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闪付在智能校园的探索
2018/9/27 9:27:36

学系“云闪付”,“云闪付”智慧行校园。

师生员工下载、打开 “云闪付”App,在“我的卡包”里绑定银联卡,点开“付款”功能生成银联二维码,以供校车自助终端扫描完成支付(被扫模式),一秒钟内便可完成交易,顺利乘坐校车。

当然,银联二维码支付只是“云闪付”体系里面的一种支付方式,另外一种支付方式便是银联手机闪付。同样下载、打开“云闪付”App,在“我的卡包”里绑定并选择一张银联卡,点击“手机闪付”选项即可快速开通,具备NFC功能的手机HuaweiPay、ApplePay、SamsungPay、MiPay等各类手机Pay全部支持银联手机闪付,使用时只需将手机靠近感应区,不需要点亮手机或打开App,听到“叮咚,请上车”,一挥即付。

此外,智能手表、手环等移动设备同样支持“云闪付”功能,师生员工也可以以此乘坐校车,方便快捷。

另外,实体银联卡同样支持“云闪付”,也就是通常所称的“银联卡闪付”。将卡面带有“闪付”标识的金融IC卡(芯片卡)靠近感应区,挥卡即付,无需圈存,支付更快捷。

在校园,除了乘坐校车应用到“云闪付”,还可在使用银联二维码支付时,点开“扫一扫”功能,扫描校园食堂、小微商户的二维码(主扫模式),即可完成支付,轻松打饭、购买日常生活必需品。同时,银联二维码支付还支持人到人付款,即付款人扫描收款人通过“云闪付”App展示的付款码直接完成资金付款。

未来,在“云闪付”App上还可支持直接绑定“校园一卡通”提供服务,将“校园一卡通”从有卡变成无卡,从实体卡升级到电子卡,助力于师生员工与数字化校园生态的“无缝”连接。 

银联通过“云闪付”“电子校园卡”发力,腾讯借助“腾讯微校”“微信校园卡”突破。

银联版“移动支付进校园解决方案”,聚焦推行“银联‘智慧校园’服务计划”,基于布局校园移动支付场景、推进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建设的背景下,精心打造而成的。自2017年10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组织34个分支机构、商业银行及银联,启动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银联牵头负责,联合商业银行在100个示范城市,以“十大场景”为主干,全面推进移动支付在菜场、公交地铁、餐饮、超市便利、公用缴费、自助售货、校园、食堂、医疗健康及交通缴罚场景应用。由此可见,十大场景建设中“校园”成了“必选项”。中国人民银行2018年支付结算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开展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之后,其发展在全国已成燎原之势。

而腾讯版“数字校园解决方案”涉猎教育则较为宽泛:连接和内容。“连接”是通过微信校园卡连接学生和校园,打通整个校园网络,让最新信息化手段进入校园生活;内容则是利用腾讯的在线教育平台,实现基础类课程在线化,并与教育部合作发展新工科,与学校一起打造新工科教育体系。

抑或银联的聚焦,从东方传来东风,传递支付进步的推动力量;还是腾讯的宽泛,从南边刮来南风,薰风解愠,都是齐心打造“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助力教育信息化。从“实体卡”到“无卡”,从“一卡通”到“一码通”,银联、腾讯“数字校园解决方案”正在改变新一代校园师生的体验,为他们带来更加便捷、舒适、信息化的生活环境。

校园支付第三步

政策支持利好不断。2016年6月7日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规范完善教育信息化管理,进一步促进管理信息化,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数字校园”成为新风口。《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包括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强基础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更好服务师生和教育管理工作和生活。今年4月13日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引领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智慧校园”成为新燃点。

数字化校园的梦想。依据数字化信息、网络基础,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技术及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那么才使得充分优化和利用教学、生活服务资源成为可能。进一步,从设备、教室等环境,图书、讲义、课件等资源,到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应用,传统校园基础全部数字化,才能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圆梦的伟大在于从踏实处落脚。《金卡生活》分析,“校园一卡通”(亦称“校园卡”)构成了“数字化校园”重要的组成部分,涵盖了综合消费类、身份识别类、金融服务类、公共信息服务类诸多功能。攮括了目前的基本应用。“校园一卡通”系统与银行系统、学校原有系统和学校管理信息系统有了衔接,同时为学校未来的管理信息系统预留接口。

诚然,梦想与现实之间尚且相隔数条街的距离。校园的线上信息零散,选课、查分等信息纷繁复杂;线下信息各自有主,开放式讲座、假期安排等还以各自海报呈现,“信息孤岛”普遍。即便“校园一卡通”出现之后,早期只管校园进出和图书借阅,小微商户不能消费,行业与金融功能不能“互联”,教育信息化转型升级迫在眉睫。既然成为教育信息化的缩影,为最终实现数字化校园提供坚实的基础,那么,看见未来,厘清“校园一卡通”发展历程很有必要。

现在,打通了师生员工,尤其是学生在校内外消费场景。最终,实现全面电子化、移动化。下面提出的三个阶段的划分并不是以时间轴线展开,而以功能由寡至多铺陈。所列举的例证表明,一些学校在功能设置上“一步到位”,“校园一卡通”一经推行便“口里含着金钥匙”。

第一阶段,专用于食堂消费。早期,师生员工专用“校园一卡通”在食堂消费。即便到了2015年、2016年一些学校还是停留在此功能上。如,2015年湖北某大学卡务中心发文推广“校园一卡通”,出于“提升学校食堂餐饮服务卫生安全、文明有序的水平,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售卖服务,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考虑,自该年10月20日起学校食堂所有“校园一卡通”网络覆盖的门店、档口餐饮经营项目,一律实行刷卡消费,禁止使用现金。该校出台了简单直接的推广手段,对直接收取现金的门店、档口每人次给予50元的罚款,对食堂经营企业每人次给予1000元的罚款。海南某职业学院2016年3月14日实施食堂实行刷“校园一卡通”消费,亦发文强调在窗口收受现金的经营户,发现一例罚款500元,屡犯者勒令停业整顿。

2005年Visa原亚太区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熊安平第一个喊出“我们的最大竞争对手是现金”。瑞典工业动力学副教授Niklas Arvidsson则在一份报告显示,到2030年瑞典或将成为首个不使用现金的国家。2017年2月28日,支付宝对外宣称,希望用5年时间推动中国率先进入“无现金社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2018年7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整治拒收现金的[2018]第10号公告。公告明确,依法应当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情形除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现金。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要求或者诱导其他单位和个人拒收或者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湖北、海南两所学校“简单直接”手段推广“校园一卡通”在当时具有一定代表性,现在[2018]第10号公告重申相关法律法规,但是,也强调,在接受现金支付的前提下,鼓励采用安全合法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保障人民群众和消费者在支付方式上的选择权。”

第二阶段,集合综合消费、身份识别、金融服务、公共信息服务等功能。发展中,“校园一卡通”集合了食堂就餐、超市及便利店(小微商店)购物、网购、打开水、洗澡消费、上机、上网、校园穿梭车(校巴)乘坐等应用场景的综合消费类功能;门禁、考勤、考试、图书借阅、校医院就诊、学术交流中心出入等

验证场所的身份识别类功能;充值、自助购置电费及上网费等金融服务类功能;学籍注册、宿舍管理、多媒体讲台管理等公共信息服务类功能。

如,2005年新学期复旦大学校园内诞生的“校园一卡通”是“校银企”合作模式的结晶。学校提出需求并参与建设管理,农业银行负责银行卡业务并参与投资建设和结算等管理,复旦金仕达信息技术公司等作为集成商实施工程。师生员工无需在钱包里塞满就餐卡、开水卡、洗澡卡、上机卡、上网卡、学生证、工作证、考试证、图书证、医疗证、出入证等“5卡6证”,凡有使用现金、票证或需要识别身份的场合,采用“校园一卡通”便可以完成。

2008年10月石家庄铁道大学运行“校园一卡通”则采取“校银”合作模式,学校提出需求并参与建设管理,银行出资400万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消费、身份识别、金融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场景均用卡完成。如,巡考人员只需携带“考务终端”便确认学生身份。

第三阶段:“校园一卡通”实现第五功能:全面电子化、移动化。这也是推行“银联‘智慧校园’服务计划”的初心。

当然,学校信息化的成果,从校园“走出去”,在“银联‘智慧校园’服务计划”推出之前,已经有了若干尝试。新近案例是发行“高校学生卡”方便师生员工交通出行。如,2017年10月31日,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有限公司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工业大学5所学校推出兼具“校园一卡通”及交通卡功能的“高校学生卡”(图1)。既可以在学校里刷卡消费,又可以当“交通一卡通”在校外使用,间接地让“校园一卡通”走出校园。

图1北京5所学校推出兼具“校园一卡通”及交通卡功能的“高校学生卡”

再远一点的案例是金融IC卡进校园也方便师生员工走出校园消费。为推动金融IC卡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扩展大学城一卡通功能,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的指导支持下,中国银联广东分公司、广州大学城一卡通和相关商业银行于2011年9月联合发行了全国首张教育行业金融联名IC卡,即“广州大学城金融联名IC卡”,首次将校园教育信息化建设和金融服务结合起来,开创了广州大学城一卡通项目的新模式。该卡集身份认证、电子支付、银行卡功能为一体。可作为学生证或工作证使用,用于图书馆借书、计算中心学习、校医院看病、实验室、自行车租赁、门禁、考勤等。同时,具备电子支付功能,可在境内所有带有电子现金标识的银联终端使用。

“银联‘智慧校园’服务计划”。中国银联推广“银联‘智慧校园’服务计划”,其核心产品是“电子校园卡”。

通过提供银行Ⅱ、Ⅲ类账户合作方案、行业账户合作方案以实现校园卡的电子化。无论目标学校做出怎样的选择,银联“电子校园卡”基于应用场景都贡献了“校园一卡通”的第五功能:实现全面电子化、移动化。同时,作为新进入者,以夯实校园支付生态的身份坚守“四方模式”,不变开户银行(银行Ⅱ、Ⅲ类账户合作方案)支持发卡银行,不动沉淀资金(行业账户合作方案)尊重学校选择,联合改造受理终端支持收单机构,优化校园商户手续费扶持联网商户,在校园开展营销活动,同时整合交通、数娱、通信等校园用户交叉频率较高的优质资源,打开校园外应用场景,实质上为师生员工送上更多的优惠和福利。

夯实校园支付生态

作为银行卡组织,中国银联进入校园场景,孜孜以求做实支付生态。

一是诉求“存异”创新“求同”。学校、银行、师生员工等多方诉求不同,但是达成一致共识,即创新的思路高度趋同。

学校方面。投入诉求体现“三个零”,即学校“零”投入、公办或非营利性学校直接管理商户“零”手续费和学校“零”风险。创新支付应用“一站式”,账户申领、支付结算、信贷申办等业务实行电子化“一站式”办理,学校获得更丰富、更广泛的金融服务。

师生员工(用户)方面。普惠金融进校园诉求展现“四个视角”,即:减少线下排队,提高账户申领及支付效率;分享中国银联整合的行业资源,从而获得更多的消费优惠;金融级安全技术标准,使得移动支付体现便捷性能的同时,更加彰显安全性能;“校园一卡通”账户(产品)的使用范围扩大,延伸到校外使用,使用寿命延长。如,学生毕业后继续使用校园产品,强化了对母校认同感。创新“征信清白”始于青葱岁月,学生享受正规渠道的信贷服务,避免“裸贷”悲剧发生,从而获得良好的征信记录。

银行方面。校园金融诉求定向“两个方位”,即:引导激活师生员工的银行I类账户,面对校内小额支付场景新增开立Ⅱ、Ⅲ类账户,账户结合场景得到广泛的使用;整合提供信贷服务,提高征信记录覆盖面,促进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创新客户挖掘渠道,消费支付习惯的养成,信用的积累,从年轻人抓起。

二是添加“银联元素”不改变存量格局。满足学校、银行、师生的诸多诉求,实现创新支付,“银联‘智慧校园’服务计划”不辱使命。

“添加三”。加一,“校园一卡通”接受银联二维码(主扫、被扫)支付、银联手机闪付支付,以及校园支付终端接受理银联卡闪付,“云闪付”App融入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加二,收单机构支持银联二维码的资金结算;加三,“开放式”校园建设支持与Ⅱ、Ⅲ类账户结合的“校园一卡通”接受交通出行、购物、公用事业缴费等其他民生领域支付。“开放式”校园与社区资源共享,不是形而上的将学校空间设施提供给社区,而是让学生的思维通过“银联‘智慧校园’服务计划”向社区、社会迁移。

“不变四”。“银联元素”虽然添加三项,但是现有校园支付格局并不做出改变。“校园一卡通”资金沉淀不变;“校园一卡通”对应存量的账户不变,仍旧是原有的开户银行;“校园一卡通”结算流程不变,没有增加多余的环节;提供维持现有受理终端不变的升级方案,而不是推动终端全部重新布放,以减少硬件投入成本。

万事俱备之前先借东风

顺利推行“银联‘智慧校园’服务计划”产品,《金卡生活》调研发现,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完成校园身份识别,二是进行“校园一卡通”受理终端改造。也就是在万事俱备之前,借好东风。

身份识别。培训、校友返校等校园大型活动,校园维修等工程,不可避免出现校外人员就餐的问题。在终端开放受理银联二维码的情况下,合作学校提出需要解决校园身份识别问题,禁止校外人员就餐(图2),或者允许其就餐,但是要准确识别身份,以便实行差别定价。

图2校园食堂成为“银联‘智慧校园’服务计划”产品应用场景之一

来源|中国银联金融与民生事业部教育团队

从实现形式上,目前“银联‘智慧校园’服务计划”主要提供的身份识别方案如下。

通过App用户唯一性进行身份标识认定。即OpenID方案,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身份识别框架,获得App用户唯一的身份标识。该方案的优势在于有广泛的适用性,比如,厂商系统没有手机号等信息也可以适用。

当然,该方案实施的前提在于师生员工需要在“云闪付”App完成身份认证。随后“校园一卡通”平台与“云闪付”App进行用户身份的互信登记,通过一个OpenID实现用户身份的识别,在交易过程中双方通过查询互信登记信息后,校园系统才能开始实施判断行为,若用户在校园身份白名单范围之内,则向中国银联发送交易申请;若该用户不在校园身份白名单范围,则拒绝交易或不享受学生优惠交易。

实施OpenID方案,简而言之有两大步骤,一是学校向中国银联提供身份认证接口,双方联调认证功能;二是中国银联向学校提供反查接口,学校完成交易逻辑的开发改造。

终端改造。基于支持受理银联二维码(主扫、被扫)、银联手机闪付及金融IC卡等产品的前提(图3),实施改造“校园一卡通”受理的机具,或是重新布放终端。终端改造方案当然突出了改造速度快,兼容各类支付载体的特点。

图3“校园一卡通”受理终端改造兼容“银联元素”示意图

来源|中国银联金融与民生事业部教育团队

而校园终端改造的主要步骤则因类别不同而出现差异。其一,若重新布放机具,学校或校内商户与银联的收单机构签约,由收单机构协助学校提供材料入网,收单机构或系统商完成终端选型升级,收单机构或系统商完成联调测试上线。其二,若对已有行业终端机具进行改造,中国银联与机具布放方签署业务合作协议,前者完成资质审核、分配商户编码,后者负责配合进行系统和终端升级改造。针对学校提出的身份识别需求,还需要与机具布放方进行对接,并部署上线。

庐山真面目

无巧不成书。事实上,“银联‘智慧校园’服务计划”产品究其实质是“电子校园卡”(图4)方案,前已述及推行“银联‘智慧校园’服务计划”产品具备两个前提,其“电子校园卡”方案也区分为两类,一是基于行业账户合作方案,二是基于银行Ⅱ、Ⅲ类账户合作方案。

图4银联“电子校园卡”图例

来源|中国银联金融与民生事业部教育团队

基于行业账户合作方案。中国银联可为所推广“银联‘智慧校园’服务计划”产品“电子校园卡”的目标学校,分配银联标准的IIN号(Issuer Identification Number,发行者标识代码)。同时,“一卡通”厂商系统为每位师生员工的“校园一卡通”账户生成一个与IIN号开头对应的卡号,与此同时在“一卡通”系统内做出一一映射,这样,学校App或其后台系统可以该卡号生成银联二维码。最终,据此或用于发起银联二维码交易,进行消费;或用于校园身份校验,进行门禁等身份认定。一个显见的事实是,该方案与实体卡共用账户,打通了线上与线下支付。

以下三个方面引发关注。

一是资金及信息流向。众所周知,二维码业务实现模式分为两种,一是付款扫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主扫模式”,付款人通过移动终端读取收款人展示的二维码完成支付;二是收款扫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被扫模式”,收款人通过扫码枪,读取付款人移动终端展示的二维码完成支付。

在基于行业账户合作方案中,银联“云闪付”二维码收单(银联直连)资金流及信息流的流向基本呈现如下。如,师生员工展示银联“云闪付”二维码,被商户扫码(被扫模式),在收单机构的商户端消费(信息流),收单机构将消费报文(message,网络中交换与传输的数据信息)发送给银联二维码平台及银联跨行交易清算系统(CUPS)(信息流),再传至“校园一卡通”系统(信息流)。银联只做信息转接不做资金清算,资金流同传统“校园一卡通”的清(结)算流程,学校财务部门依据报表,按约定时间向(校内)商户划款。

二是绑卡、充值及消费流程。绑卡流程很简单,师生员工选择学校,输入“校园一卡通”信息,身份验证,绑卡成功。充值流程与其他毫无区别,输入充值金额,选择银行卡,再输入交易密码,于是充值成功。在消费流程中,选择对接银联行业账户产品的“校园一卡通”,展示银联“云闪付”二维码,被商户扫码(被扫模式),交易完成。

三是学校(厂商)配套改造要点。对于“校园一卡通”系统的改造,无论是基于“云闪付”,还是基于校园App,“校园一卡通”需按银联卡IIN号规则生成卡号,并实现与银联对接消费、转接服务接口。对于前端App,基于“云闪付”,为“云闪付”提供绑卡接口;基于校园App,对接银联二维码平台,加载相应功能,支持“校园一卡通”二维码消费。对于终端系统,无论是基于“云闪付”,还是基于校园App,支持受理银联二维码,并对接身份识别。对于财务系统,则不涉及任何改造。

基于行业账户合作方案的优势明显。对于高校而言,实体卡电子化实现了支付创新;财务流程不变,资金沉淀仍在学校,表明充值资金在学校体系内循环;师生员工身份可控,限制校外人员在校内就餐。银行方面,开户银行不变,仍保留对公存款资金。

基于银行Ⅱ、Ⅲ类账户合作方案。中国银联在推广“银联‘智慧校园’服务计划”产品“电子校园卡”每所目标学校的师生员工校园账户增加金融属性,支持银联二维码支付功能(被扫),实现校内外消费场景全覆盖。

以下三个方面引发关注。

一是资金及信息流向。以银联“云闪付”二维码收单(银联直连)为样本,陈述其资金流及信息流。师生员工展示银联“云闪付”二维码,被商户扫码(被扫模式),在收单机构的商户端消费(信息流),收单机构将消费报文发送给银联(信息流),银联交易系统记录交易数据,将消费报文给发卡银行(信息流),发卡银行从学生所持银行卡里面扣费,完成实时结算,并回复报文给银联(资金流),银联更新交易数据,回复报文给收单机构(信息流),银联在其清算系统完成清分(信息流),随后通过相应系统完成清算(资金流)。

二是申请账户、充值及消费等流程。申请账户方面,银联提供银行Ⅱ、Ⅲ类账户的申请通道,如通过“云闪付”App生成银行Ⅲ类账户;银行提供Ⅱ、Ⅲ类账户的基础能力;厂商负责将银行Ⅱ、Ⅲ类账户与“校园一卡通”账户打通;校园App或其后台系统以卡号生成银联二维码。充值方面,可通过银行I类账户向银行Ⅲ类账户自动充值;消费方面,发起标准银联二维码交易,进行消费,如,使用银行Ⅲ类账户消费;此外,还可以进行身份校验,余额查询。

三是学校(厂商)配套改造要点。对于“校园一卡通”系统,无论是基于“云闪付”,还是基于校园App,应用银行Ⅱ、Ⅲ类账户打造校园账户体系,配套改造涉及对接银联的银行Ⅱ、Ⅲ类账户平台及对接申请消费、充值等功能的开通。对于前端App,基于“云闪付”提供接口与其对接,基于校园App对接银联二维码平台,加载银联二维码支付功能,支持“校园一卡通”账户进行二维码消费。对于终端系统,无论是基于“云闪付”,还是基于校园App,支持受理银联二维码,以及对接身份识别。对于财务系统,无论是基于“云闪付”,还是基于校园App,所涉及财务系统改造原则在于,Ⅱ、Ⅲ类账户资金由银行管理。

基于银行Ⅱ、Ⅲ类账户合作方案的优势也更加明显。对于学校,首当其冲将行业沉淀资金放进了银行;引导师生员工申办银行卡(开立银行I类账户),可以与合作银行协商发卡分润,设立银行Ⅱ、Ⅲ类账户实质上就是“发卡(账户)”行为,也可以与合作银行协商交易分润;学校可利用银行Ⅲ类账户给学生发放津(补)贴,避免资金管理风险。对于银行,按照2016年4月1日便开始实施的《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银行Ⅱ、Ⅲ类账户可以在校园实现远程、快速开立,增加开户数量;获得发卡手续费、沉淀资金产生收益;利用高校人群稳定、产品高频使用的优势,尤其抢占学生(年轻人)市场。

应用场景。中国银联推广“银联‘智慧校园’服务计划”产品“电子校园卡”,无论基于行业账户合作方案,还是基于银行Ⅱ、Ⅲ类账户合作方案,分析研究表明,都在贡献“校园一卡通”的第五功能:实现全面电子化、移动化,开放校园外场景,包括交通出行、购物、公用事业缴费等(图5)。

图5银联“电子校园卡”丰富“校园一卡通”功能及对应应用场景

创意|王孔平制图|陈厚文

平台的力量

“银联校园内容平台”,直观理解就是将学校学费缴纳,水、电、网络等各类缴费,“校园一卡通”充值及查询,选课及查成绩等功能业务进行整合,一一加载到“云闪付”上,通过“校园服务”模块为前端用户提供服务。

接入指南。目前“银联校园内容平台”有两种接入类型,一是通过H5方式,即html5是一种新型的网页页面标准接入;二是通过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方式,代表接口返回数据,进行接入。《金卡生活》分析,API不仅仅成为数据返回的一种方式,也可以成为内容输出的路径。如,7月12日,浦发银行推出业内首个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便是通过API平台,突破银行传统物理网点、手机App的局限,开放产品和服务,嵌入到合作伙伴的平台上,从而形成“金融+教育”“金融+医疗”“金融+制造业”“金融+社交”的跨界金融服务。

“被手机”智慧行校园。既然校园成为中国银联打造的移动支付便民十大场景之一,那么“云闪付”App一定为“智慧校园”添砖加瓦。结合校园特点,通过构建“银联校园内容平台”以及相应运营服务系统,满足校园多级对账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支持银联手机闪付、二维码支付等多种产品受理,借助校园手机普及,师生员工“被手机”,满足其移动支付的需求。

“通”遇“闪”。作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校园信息化的基础工程,“校园一卡通”担纲了前面提到的综合消费、身份识别、金融服务、公共信息服务功能。

“云闪付”进入校园,只有扩大其功能半径,才能缩小参与方的付出半径。“云闪付”App旨在打造移动端统一入口,通过“统一接口标准”“统一用户标识”“统一用户体验”,降低用户获取金融服务的门槛。关键在于中国银联联合商业银行在“云闪付”App内打通了基础金融服务,包括二维码消费、人到人转账、无卡自助消费、无卡跨行转账、“碰一碰”付款、“校园一卡通”充值及查询余额等移动支付服务;信用卡申卡、借记卡余额查询、信用卡账单查询及还款等银行卡跨行管理服务;银行卡权益及优惠信息展示、“云闪付”商城权益与营销服务。

比如,“云闪付”App的查询功能别具一格。其中,借记卡余额查询是同类App所不具备的,目前已有38家银行开通此功能。对于学生而言可能只有一张借记卡,而老师及员工拥有多张借记卡,可以归集到“云闪付”App上实现余额查询。其中,信用卡账单查询目前已有66家银行上线,与信用卡还款、优惠权益查询、申卡服务、手机闪付开通等功能一起,给师生员工打造了方便快捷的信用卡全流程服务(表1)。

表1“云闪付”App查询功能银行开通情况

来源|中国银联制表|王孔平

细微处见匠心。进一步,还在6月21日,“云闪付”App首次开通了“校园一卡通”充值及查询余额服务功能,率先在天津工业大学试点,并将陆续在全国各地校园推广。天津工业大学的师生员工只需下载“云闪付”App并绑定62开头的银联卡完成实名认证,即可通过手机快速实现“校园一卡通”充值,实时到账,还可以查询余额(图6)。《金卡生活》观察,“校园一卡通”充值实现了多赢互利。一方面,学校师生员工足不出户、不用排队,便可轻松完成充值及余额查询,提升了校园消费体验,也节约了时间。另一方面,校方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开支,特别是免去了复杂的人工对账环节,有效解决了缴费管理难、假钞风险等痛点,提升了财务管理效率。行业工具转变金融支付产品,师生员工更加享受教学、科研和生活的方便、快捷的电子化服务,从“一卡在手,走遍校园”根本上实现“一卡通用,一卡多用”。

作为银联落实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拓展的重要抓手,“云闪付”App因其功能全面、汇聚优惠、方便好用而“受宠”校园。

图6依托银联校园内容平台“校园一卡通”充值步骤

第一步:选择学校

第二步:展示学校首页

第三步:“校园一卡通充值”

第四步:支付

第五步:充值成功

来源|中国银联金融与民生事业部教育团队

花开蓓蕾处

作为开放式银行卡组织,遵循“四方模式”的根本在于“四方”受益,生态存续,环境均衡。《金卡生活》观察,中国银联在推广“银联‘智慧校园’服务计划”产品“电子校园卡”,服务目标学校时,也概莫能外。

一是校园小微商户受到激励。校属企业或业务,移动支付手续费最低为零;校内其他场景,如超市、餐饮移动支付手续费最低可达四折。

二是师生员工用户享受激励。每年春季、秋季,针对校园食堂开展持续的营销活动,只要通过“云闪付”App和校园App,都能共享随机立减(均值2元)优惠。如,吃饭用“云闪付”App,满5元随机最高立减10元。师生员工还可在超市等场景,共享银联优惠活动,例如逛超市用“云闪付”App付钱,满2元随机最高得激励金999元(图7)。

图7校园“云闪付”用户激励海报

来源|中国银联金融与民生事业部教育团队

三是收单机构接受共同资源改造系统和终端。中国银联组织合作伙伴共同投入资源,对已经上线的学校的收单系统和终端,进行改造、升级。

四是发卡银行。基于银行Ⅱ、Ⅲ类账户合作方案,发卡银行除了借此发行银行卡(开立银行I类账户),还可以借助“云闪付”App增加开立银行Ⅱ、Ⅲ类账户的数量;获得发卡手续费、行业沉淀资金产生的收益;抢占学生(年轻人)市场。基于行业账户合作方案银行的优势更加明显。“银联‘智慧校园’服务计划”产品“电子校园卡”的进入并不改变开户银行,其继续吸收对公存款资金。

当然,多方与中国银联开展合作不乏优势,在转接清算方面,提供从账户验证、账户开立、交易转接、清算、差错、数据等全流程权威服务,无需与银行、行业机构进行多点业务技术对接。并且,拥有丰富的行业资源,线上线下商户资源覆盖面广,在交通、数娱、通信行业优质资源,可为校园师生提供更好服务,账户支付场景丰富。

【延伸阅读】

银联版“移动支付进校园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2018年7月4日

【发布地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主办、青海大学承办的“2018年校园卡工作年会”

银联版“移动支付进校园解决方案”在“2018年校园卡工作年会”上倍受关注

来源|中国银联

【背景】中国银联顺应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需要及“校园一卡通”发展趋势,在大力布局校园移动支付场景、推进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建设的背景下精心打造而成。

【方案核心】采取银联移动支付、校园App、“电子校园卡”综合应用相结合的模式,围绕高校师生日常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的支付需求,提供安全、便捷、优惠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支付服务,助力校园打造符合移动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的开放式数字校园综合服务平台。

【探索】截至6月10日,“云闪付”App已接入246所高校、超过7500家校园商户。此前,全国首款与“校园一卡通”系统深度结合的银联移动支付进校园合作模式,在南京工业大学启用。该方案以现有“校园一卡通”系统为基础,叠加银联二维码、银联手机闪付等支付功能,聚合主流线上、线下支付方式,主要应用场景为校园食堂、超市、便利店及大巴等。校内师生只需通过“云闪付”App或各类手机Pay绑定“校园一卡通”,即可使用银联二维码“扫一扫”,或使用银联手机闪付“一挥即付”,在校园食堂、超市、便利店及校车大巴轻松支付,再也不必为忘带校园卡而烦恼。

在“2018年校园卡工作年会”上,以银联移动支付为主的一批创新产品集中亮相,向参会高校全方位展示了银联“移动支付进校园解决方案”,现场数十家高校确立合作关系。

腾讯版“数字校园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2018年4月12日

【发布地点】重庆“2018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教育分论坛

腾讯版“数字校园解决方案”在“2018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教育分论坛亮相

来源|网络

【背景】打造数字校园全场景服务

【方案核心】推出“腾讯微校”“微信校园卡”系列数字校园产品,统一连接校园的“人”“设备”“服务”。“腾讯微校”借助微信平台打通了校园公众号及小程序,帮助学校内部多平台融合。“微信校园卡”在“腾讯微校”搭建起高校信息化矩阵,在“校园一卡通”功能基础上,实现线下场景线上处理。同时,“微信校园卡”连接了线上校园场景,如实名社区、课堂互动、教务查询,面向不同组织架构的精准消息推送等。

【探索】截至4月中旬,“腾讯微校”覆盖2800多所高校,“微信校园卡”已经进入50多所大学,并接到超过200多所大学的上线申请。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启用“微信校园卡”,将科研、管理与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有效整合;互动课堂应用方面,学生上课前摇一摇手机完成签到,学生针对老师提问将答案以弹幕方式发表在大屏幕上。天津大学利用“腾讯微校”一码通构建图书馆“选、进、查、借、还”书全流程闭环式服务体系,使用“微信校园卡”学生提前图书馆选座;华北电力大学可以实时查询洗澡人数,免去排队尴尬;濮阳医专校园码微信代扣变成了饭堂“黑科技”。

在“2018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峰会”教育分论坛上,腾讯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广州大学城、深圳大学城、贵州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等签署数字校园战略合作。

华为“智简网络”推动“智慧校园2.0”建设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20日

【发布地点】第四届全球超宽带高峰论坛

【背景】帮助运营商应对未来不确定性业务所带来的挑战,能在B2B、B2C、B2H等不同业务领域出现新增长。

【方案核心】“智(慧)简(化)”网络打造“智慧”“简单”“超宽”的超宽带网络。智慧,即云化管控引擎为管控中心;简单,即对上层应用而言网络为一种如同水和电一样的资源;超宽,即对于教育骨干网,华为采用创新的Fabric架构,实现无阻塞的弹性转发。具备智慧、简单、超宽三大特点的智简网络架构将是未来教育科研网络的发展方向,智慧,简单,超宽三者叠加,应对教育网未来任何业务和流量的变化。智慧校园2.0建设重点有三:建设可运营的全校有线和无线网络,建设服务全校信息化的公有云和私有云结合的混合云平台,建设校级IOC(Intelligent Operations Center,智能运营中心)。

【探索】作为业界领先的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信息、通信和技术三个英文单词的词头组合)厂家,华为持续服务教育行业,截至2016年底,产品解决方案已经服务于全国90%以上的211和985高校,参与全国80%以上的省教育厅的信息化建设。并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多所院校建设“智慧校园”。业界看到,华为“智慧校园”解决方案将教育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很好地服务教育信息化。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