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生物识别应用成趋势,多家银行已申请相关专利
木子剑移动支付网2022/10/8 11:51:38

9月27日,平安银行公布一项名为“基于人脸和语音双重识别的转账方法、装置及系统”的专利。

该专利提供一种基于人脸和语音双重识别的转账方法。包括:第一用户的客户端获取第二用户的生物特征数据并发送至服务器端,以便服务端根据生物特征数据确定第二用户的身份信息;第一用户的客户端接收和显示服务端返回的第二用户的账户信息;第一用户的客户端接收第一用户输入的识别字段和转账金额,识别字段由服务器端发送至第二客户端,并由第二用户告知第一用户;第一用户的客户端接收并响应第一用户输入的确认指令,根据账户信息、转账金额生成转账请求并发送至服务器进行转账处理。

据《银行科技研究社》了解,该专利旨在通过使用多生物特征数据降低用户转账的出错率。多生物特征融合识别技术不是新鲜事,之前已有机构进行探索或应用。

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成趋势,多家银行申请专利

生物识别技术相信大家相当熟悉了,是指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

具体的生物识别应用包括指纹、人脸、虹膜、声纹、掌纹、指静脉等。

不过,目前没有哪一种生物识别技术能够保证百分之百的准确率,这是单一生物特征本身存在的局限性。比如光照变化可能影响人脸图像、某些用户因某种原因缺乏指纹特征无法使用指纹识别等。

因此,为了兼具更高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多模态生物识别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尤其是金融行业涉及大额资金交易等,对此有着较为强烈的要求。多模态生物识别指的是,将两个或以上的生物特征数据进行融合应用,以更准确地确认个人身份。

据《银行科技研究社》不完全统计,多家银行曾申请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相关专利。虽然部分专利被驳回或撤回,仍可体现银行在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上的探索。

部分专利虽然未在名称上体现“多模态生物识别”,但方法过程中有涉及。比如交通银行的“银行线上网点业务数字货币交易的风险控制方法及系统”专利,多模态生物识别主要体现在,客户认证环节通过人脸识别、声纹识别等多模态生物识别确保客户身份核实准确。

另外,包括苏州银行、重庆银行等中小银行等也探索或打造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平台。

还有其它机构曾申请与银行业务相关的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专利。比如盐城线尚天使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于2019年1月11日公布的“基于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在社保体系下的应用方法和系统”专利。

具体为:用户办理社保业务时,录入用户的静脉信息,并同步将带有静脉信息的所述用户信息上传到社保系统和银行系统共用的数据保存系统;用户需要使用社保卡时,识别用户静脉信息,并与数据保存系统中的用户信息集对比,以进行验证。可解决只能携带社保卡才能办理相关业务的弊端。不过该专利目前法律状态显示为“公布后的驳回”。

政策支持和监管并行,银行合规成本较高

一方面,国家支持生物识别技术的发展。比如2019年9月,工信部发布《关于促进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到支持构建基于商用密码、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的网络身份认证体系。同一年,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表示,加强声纹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安全规范应用等。

另一方面,生物特征信息属于个人隐私,国家持续加强监管。《个人信息保护法》提到,生物识别等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一旦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容易导致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或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危害,处理生物识别信息时,应取得个人的单独同意。《数据安全法》提到,处理自然人生物识别信息的,应当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并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央行发布的《移动金融基于声纹识别的安全应用技术规范》对声纹识别应用提出较为具体的要求,《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则将生物识别信息归入敏感程度最高的C3类别信息。

银行应用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可提升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可解决单一生物特征容易伪造的问题,在安全性上是一个较大的升级;还可拓展生物特征识别系统的应用人群范围,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不过,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需要采集用户更多的敏感信息,对银行隐私保护成本提出更高的要求。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