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对现金支付的替代影响研究
2021/10/19 11:31:22

作者:史永丽,赵建生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临汾市中心支行。闫琳,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曲沃县支行

近几年来,移动支付由于其拥有的方便、高效的优势迅速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迅速发展的移动支付也对其它支付方式带来了影响,最为明显的是对现金支付产生的替代效应。本文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现金投放总量因素受到移动支付的影响,并以此提出移动支付存在的潜在风险并给出相关建议。

详解移动支付

移动支付基本概念。移动支付通常是指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设备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对消费和服务支付和记账的一种方式。从广义上说,移动支付包括网上支付、手机支付、电话支付和短信支付。狭义的移动支付是用户使用移动终端(如手机)对消费品和账户进行支付的方式。

移动支付在我国发展现状。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21年2月发布的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上支付用户已达8.54亿,比2020年3月增加8636万,占网民总数的86.4%。通过聚合供应链服务,在线支付帮助企业精准推送信息,帮助我国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经济发展。

移动支付的规模仍会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5G网络服务水平的提高,随着移动支付应用场景的多元化,人们使用、信任和接受移动支付的程度都在不断提高,移动支付将持续快速发展,在投资理财和消费者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近期公布的《中国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数据显示,中国移动支付的业务量仍持续增长。移动支付监管机制更加完善。移动支付的灰色地带渐渐消失。网联的诞生促使线上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直连的模式逐渐消失。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2017年8月9号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中强调,非银行支付机构发起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上支付业务,必须由直联方式转为具有合法资质的结算机构处理。“断直连”标志着网络支付都不可能再绕开监管,人民银行可以掌握所有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交易数据,金融市场将进一步完善。此外,人民银行还出台了《关于印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试行)〉的通知》《关于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全部交存有关事宜的通知》等,移动支付市场法律制度日益完善,市场监管逐渐成熟。

移动支付的局限性。移动支付给支付风险和个人信息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据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数据使用频率不断提升,随着移动支付产业的规模化和多样化发展,人们获得红利的同时,也提高了个人隐私被泄漏的风险。

移动支付业务城乡发展失衡。由于移动支付业务对于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环境高度依赖的特性,互联网环境、信息技术在我国不同地区发达程度的差异,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在我国也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地域差异。移动支付用户在一线和超一线城市中,占比61.17%;二、三线城市的移动支付用户占比32.69%;非线级城市及其他地区占比仅为6.15%。

现金支付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现金支付的发展现状。现金支付的适用范围更广泛。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7-2020年流通中现金(M0)供应量显示,2020年M0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增速增加3.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习惯使用现金、无操作风险和信息泄露隐患等原因,日常生活中还是有很多人倾向于选择使用现金支付。

现金支付存在的问题。一是发行纸币成本较高。首先发行纸币有相应的成本,其次现金在其流通使用的过程中会有磨损、折旧,纸币的使用寿命也会缩短,同时整洁度浍降低。在纸币的交易和保存过程中,磨损、涂画、撕裂等行为导致纸币损坏,又增加了纸币回收成本。

二是存在假币流通的风险。伴随着现金支付的发展,在高利益的诱惑之下,不法分子制售假币,极大的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人们的生活,而非现金支付交易则有效遏制了假币泛滥的现象。

三是持有现金也需一定的成本。如:在大额交易中,携带大量现金很不方便。另外,由于现金具有非排他性的特征,如果现金被盗或丢失,会直接给持有人带来经济损失。

移动支付对现金支付的替代效应分析

一是现金支付比重下降明显。现金净投放占GDP比重不断下降。关于现金净投放与GDP之间的关系,大部分研究者认为:GDP与现金使用呈正相关关系,是影响现金净投放量波动的强重要相关因素之一。在各种支付方式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地区GDP,在支付方式没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各种支付方式占GDP的比重也相对稳定。对近5年现金数据研究发现,现金净投放占GDP比重整体呈下降趋势,且波动幅度明显。(见图1)。在经济结构未发生较大改变的情况下,说明移动支付方式对GDP的影响日益提高。

图1 2016-2020年现金投放量占GDP比重

图片移动支付替代效应测算。如果假定移动支付未对现金产生替代影响,其他支付方式仍按原有比重稳定发展,按照现金净投放与GDP增长正相关理论,2016-2020年现金净投放占GDP比重应该缓慢下降。根据回归分析,在没有移动支付影响下,2016年至2020年,现金净投放占GDP比重平均下降为每年大约0.2%。但实际上,现金投放占GDP的比重波动幅度明显大于0.2%。由此可见,移动支付对现金的替代效应造成现金投放量减少幅度扩大。

图2 2016-2020年现金投放量占GDP比重回归分析

结论

通过以上综合分析,得出三点结论:

一是移动支付对现金支付替代效应比较明显。随着移动支付规模的日渐扩大,电子货币替代了纸币。在移动支付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加难以预测包括现金在内的货币需求量。

二是在短期内现金支付不会被移动支付完全替代。纵览全球,现金仍然是各个国家普遍采用的法定货币形态,同时也是当前社会最基本、最普遍的支付方式之一。而对我国这样一个地域广、人口众多、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而言,现金仍然是并且将长期是居民日常消费的主要方式之一。

三是现金支付与移动支付将长期共存。现金与移动支付工具分别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和交易环境,纸币与电子货币分别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和特殊的交易环境,通过不同支付工具的排列组合,更加有助于提升支付体系运行质量,推动创新发展,满足公众的个性化的需求。

为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进平衡移动支付创新与政府监管之间的关系。虽然我国移动支付产业起步较晚,但移动支付发展规模和创新程度已经位居世界领先的地位。随着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在不断规范移动支付的行业,并且加强创新监管跟上移动支付的发展步伐。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移动支付行业迅猛发展的背后,依然还存在着监管滞后、市场垄断现象以及无法完整的保障消费者权益等问题。为此,监管部门应注重平衡好移动支付创新与监管之间的关系,既要鼓励创新,又要防范风险,为我国移动支付的发展创建更好的平台。

二是进一步掌握新形势下现金运行变化规律。移动支付的蓬勃发展必然对现金支付产生冲击,但应看到,移动支付对现金运行的影响不是单一维度,也并非唯一因素。要加强数据收集,包括移动支付、现金收支等方面数据,建立完善相关统计体系,为研究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三是进一步提高现金服务质量和效率。现金的特性决定其在社会经济中不可或缺。我们在继续支持移动支付健康发展的同时,应加强现金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现金服务质量和效率,增强社会公众享有现金服务的获得感。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切实维护现金法定货币地位;不断加强现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统一的现金机具行业规范和标准,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保持现金服务合理投入;创新性推出现金服务示范区建设等举措,不断扩大现金服务覆盖面,补齐现金服务短板;强化现金流通监管,推动大额现金管理,严厉打击拒收现金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多元支付方式和谐发展环境。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