关于数字人民币业务模式的分析与预测
2020/10/29 10:29:03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范一飞副行长发文《关于数字人民币M0定位的政策含义分析》(以下简称《政策分析》)明确了数字人民币的基本原则和框架思路。此后不久,深圳市政府联合人民银行开展了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以下简称“深圳试点”)。本文首先对《政策分析》的主要观点结合此次深圳试点情况进行分析和讨论,然后对数字人民币业务模式进行预测。本文谨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对《政策分析》主要观点的分析

数字人民币与电子支付。《政策分析》指出,“数字人民币的M0定位是货币性质和发展规律决定的”“从M0的管理规则来看,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和流通要按照现金进行规范管理”。

M0即“流通中的现金”。在流通环节,按惯性思维数字人民币的基本功能应不会超越实物现金。然而,本次深圳试点中,数字人民币可以拆分使用,这已经超越了“现金”的功能。数字人民币可拆分、可合并所需技术的复杂度暂且不论。“无需找零”恰恰是电子支付便捷性的重要体现。

关于数字人民币与电子支付的关系,《政策分析》指出“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批发资金依托支付系统实现了电子化,支持M1和M2流通的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如大小额支付系统和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等)、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以及非银行支付机构等各类支付系统不断完善升级,较好地满足了经济发展需要。用数字人民币替代M1和M2,既无助于提高支付效率,也会造成现有系统和资源的巨大浪费。”

有意思的是,数字人民币深圳试点也采用了已在零售电子支付领域占主导的扫码支付方式。如果数字人民币也将扫码支付作为面对面消费场景主要的交易方式,数字人民币应用拓展就可以复用扫码支付的受理基础设施,确实有可能不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但另一方面,数字人民币支付与基于账户(银行账户或微信、支付宝余额账户)的电子支付之间的可替代性将不容忽视。

影响数字人民币支付与微信、支付宝支付之间可替代性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公众从指定运营的商业银行兑换数字人民币后,是否可以将数字人民币“直接转入”微信或支付宝App“钱包”。如果数字人民币先存入银行账户,再由银行账户以资金转入微信或支付宝余额账户或者银行账户绑定微信或支付宝,这就不能称之为“直接转入”。所谓“直接转入”,是数字人民币资金从数字人民币App或者商业银行App的数字人民币钱包不经过银行账户而直接转入微信或支付宝的余额账户。更进一步,如果允许数字人民币App或商业银行App的数字人民币钱包直接绑定微信或支付宝,在用户进行微信支付或支付宝支付时再划转数字人民币资金,那么这种数字人民币的资金账户属性可能将超越其现金属性。

通过前述分析可以看出,如果数字人民币可以“直接转入”微信或支付宝App“钱包”,这种货币与“钱包”的关系定位有助于弱化两者之间在支付方面的替代性;反之,如果不可以,数字人民币支付与微信支付或支付宝支付之间的替代性将随着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应用而持续增加。

中国人民银行对数字人民币的中心化管理。《政策分析》明确,“维持中国人民银行在数字人民币发行中的中心化管理地位“。中国人民银行直接制定数字人民币的业务技术标准,管控数字人民币的发行额度,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以下两项操作性的观点值得进一步讨论。

一是“掌握全量交易信息”不等于“实时掌握100%交易信息”。如果要实时掌握100%交易信息,那应当同时具备在线交易和中心化交易系统,前者违背了支持离线交易的设计原则,而后者要求中国人民银行直接介入数字人民币的交易和流程环节,与其作为监管机构的职责定位是不相称的。《政策分析》指出,“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分析交易数据和资金流向”。这也说明中国人民银行不是要通过介入数字人民币交易的方式获取全量信息。数字人民币的离线交易(即不需要后台系统在线授权)和交易信息传输(交易后信息向后台系统传输,即异步传输)相分离,应当是最具操作性和经济可行性的方案。而在获取信息方面,由中国人民银行建立和维护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人民币交易“超级账本”系统,可以实现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等监管要求。

二是中国人民银行“统筹管理数字人民币钱包”。《政策分析》阐明,“采用共建、共享的方式由中国人民银行和指定运营机构共同开发钱包生态平台”“中央银行在数字人民币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负责向指定商业银行批发数字人民币并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商业银行等机构负责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数字人民币兑换流通服务。“从M0的发行模式看,应由商业银行承担向公众兑换数字人民币的职能”。在深圳试点中,公众下载数字人民币App后,工、农、中、建等四大银行作为数字人民币的兑换机构,其数字人民币系统通过对接(内嵌)数字人民币App系统的方式提供数字人民币兑换服务。而数字人民币支付是通过数字人民币App来实现的。

何时允许作为数字人民币指定运营机构的商业银行通过自有App内的数字人民币钱包直接进行支付?在作为指定运营机构的商业银行的手机银行App可直接开展数字人民币支付后,这些手机银行App与数字人民币App在的数字人民币支付方面又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试点。

数字人民币的指定运营。《政策分析》确认,“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经营或者变相经营货币兑换、现金存取等业务,不具备为M0定位的数字人民币提供兑换服务的制度基础。因此,按照现行法律法规要求,只能由商业银行向公众提供数字人民币的兑换服务”“要审慎选择在资本和技术等方面实力较为雄厚的商业银行作为指定运营机构,牵头提供数字人民币兑换服务。”关于指定运营的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和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关系,《政策分析》指出,“在数字人民币流通过程中,考虑到技术基础和系统管理要求较高,可由作为指定运营机构的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及相关机构进行合作,在厘清责权利关系的基础上,共同向公众提供数字人民币流通服务。”

由此可见,数字人民币的“指定运营”仅指数字人民币的兑换服务。也就是说,从事数字人民币兑换服务的机构仅限于获得许可的具备资本和技术实力的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和相关机构不得从事数字人民币兑换服务,但可以提供数字人民币流通服务。

众所周知,数字人民币的流通市场规模将远远超过其兑换市场规模,数字人民币流通市场的商业价值更是实行免费政策的数字人民币兑换市场所无法比拟的。关于数字人民币的流通服务,《政策分析》给出的框架是,“作为指定运营机构的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及相关机构一起,在人民银行监管下承担数字人民币的流通服务并负责零售环节管理,实现数字人民币安全高效运行,包括支付产品设计创新、场景拓展、市场推广、系统开发、业务处理和运维等服务。”与实物现金可以不需要实物钱包不同,数字人民币一定需要“数字钱包”或载体,也必然存在一个不同于数字人民币所有者的“数字钱包”运营主体。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数字钱包”中的数字人民币发生被盗、欺诈损失,或者金额出现差错,由谁承担责任,数字人民币所有者还是“数字钱包”运营主体?银行经营的本质是对资金风险的承担与管理。因此,关于数字人民币流通的监管,资金安全和风险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关于数字人民币业务模式的预测

数字人民币的业务主要包括载体、发行和兑换,以及交易流通等三个方面。

数字人民币的载体。考虑到尽可能降低市场推广应用的成本,提高社会公众使用数字人民币的便利性,将数字人民币钱包功能内嵌于手机App是最容易想到的实施方案。深圳试点中推出了数字人民币App。手机银行App是商业银行面向移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业网点。下一步可能是作为指定运营机构的商业银行的手机银行App,进而通过指定运营机构与其他商业银行的合作,进一步扩展到其他商业银行的手机银行App。手机银行App内的数字人民币钱包将提供数字人民币的兑出兑回服务,以及数字人民币的支付等交易流通服务,其中其他商业银行手机银行App提供数字人民币的兑出兑回服务需要通过与作为指定运营机构的商业银行的数字人民币系统的实时对接来实现。

然而,由于所有手机银行App都是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内嵌手机银行App的方案也不是完美的,该方案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所有App都需借助网络环境才能打开。也就是说,不能实现完全离线的数字人民币交易。二是所有App都是手机的应用软件,软件级解决方案的安全性必然低于硬件级的解决方案。针对这两个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是将数字人民币钱包植入智能手机的金融级安全芯片。此前,中国银联携手各商业银行与相关智能手机厂商合作推出的华为Pay、Apple Pay、小米Pay等手机Pay就是基于智能手机的金融级安全芯片。

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和兑换。《政策分析》已明确了数字人民币发行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模式。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预先确定的额度,根据数字人民币指定运营机构的实时请求(或批量请求)提供数字人民币。数字人民币指定运营机构应当建立数字人民币的库存,以应对社会公众对数字人民币的实时请求。这不仅需要系统的高稳定性和可用性,而且还要求指定运营机构依据科学分析和审慎性原则确定数字人民币库存量。

数字人民币钱包功能嵌入商业银行手机银行App后,社会公众可以很方便地将数字人民币资金存入银行账户,或者从银行账户中兑出一定数额的数字人民币。

通过ATM和网点柜台系统的升级改造,支持数字人民币兑换并取出人民币纸币,也支持将存入的人民币纸币兑换为手机银行App的数字人民币。当然,ATM和柜台系统还应提供数字人民币真伪的验证服务,该服务需要银行系统访问并调用央行数字人民币系统的真伪验证应用来实现。

数字人民币的交易和流通。深圳试点对数字人民币交易采用了扫码支付技术。扫码支付简单便利、可以复用现有的扫码支付基础设施,非常有利于数字人民币的快速推广应用。但是扫码支付是基于手机App的,这种支付方式同样存在基本不支持离线交易和安全级别不高的问题。针对扫码支付的安全性不高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对扫码支付的限额作出了约束性规定,以控制支付风险。

除了扫码支付,还可以考虑蓝牙、NFC(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等信息交互技术。其中NFC技术已经在电子支付的手机Pay产品中得到应用。因多方面原因,手机Pay支付没有像扫码支付那样得到广泛应用,但手机Pay支付整个业务技术体系已比较成熟。更为重要的,手机Pay支付恰恰可以解决扫码支付的两大问题:一是手机Pay支持离线交易;二是手机Pay基于智能手机的金融级安全芯片,属于硬件级的安全保护机制。

此外,数字货币交易采用NFC技术不会大幅增加受理环境建设成本。这是因为目前通过检测认证的金融POS终端具均支持NFC技术。许多金融POS终端同时支持银行卡刷卡、二维码扫码和NFC等三种支付方式。而且,纯NFC支付受理终端的成本甚至可以低于扫码枪。对于小微商户或个人而言,支持NFC的智能手机可直接替代金融POS成为数字货币的受理机具,实现数字人民币的“碰一碰”支付或转账。结合前文对数字人民币载体的分析,一个现实可行的方案是数字人民币钱包植入智能手机的安全芯片,并支持手机银行App的调用和管理。

不过NFC技术仅适合于面对面的近场支付,而不适用于远程应用场景,比如数字人民币用于在线购物、用于非面对面的转账或派发红包。尤其是派发红包,包括现场面对面派发红包,以及远程非面对面派发红包,很可能成为数字人民币非常重要的一个应用场景。这也是普及和推广数字人民币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数字人民币用于远程支付,这是数字人民币相对于实物现金在应用领域方面的巨大飞跃。当然,数字人民币在应用在线支付技术方面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尤其是交易安全和风险控制。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