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搬中国移动支付模式,美国银行家将无法从中抽成
2018/5/28 10:01:06

在中国,移动支付有着庞大的“粉丝群”,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大部分人购物时都会用手机“扫一扫”付款。二维码也成为超市、商场、游乐场、菜市场、早点摊的标配。美国彭博社甚至夸赞,中国的无现金移动支付,才是消费模式的未来。

但在大洋彼岸,美国若是向“无现金社会”的目标迈进,银行资本家们将无法从每一笔转账中“抽成”。在消费支付的各个领域,银行家们都有其固定的利益。换句话说,美国金融支付体系“以银行为中心”的结构,限制了他们向移动支付模式的发展。

据彭博社23日消息,目前美国人常用的支付手段包括支票、信用卡、借记卡、以及一些绑定银行账号的支付系统。不同于中国电子支付灵活的模式,美国人每一笔消费,几乎都绕不开银行系统的管控。

以银行系统为核心的美国支付体系结构

在美国,一笔100美元的信用卡交易中,97.5美元会进入对方(卖家)的账户,其余2.2美元将被信用卡签发银行“抽成”。此外,收单银行将收取19美分的报酬;刷卡服务提供商赚得23美分;剩下13美分用于维护信用卡网络维护。

彭博社评论道,这套支付系统中,有太多的美国金融机构想在其中分一杯羹,导致结构过于冗杂,对新近的移动支付系统也不友好。后者若想打入这套体系,对这些现有的金融机构来说,都是“威胁”。

作为“外来威胁”的第三方支付公司

有了第三方主导的移动支付,美国银行就赚不到每笔转账金额中的2.75%。而这些“面包屑”积攒下来,1年可给美国银行家们带来900亿美元的“服务费”收入。美国咨询机构尼尔森报告(NILSON REPORT)的分析人士称,中国支付市场内的“服务费”将在2020年超过1500亿美元,但由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加入,这其中40%的费用归这些公司所有;美国若想学习中国,那他们的银行家们将在2020年少拿430亿美元。

第三方支付将从美国银行家手中夺走430亿美元的“服务费”

但“抽取服务费”并不只是美国银行赚钱的唯一途径:现金流通本身就可带来收入。比如光“透支费(这里指账户超出额度的取款部分)”1项就给美国银行带来1年18亿美元的收入;“银行账户维护费用”1年可达7.83亿美元;而“ATM(自动取款机)使用费”也会高达3.41亿美元。

美国各大银行在现金业务中的费用收取情况

言下之意,如果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开始拥抱“无现金社会”的概念,美国银行机构的收成将越来越少。

最后就是储蓄这一块。作为中国移动支付发展的新亮点,阿里巴巴于2013年开始发放“货币市场账户(MMA)”,余额宝也在去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货币市场基金。数据显示,其吸引的储蓄量已有2429亿美元。彭博社称,美国要是模仿同样的套路,该国银行业本就不高的储蓄量将继续缩水:其中1883亿美元的储蓄份额将被第三方支付公司挖走。

MMA在中美两国银行储蓄市场的份额

总的来说,无论是在刷卡、现金支付、还是储蓄中,美国银行资本家们都有既定的利益存在。他们对推动“无现金社会”一事上也显得非常谨慎。美国支付巨头维萨(Visa)公司首席执行官凯利(Alfred Kelly)甚至警告道,“在中国发生的事儿(指移动支付兴起)是基于一个不公平的市场环境。我觉得全世界的金融市场都应该做到公平。”

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美国社会的想法。报道称现在一些美国大型网络公司(亚马逊、脸书)等都有意“复制支付宝、微信的成功”。反过来讲,中国企业也在向美国市场进军。而从去年10月开始,美国纽约和拉斯维加斯的几万名出租车司机们,已开始选择用支付宝收款。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