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无人零售市场发展现状分析与前景预测
2017/10/26 11:14:19

“无人零售”的模式本质上并不新鲜。1895年在德国柏林就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动售货机Quisisana。移动支付、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则让自动售货不再局限于一台机器,而是面积更大的便利店,所能够提供的商品和触达的用户场景也更多。自从亚马逊推出Amazon Go以后,各路资本竞逐无人零售店。在中国,也有十数家无人零售店在各大城市崭露头角。到底这一新兴的零售形式在中国发展如何,前景又几何?小编结合艾瑞咨询咨询近日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无人零售行为研究报告》、易观《2017中国无人便利店发展报告》以及中商产业研究院《2017年中国无人零售商店市场研究报告》,为您做出综合深度解读。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两个要点:

中国无人零售店客户行为调查

中国无人零售市场发展现状与前景预测

一、无人零售店当前客户行为调查

1、从整体来看,目前无人店尚处萌芽阶段,覆盖率较低,仅有16.5%的零售用户使用过无人店。

2、从消费动机来看,方便快捷是用户选择无人店消费的最重要原因。

35.0%的用户是由于无人店能提供24小时服务而选择无人店进行消费。高达83.6%的客户多次选择在无人零售店消费的原因是由于无人店方便快捷、能够节省购物时间。

3、早餐与零食是无人店用户消费最主要的场景。63.4%的无人店用户曾经购买过饮料,57.7%的用户购买过零食。

目前大多数消费者主要通过无人店满足常规需求,未来随着无人店的覆盖和商品品类的增多,更多的消费者希望无人店能够满足一些突发的个人物品和家庭物品补给的需求。潜在用户最希望未来能在无人店购买的商品/服务为水果生鲜和收发快递。

4、在无人店消费过的用户中,70.9%的用户表示已满足当前无人店已满足自己的购物需求。

整体来看,用户对无人店各项指标满意度的平均分大致在5分左右,处于较高水平。用户对进店流程便捷度的满意度最高,进店过程并未产生不满。

29.1%需求未满足的用户中,超八成用户认为商品种类少是主要原因,无人店的商品种类和商品定价还有待改善,或者用户需求的匹配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5、约四成的无人店用户希望无人店付款时能够拿了就走,系统自动付款结算。三成用户希望通过自助扫码线上结算的方式来付款,仅有8.5%的用户还是希望有店员的协助。

目前来看,“拿了就走”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目前尚不成熟。从市场教育早期来看,高峰期建议还是配备店员协助。

6、83.6%的用户愿意继续在无人店购物。

仅有4.8%的用户不愿意继续使用无人店。不愿意继续使用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价格贵以及退换货无法及时解决。66.5%没有使用过无人店的用户有尝试使用无人店的意愿,仅有8.4%的用户不愿意使用无人店。

这些不愿意使用无人店的用户的主要顾虑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目前技术还不成熟,等技术成熟之后再尝试;二是现有的无人店距离较远;三是无人店商品品种少,难以满足自己的购物需求。

7、72.6%的用户在300米的距离内才愿意尝试使用无人店。

距离对用户使用无人店的热情影响较大,仅有7.1%用户愿意在距离超过500时尝试使用无人店。

71.0%的潜在用户希望能在社区使用无人店,社区是无人店最大的目前场所。超四成以上用户希望能在交通枢纽(机场、火车站、地铁站等)、旅游景区、办公区使用无人店。

二、中国无人零售市场发展现状与前景预测

目前国内市场上的无人店有两类。一类是机器视觉无人店,Amazon Go、淘咖啡以及take go可划分到这一类,两者都用的是目前大热的前沿技术,比如机器视觉,深度学习算法、传感器融合技术、卷积神经网络、生物识别等。第二类则主要依靠机械臂+RFID技术,主要代表有有7-11、罗森无人店、缤果盒子等。

此外还有一类是以便利蜂、小e微店为代表的二维码为核心的技术,成本低,与传统零售较为接近。

1、总的来说,无人零售的概念当前颇受资本青睐。

2、目前中国无人零售商店无论数量还是成熟度都有所欠缺,用户将进入市场条件不完备,故用户规模还没有实现放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以及电商巨头纷纷布局,无人零售的理念的渗透会随着店面覆盖率的上升而渐渐深入用户群体,用户规模和交易规模也会在未来几年呈现明显喷发趋势。

当前中国无人零售市场交易额为389.4亿元人民币。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2年,中国无人零售市场交易额将达到一万八千亿以上。用户规模将达到2.45亿人。

中国无人零售店市场交易额及增长率分析预测

中国无人零售店用户规模分析预测

3、总体来讲,零售无人化的切入点是降低人工成本,如经测算自动收银台可节省超过60%的收银人工成本。譬如,缤果盒子创始人陈子林表示每个盒子日销售额300元就能达到盈亏平衡。此外,无人店还有占地小租金低、投资门槛低、方便快捷的客户体验等优势。

4、无人店当前仍然处于发展不成熟期,主要面临着以下主要挑战:

用户信息安全需要防范

无人便利店购物过程完全依赖用户信息传递,部分技术应用还涉及到用户的指纹、面部特征、其他个人信息等关键身份信息。

购物温度感期待提升

传统便利店购物场景中,尤其是社区型店铺,用户会因与运营人员的交互产生类似邻里关系的熟人联系,从而与便利店产生感情链接。无人店在这方面则有明显欠缺。

技术模式尚未成熟

当前无人便利店处于探索模式,对于技术路线和运营方式业内存在不同看法。真正被认定为“无人”的Amazon Go模式和“半无人”的淘咖啡模式,技术成本都较高,难以复制。

管理存在盲区

在技术成熟、管理成熟之后,将会大规模投放,必然涉及到物业和服务问题,可能出现产品纠纷和售后服务问题,目前市场层面未有明确的政策引导,运营存在风险。

隐性成本不可忽视

无人店通过技术、设备省掉了店内人力成本,但是背后的隐性成本却不可忽视。有一个夸张的说法是,Amazon Go的方案,估计一个茶叶蛋估计要卖100美元才能回本。而相对低价的RFID识别技术,也并非低廉到适合所有的零售商品。

盈利空间有待考察

无人店的客观条件决定了其售卖的大部分商品在一定的时间内都将以标品为主。虽然当前便利店在整个零售行业处于快速上升阶段,但是其利润却主要存在于高毛利的新品、鲜品。综合考量了现有的补货成本、货损率等多维度的数据之后,无人店的规模化盈利并不轻松。

结语:亚马逊Amazon Go的扩张速度缓慢,阿里的淘咖啡技术bug频出,缤果盒子也未大规模的投放,更多的无人便利店还处于试验阶段,技术问题仍需解决。以目前来看,“无人”依旧处在线下零售的风口浪尖,随之,对于它的讨论也愈发激烈。新鲜感过后,真正是有人还是无人,需要从成本和体验的角度考虑。因此有人认为,无人店将是零售的另一种补充形式,而并不会完全取代传统零售。

与此同时,无人店具备用户数据挖掘优势的终端零售渠道,为上游产业创新提供可能。其规模化扩张为经济注入新活力。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资本和巨头对它展示出青睐也是情理之中。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