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起底聚合支付灰色产业链
十字财经移动支付网2018/11/15 19:10:44

文 | 李意安

11月13日,9800家自媒体账号被封停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其中不乏一些以三俗内容为卖点的公众号。十字财经注意到,此间,一些以三俗内容进行营销导流的聚合支付灰色产业链随之浮现。

事实上,聚合支付并不是一门新生意。

2015年前后,二维码支付逐渐普及,随着扫码生态的成熟,扫码支付的市场需求和微信支付、支付宝线下拓展能力之间空白亟待填补,聚合支付即所谓的第四方支付将碎片化的场景和支付手段进行了一体化的整合,完美填补了市场空白,因此开始疯狂生长。

彼时,微信基于推广微信二维码支付和鼓励商家通过微信公众号整合营销的目的,在微信支付后悄悄设置了一个“自动关注”的功能。日后,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动作打开了一些聚合支付赖以生存的大空间。现如今,通过扫码“自动关注”圈住流量再行变现的做法已经成为这个行业的通行玩法。

然而,蝴蝶翅膀掀起的时候,往往并不清楚这将酿成一场多大的风暴。

一、“自动关注”下的畸形粉丝经济

平日里,普通用户常常会不经意发现自己关注了一堆营销号,往往也不以为意,随手取关便是。但事实上,这些营销号的关注行为并不来自用户本身。

十字财经查询发现,微信服务号有一条并不为普通用户所知的规则:当消费者支付金额超过5元时,支付完成界面就会自动勾选关注商家微信公众号;而当消费者支付金额小于5元时,支付完成界面会提示关注商家微信公众号,但并不默认勾选。这些服务号,一周可以推送一次,一次可以推送8条。无论用户是否在意,这种导流行为往往不经意间就给用户带来了一大堆的关注营销号。

微信设计该功能的初衷并非作恶,而是在消费者已经有明确消费行为之后,希望为商家提供精准营销的整合平台。然而,并非不是所有商家都有运营微信公众号的能力,因此,很多时候,用户扫码支付之后,微信自动关注的动作便就被一些聚合支付方所截流。

一家聚合支付的代理商告知十字财经,因为“自动关注”这一功能,公众号动辄拥有数千万粉丝的情况在这个行业并不罕见,并称该聚合支付机构就坐拥6000多万粉丝,分散在数个微信号中。

而十字财经进一步采访发现,在许多情况下,聚合服务成了一门寄生在“扫码自动关注”里的生意。不少聚合服务商在通过“自动关注”囤积海量粉丝之后,通过流量和信息进行变现。

流量变现的途径非常多。比如给借贷平台做导流,以哆啦宝为例,其公众号中的“福利贷”选项便对接了多个消费金融平台。再比如给商品销售做导流,在公众号中为一些网红产品的发布推文或者干脆自己直接经营电商。“一些号甚至已经不再以传统的方式按点击付费,而是采取展示付费,报价高出此前很多。”上述聚合支付代理商告诉十字财经。

而除此以外,另有一些导流行径就比较值得商榷。

“在所有的导流中,黄赌毒生意则是另一种快速变现路径。”上述人士表示,“黄是常见的,以煽色腥的标题党吸引点击,内藏网络小说,有些是小黄文,再以阅读全文的方式为一些网站进行导流。”

一家名为北京闪惠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旗下同时拥有数个“闪惠”系列和“窝窝”系列的微信服务号,包括闪惠科技、闪惠当家、闪惠风云榜、窝窝微平台、窝窝买单、窝窝阅读、窝窝深夜阅读、窝窝生活志、窝窝嗨玩北京、窝窝优选商城等多个公众号。

(一家聚合支付往往有多个公众号同步导流)

在11月14日晚上闪惠科技和窝窝微平台的内容推文中,出现了同样风格的标题和内容,最终流量导向都是一个名为“大时代微平台”的网络文学网站导流,该网站中绝大多数为付费阅读的网络小说。

“大时代微平台”自身的公众号平台几乎所有的标题都是此类风格,采取的也是同样方式来进行导流。

(标题党导流路径)

当然,类似的操作并非独此一家,在聚合生态下,类似的公众号不胜枚举。

而当公众号吸粉到一定程度,则步入了产业链的下一环:出售公众号。“基本上是根据粉丝数来估值,一个粉丝1.5到2元。”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但公众号转手之后,变现的套路还是上述这些。”

(杭州首展科技有限公司即聚合支付“付呗”“养大”的公号“世觉刊”,10月转让之后,该号继续以原有套路运作,如今已被腾讯封停)

(直到如今,付呗优选的相关公众号中还能找到“世觉刊”的身影)

而除了灰色,更有一部分是不能被放到桌面上来讨论的黑产。上述人士补充表示,而除了“黄”之外,赌和毒往往隐匿得更深。“通常是需要入群。导流到QQ或者微信群之后,再行转化。”

但流量的玩法不仅于此。“有一家聚合支付在会议室养了一只猫,在抖音上三不五时直播一下这只猫的日常,然后公司旗下有数百个号,其中一些号就将粉丝导流到了这个猫的抖音账号。现在这只猫已经成为坐拥50万粉丝的网红了。”接近该聚合方的人士告诉十字财经,“只要有流量,玩法可以层出不穷。”

而第二种则是直接将用户信息进行变现。

“以前讨论信息二清主要是基于银行卡收单的信息二清,但是扫码支付的生态下,基于账户基础的信息二清并没有明确界定。用户微信的Open ID、微信通讯录、浏览习惯等等这些不被纳入核心敏感信息,但也已经极大地涉及了用户隐私。信息二清界定模糊的情况下,许多的四方会直接利用这些用户信息进行变现。”一家最近开始发力聚合业务的第三方支付人士透露,“此外,一些聚合支付机构会把用户从微信端直接导流到APP,APP能够获取的用户信息就更多,比如手机型号、手机通讯录、所在地理位置、装了什么软件以及所有软件的应用时长。”

不过,无论是哪种变现模式,粉丝经济仍是目前大多数聚合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而一切的一切,源于微信服务号的自动关注功能。

“这些所谓的聚合方本质上是营销导流公司。粉丝经济现在成了一个风口。”一家第三方支付副总裁告诉十字财经,“因为迅速囤积了海量用户,公众号成了流量聚集的高地,一些非头部的聚合支付服务方估值都已有几十亿,泡沫大到离谱。”

二、行业未来何去何从

事实上,迄今为止,聚合支付都不是一个被央行直接纳入监管的生态,一位接近监管人士称,目前无论是央行还是两联都没有办法统筹聚合支付的行业具体规模,业内也并没有一个权威的规模排名来佐证各家聚合支付机构的发展现状。

因为几无门槛,行业参与者面目模糊,此间包括如二维火等为垂直行业提供服务的SAAS平台,也包括如收钱吧等服务小微商家的聚合支付平台。规模较大的平台日均交易笔数已达数千万量级,但更有名不经传者在不见光处蝇营狗苟,活出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则。

2018年以前,第三方支付之间直连不在监管允许范围内。因此,二维码支付兴起之时,大多数真实商户便流入了头部聚合的手中。2018年初,随着“收单方-银联/网联-支付宝/财付通-银联/网联-发卡行”的清算链路被监管确认,支付机构之间通过银联或网联转接的模式合规性也得到了认可。聚合业务的竞争者又多了传统第三方支付。

不过,无法讳言的是,第三方支付可能已经错过了这种玩法最好的时间窗口。

“一些服务垂直行业的SaaS系统,比如美发软件、餐饮系统等,主要收费靠软件、卖维护收取费用,这些SaaS系统对客户的掌控力比较强,但支付并不是他们擅长的领域,以前往往通过银行对接微信支付宝系统,现在也逐渐开始通过第三方支付通道来对接微信支付宝。但对第三方支付而言,商户仍然掌握在四方手中,传统第三方支付要获得真实扫码商户的成本非常高。”一家第三方支付副总裁告诉十字财经,第三方支付做聚合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扫码的真实商户,“尤其是有上市需求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上市过审计需要有真实商户背景。他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问聚合买真实商户,另一种是直接入股聚合支付。”

“但对聚合来说,真实商户就算卖到500一家,天花板也十分明显。资本路径当然是更快的变现手段。”一位从事聚合业务的人士告诉十字财经。

该人士亦向十字财经坦言称,大量聚合支付真实的经营情况是长期在走钢丝,现金流压力持续存在。

“因为行业几无门槛,大规模竞争者涌入之后,就开始大肆拼杀,恶性价格战之下费率被打到了地板价。以“0 费率”为主打的聚合支付方比比皆是。而‘0费率’的代价是,得用其他业务的收入来补贴支付手续费。”该人士称其服务的聚合支付机构每个月要补贴600多万支付手续费。

十字财经从多家第三方支付机构了解到,两大巨头给到支付公司的费率价格在千二多一点,通常而言,支付公司会在此基础上加万一万二给到聚合支付机构。这就是支付机构必须支出的费率成本。如果支付机构打出“0费率”的幌子,就必须用其他收入来填这个坑。而所谓的“其他收入”,则无非是流量变现和贩卖信息两条路径。

“资本市场对四方的估值,尤其是一些非头部的四方的估值存在一定的虚高。首先,从技术能力而言,这个行业起来的太快,很多所谓的聚合都是营销玩家,本身对支付的理解并不到位,在支付的系统问题和风控能力上是有问题的。除此之外挣钱的方式也比较短视,一直在挣快钱,监管的力度是在持续趋严格的,通过这种方式挣钱,未来风险可能会逐渐暴露出来。”一位接近监管的人士如此评价。

该人士评价称,从刚刚9800家自媒体被整顿封停的事件来看,对于一些明显以煽色腥标题来引流的公众号,不排除未来会成为腾讯等内容平台重点整顿肃清的对象。

而事实上,腾讯一直在努力纠察标题党或煽色腥的“踩界”内容,目前不少号已被永久封停。但聚合方的号数量太多,内容庞杂,因此整顿肃清的工作难以一步到位。

十字财经从接近腾讯人士处获悉,微信近期有可能关停聚合支付“自动关注”的功能,但正常商户,如麦当劳、星巴克等,其自有的服务号“自动关注”功能不受影响。

“规模较大的聚合服务商,像美团智付、收钱吧、银联商务这些日均交易笔数远超千万的,相对会比较珍惜自己的羽毛。一方面不走‘卖通道’的获利捷径,另一方面在做很多业务决策的时候自律性也更强,会更主动地向监管原则靠拢。而规模较小的四方,对未来经营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逐利的层面就表现得比较短视,往往追逐快钱,忽略了合规自律。”上述接近监管人士如是评价。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