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境支付到本土化 海外市场支付宝和微信谁主沉浮
2018/12/17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据《日经新闻》消息,腾讯与社交运营商Line将于十二月中旬开启战略合作,为日本小型零售商提供移动支付服务。Line将开始以租赁形式,向腾讯提供能兼容微信支付的终端设备;而为了有效推广,双方甚至达成了2021年前免手续费的条件。

无独有偶,软银集团与雅虎日本合作推出的本土移动支付PayPay,在九月也宣布了与国内另一支付巨头阿里巴巴达成结盟,并将支持支付宝在部分PayPay会员店的使用。有人认为,近期微信与Line合作一举,实际上是对支付宝与PayPay结盟的一种反击。

实际上,微信与支付宝近日在日本移动支付领域的纷纷发力,除了相互竞争的必然性,亦是其出征海外的需求所致。在国内移动支付用户体量接近天花板的情况下,存在大面积空白的海外支付市场对于国内这两大支付巨头而言,是带来可观增量的有利机会。同时,由于技术成熟程度领先于国际平均水平,出海策略也具备了足够的可行性。

自几年前开始,无论是欧美等发达地区,还是印度、泰国等新兴市场,微信、支付宝的标识都在以超人想象的速度覆盖在大小门店的收银台上。然而,根据JuniperResearch的预测报告,到2020年全球使用移动设备制造商提供的非接触式支付服务用户数量将增加至4.5亿人次。其中,苹果旗下的ApplePay占有近一半市场,用户数约为2.25亿,是国内移动支付出海的强大竞争对手。

因此,脱离了国内移动支付高速发展的温室之后,在海外这片尚待耕耘的新土壤中,无论是在国内声量更大的支付宝,还是通过社交网络组建高粘性用户群的微信支付,却都失去了原有的先发优势;在试错过程中,它们之间的竞争起点被放置到一个更加公平却艰难的高度。

可以说,作为国际环境里的新晋第三方支付企业,微信与支付宝在开辟市场的道路上,除了应对可能的水土不服,更不可避免地需要提防对方带来的同类竞争。那么究竟谁能争取到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呢?它们分别又都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来巩固自身的地位?

跨境支付,从国内延伸至外的硝烟

不同于其他出海,移动支付的出海,从本质意义来上,并不局限于单独的产品出海的概念。由于支付本身所具有的服务特殊属性,支付宝和微信完全可以借助人的流动性来实现支付习惯的主动转移与嫁接。比如说,出境旅游就是人员流动的一个主要场景。

依靠中国游客在外旅游的支付刚需,对主要旅游地市场进行终端建设,既能借助原有的庞大用户基础,更能节省下出海前期线上平台搭建的一大笔费用。

数据显示,2017年,北美地区吸引了超过400万名中国游客,日本吸引了735万中国游客,且游客数量仍保持在高速增长;2018年,在仅仅十几天的春节期间,便有约650万名中国游客赴海外旅游,人均花费1500美元,总计金额约达97.5亿美元。这些游客中,大多数都拥有支付宝或微信,这便意味着,只要能与当地商户建立起足够多的合作,跨境支付就能成为支付宝与微信海外获利的一个最为唾手可得的切入口。

跨境支付,不仅仅是曾被炒得火热的支付宝“中国锦鲤”背后的那盘棋,更是微信支付在海外几年内的集中发力点。

据《南华早报》年中报道,腾讯方面表示,未来三年不会试图向海外顾客提供更多的本地支付钱包,而是专注于在热门的境外目的地服务中国出境游游客。甚至其最近与Line的合作,也是为了提高效率,让小店铺离中国游客更近一步。

专注于服务中国游客的跨境支付,体现了微信在海外市场上的略显保守;但深耕的战略也从数据上显现出了一定的可靠度。除了小型商户,大型商场、购物退税、旅游门票等各个领域,中国游客都能看到微信支付的身影。相比去年同期,2018年6月微信支付在日本交易笔数、金额及商户接入数均增长了6倍以上。如今,微信支付跨境业务已支持49个境外国家和地区的合规接入,支持16个币种的交易。

东京奥运会

而比微信更早进入海外市场的支付宝显然在跨境支付上,还具备着相对的先发优势,比如与更多商户、银行较早合作,获取更高的信任值;并且在独立APP中引入签证便捷办理、扫码退税等更完善的金融一体化服务也形成了其跨境支付领域里区别于微信的差异化优势。

今年暑假期间,支持支付宝线下移动支付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达到40个,支持支付宝手机退税的机场也增加到了80个,其退税业务覆盖了34个国家和地区。在代表性发达国家市场美国,支付宝与银行业巨头、金融服务机构摩根大通、支付解决方案提供商Verifone、美国首家华人超市iFresh等签署了合作伙伴协议,确保金融服务的完整性;

在亚洲地区,与日本最大电商平台乐天、韩国互联网领军企业Kakao达成战略合作;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跟200多家金融机构的合作,打通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资金渠道。目前,支付宝正在努力推进与日本Hida信用社(Hida Credit Union)和京都信金银行(Kyoto Shinkin Bank)等地区性银行的合作,以便能在中小城市旅游景点和商店提供支付服务。

“支付宝致力于通过技术来提升用户支付体验,为小微企业创造价值。东京奥运会是我们的一个重要机会,东京运动会将带动日本游客增长,而支付宝将成为到日本旅行的中国游客与当地商户之间的桥梁。”蚂蚁金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井贤栋如是说。

支付宝跨境旅游

从整体而言,相比于微信支付,支付宝通过近十年的海外探索,建设了更深更广的跨境支付网络,无论是技术上,还是体系上,都更加成熟。然而,尽管支付宝的海外体量略大于微信,近几年凭借社交红利奋起直追的微信却也在快速扩张的状态下,几乎能做到在跨境支付领域与支付宝平分秋色,在接入国家数量上甚至超越支付宝。

除了依靠平台用户自有的粘性,微信以更为开放的姿态,为商户提供公众号的运营平台,方便用户跟进商户动态与分享购物心得,大大提高了回头客的用户数量,促进了彼此的双赢,因而也受到了商户的欢迎。

微信跨境支付

“传统来看,一个游客出境消费,与当地企业的联系非常脆弱,购物之后基本就不会和这些海外商家有更多接触了。”腾讯殷洁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但是接入微信支付,可以用运营公众号的方式,继续和游客保持联系,产生更多的消费机会。

今年的money 20/20会议上,腾讯金融科技副总裁同样提到,他认为目前微信支付在海外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推广:一是在中国人旅行目的地的热门国家和地区,支持微信支付购物买单;二是研发微信海外版,通过外来人员的导流,发展国内的微信支付模式。

2018年10月,腾讯就推出了针对香港用户的跨境移动支付服务,允许港元在内地支付。我们能从微信的策略看出,其未来的定位依然在依托微信社交的跨境支付;无论是微信海外版,或是国版微信附加小程序,微信支付都没有表现出形成独立支付软件或深入发展本土钱包的意向。或许做深一条路,是微信坚守自己海外份额的一种方式,但与此同时,它的对手支付宝却已悄然开启进军海外的下半场。

从华人迈向本地居民,野心意味着风险还是胆谋?

若把跨境支付比为海外支付战役中的预热,去尝试挑战根深蒂固的NFC付款习惯,发展本地支付,才是国内第三方支付巨头将面临的一场硬战。

相比于造船出海,出海造船不仅要面临付款转型的难题,更需要迎合当地法律规定,并承受当地政府与金融业的质疑与刁难。这或许也是微信付出巨大努力争取牌照出海,却在发展海外本地钱包方面退而却步的原因。

尽管如移动支付率低至20%以下的日本,已在积极鼓励数字支付;今年四月日本政府方面亦提出,将通过减税或终端安装补贴等方式提高无现金交易的速度,争取到2025年达到40%,长期达到80%。这类看似开明的扩张性政策仿佛对支付宝等出海十分有利。然而事实是,海外市场对非本土非银行直属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并不那么友好。

日本银行J货币计划

如在去年,日本70多家银行联合推出虚拟货币尝试抵制支付宝的入驻;东南亚各国银行推出了支付软件PayLah试图抗衡支付宝的发展;年初美国CFIUS(外资投资委员会)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拒绝了马云斥资83亿,对美国大型汇款公司MoneyGram的收购。如果这笔交易被通过,阿里将有机会连接全球35万个货币兑换点。

但在这样的情况下,支付宝却依然在印度、韩国、巴基斯坦、菲律宾等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了本地钱包,这样的坚持究竟是一种操之过急的野心,还是有胆有谋的野望?

我们不妨以软银集团与雅虎日本合作推出的本土支付工具PayPay作为例子。

12月4日,PayPay开启100亿日元支付大回馈活动,原本这场吸引了极多日本人民跃跃欲试的活动却在短短数个小时内便几乎陷入了瘫痪。根据消息,PayPay于活动首日的当天下午12:45-13:56,就出现了连接困难的问题;到傍晚甚至有17分钟直接无法使用,部分客户遇到了重复付款、付款失败等用户体验极度糟糕的恶性故障。

这一方面暴露了PayPay在技术上的问题,但也说明了移动支付在有效营销手段下,是能拥有广泛市场的。而这对支付宝而言,意味着能与其更深入合作的机遇。

展开来说,在2017年的双十一,支付宝处理的支付峰值就已达到了每秒25.6万笔,7分23秒内处理的支付交易数量就超过了1亿。而支付宝完全以轻松的姿态承受巨大的交易流量,证明支付宝在支付技术输出层面还有相当大的可为空间,而如PayPay等新兴的本土支付企业,正十分需要支付宝来进行技术漏洞的填补。同时,利用或扶持本土支付企业也让支付宝能够有效避开国家层面的政治经济壁垒,甚至获取一定的政策优惠。

近年,蚂蚁金服已先后投资印度版支付宝Paytm、韩国互联网银行K-Bank、菲律宾数字金融公司Mynt,并在4月和印度尼西亚当地传媒巨头Emtek共同成立了一家合资支付公司。或许重视投资和结盟,能够取代各个市场逐个开拓的耗时方法,帮助支付宝快速打开海外本土支付的市场,建立起拥有自生血液的全球支付网络。

Paytm印度版支付宝

不得不承认的是,支付宝本身所积累下的技术和用户,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这是一个极其高昂的开发和用户积累成本,不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企业投入几千亿,就能在短期内自己再造一个支付宝的。”但支付宝的模式通过投资与技术转移,完全能够被快速复制到其他国家,并通过本土的企业文化形象,让本地居民更快地接受与使用。尽管在短期内将投资的本土支付工具转型为支付宝的自有品牌会十分艰难,这种曲线救国的方案却为支付宝在海外真实扩张的野心埋下了伏笔。

“我们(微信)在中国大陆拥有数以百万计的用户,所以微信支付才能成功。微信支付的各种功能源于它在中国的流行,”微信支付国际业务主管Grace Yin在香港RISE科技会议时这样说道,“我们在外国并没有很多微信用户,所以我们应该接受的一个现实就是,为他们开发支付工具会很难。”

也许微信在海外本土支付上的战略性放弃,也是相对支付宝来说存在的技术局限性所致;或是想更稳妥一些,在出海后期再踏入这场实战。然而平心而论,在这一步棋上,支付宝确实走得更巧,也走得更远。

竞争激化还是催生共赢,海外市场将是谁的天下?

其实,从上文的分析,我们能看出微信与支付宝在出海的策略重点上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不约而同地在跨境支付上坚守阵地。但是要说这种竞争是绝对的,也不尽然。如微信支付国际主管格蕾丝·殷,就不同意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之间在海外市场存在“战争”。

“当进入海外市场时,我们会互相竞争、合作……这不是战争。”

诚如此言,实际上,在海外市场,无论是微信,还是支付宝,都面临着NFC方式付款的威胁,特别是来自占据NFC支付90%份额的Apple Pay与当地银行直属开发的二维码支付的威胁。在西方许多国家,第三方支付应用被限制从银行账户划账。因而支付宝在台湾等地曾遭到金融监管部门的警告,越南也曾因为付款违规行为宣布禁用支付宝与微信支付。解决当地政府的壁垒,是微信与支付宝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只有协同清除这方面的障碍,支付宝和微信才能有效发展第三方支付,并在竞争中推广这种支付方式,为彼此都带来宣传效应,催生共赢。

至于未来的海外市场,会是哪一方的天下呢?或许在双方站稳脚跟之后,下一局的关键还在于非华人市场。就让我们拭目以待。(本文首发钛媒体)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