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软件开发中心电信诈骗受害人保护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移动支付网 2025/10/22 11:24:37

面对严峻复杂的电信网络诈骗形势,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要求,深刻践行“金融为民”的使命担当。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现出智能化、产业化、跨境化特点,精准识别潜在受害人、及时劝阻挽损、实现跨机构跨部门高效联防联控,成为行业普遍面临的痛点与挑战。为有效破解这些难题,中心以高度的责任担当和锐意创新的精神,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成功构建了一套以“组织推动为保障、科技驱动为核心、数据赋能为支撑”三位一体的电信诈骗受害人主动预警保护新模式。该体系的核心在于将主动防御阵地前移至欺诈行为发生之前,运用先进的设备指纹技术、多维度风险建模与实时分析能力,构建了面向潜在受害者的安全防护网,新模式自运行以来成效卓著,为银行业反诈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范式。

一、涉诈风险精准识别

精准识别潜在受害人及高风险交易是反诈工作的首要环节,传统的被动响应机制已难以应对新型诈骗手段,必须依托大数据分析等高新技术,主动感知风险。

一是识别风险软件恶意行为,针对不法分子利用远程控制软件操控受害者手机进行电信诈骗等新型手段,中心基于设备指纹技术可识别风险软件高危异常操作,防范非法软件风险。二是形成设备风险标签,结合用户的登录行为模式和设备近期状态变化情况等,生成一系列反映设备安全程度的风险标签,积累预警线索。三是汇集典型风险特征,综合个人线上交易行为、账户及认证介质使用等方面的典型风险特征,建立多维度高风险设备画像和高风险客户画像,持续关注风险设备动态,在被害人欺诈交易发生前进行精准识别,实现高受骗风险人群提前定位,欺诈风险提前研判。

二、受骗客户及时止损

预警线索出现后,关键在于能否迅速、有效地进行干预,阻止资金损失发生或将损失降至最低。为达到此目的,中心推动建立了高度自动化、多层级联动的“阻断防线”,确保预警线索得到快速响应与处置。

一是实时拦截,在模型识别出高风险人群后,结合可疑涉诈特征,在手机银行端对转账汇款交易直接拒绝。二是账户保护,在实时拦截后,同步对账户进行一定时限的非柜面渠道保护性止付。三是风险提示,通过发短信、客服致电等方式,与客户确定交易意向、核实交易风险,同步开展反诈宣传。四是加强柜面提示和引导,当客户来到柜面办理业务时,提示工作人员对潜在受害人开展现场劝阻及反诈宣传工作。

三、联防联控体系构建

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是一场整体战、攻坚战,需要多方力量协同工作,中心深刻理解“联防联控”的重要性,致力于构建内外协同、警银联动、数据共享的综合防控体系。

在内部,强化全面管控,依托客户、账户、设备等要素间关系网络,搭建百亿级反诈知识图谱,智能化判断受骗风险等级,实现模型“动态预警+灵活配置+快速上线”,构筑了“性能更好、计算更快、追踪更强、挖掘更深、识别更准”的智能化金融反诈系统。在外部,强化警银合作,“总对总+分对分”的高效联动机制建立了可疑线索移交及联合劝阻合作模式,模型命中生成线索后,及时移交给全国各地反诈中心,对受害人进行上门劝阻。“线上+线下”“人控+机控”“内部+外部”快速响应,快速联动,大大提升了劝阻挽损的成功率。

电信诈骗受害人保护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金融科技与风险防控深度融合的典范,更是国有大行践行“金融为民”初心的生动写照。它不仅有效破解了行业痛点,极大提升了预警保护能力,更通过警银深度联动,构建了“事前精准预警、事中果断干预、事后有效挽损”的全链条防护体系,为人民群众筑起了一道坚实的“资金安全防火墙”,为行业反诈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未来,工商银行软件开发中心将持续深化科技赋能,筑牢金融安全底座,在数字时代守护好亿万民众的财富安全,为构建清朗金融生态贡献核心力量。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