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中国银联与京东金融共同发起的“互联网金融支付安全联盟风险信息共享(分布式查询)平台”获得金融区块链创新应用优秀案例奖,该奖项由中国支付清算协会金融科技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颁发。
由于信用信息的不完善,有失信、欺诈行为的高风险人群历来是金融业务中十分关键的不稳定因素。一直以来,行业内很多机构都在尝试推进风险信息共享的机制。而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风险信息共享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日,中国银联与京东金融共同发起的“互联网金融支付安全联盟风险信息共享(分布式查询)平台”正式上线,并接入双方风控数据投入运营,成为行业内首个基于区块链的跨机构数据分布式存储及查询机制。该项目利用区块链技术分布式、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解决了信息共享时各机构对于自身数据安全、权利保障方面的顾虑。
根据规划,在初期,参与共享的各机构间互相开放查询的数据主要包括交易欺诈名单、高风险账户名单、营销作弊名单及电信网络诈骗名单等四大类。上述名单可以满足各共享机构通过账户、交易设备、交易网络特征、人员信息等多维度对疑似风险交易进行实时查询判定,从而最大限度避免交易欺诈、营销作弊、洗钱犯罪、恶意刷单、机器注册等风险发生。下一步,成员机构之间还会将更多的信息纳入共享范围。
目前,项目支持在千万级数据量的前提下,达到毫秒级别查询响应时间,可以满足实时的风险信息共享查询的需求。已有多家银行、支付机构,以及金融行业安全服务提供商等不同类型的机构均就加入风险信息共享形成了初步意向。
一般而言,风险信息共享往往需要建立一个中心化的数据库,各参与方先是要向数据库报送信息,有需求时再申请调取、查询。这种模式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护数据库的信息安全,不被攻击或篡改;同时,信息的提供方和信息的调用方之间如何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也存在博弈的过程。正因为此,传统的风险信息共享平台无论是覆盖范围还是实际使用效果都有其局限性。
对此,中国银联与京东金融发起的“风险信息分布式查询机制”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机构间去中心化数据共享协议,通过“事后计账、事后审计”的机制设计,从技术上确保多家机构间一对一的独立数据加密传输,同时可以利用智能合约等技术,量化各家机构间传输数据的质量与价值,进而实现对各家机构间数据使用资格的量化,真正实现开放、公平、公正的数据分享。
简单来说,“事后记账、事后审计”的设计,以区块链共识为前提,实现了非对称信息博弈下的最优契约的智能合约,不仅保证了参与各方的信息安全与私密,而且支持查询结果的实时反馈。
此次“互联网金融支付安全联盟风险信息共享(分布式查询)平台”成功落地,中国银联与京东金融积极投入,在底层技术、机制设计、运营维护等方面达成共识。未来,双方作为联合发起方,将与更多的参与机构一起,共同维护社区的公平、公正,推动风险信息共享在行业里发挥更大的价值。
展开全文
- 移动支付网 | 2022/8/26 15:17:04
- 移动支付网 | 2022/8/24 16:32:54
- 移动支付网 | 2022/7/29 14:16:27
- 移动支付网 | 2022/6/29 16:12:07
- 移动支付网 | 2022/6/29 9:40:12
- 移动支付网 | 2022/6/22 16:02:16
- 移动支付网 | 2022/6/1 10:20:30
- 移动支付网 | 2022/5/25 10:21:20
- 移动支付网 | 2022/5/16 14:34:36
- 移动支付网 | 2022/4/26 11:22:58
- 新浪金融研究院 | 2022/3/14 18:01:39
- 移动支付网 | 2021/9/3 16:47:04
- 移动支付网 | 2021/3/9 11:48:20
- 移动支付网 | 2020/6/12 15:44:45
- 移动支付网 | 2020/4/7 14: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