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支付行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逐步从在发展中规范转变为在规范中发展,从量的快速扩张转变为质的提升,从注重速度、份额等硬指标转变为注重安全、效率和服务等软指标。支付本身具有很强的科技基因,是金融科技应用的重要领域。金融科技创新给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支付清算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时新技术和支付业务的交叉渗透,也增加了支付业务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给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金融科技在支付清算领域的应用
云计算在支付清算行业中的应用。支付市场交易具有很高的波动性,其交易频次会在节假日期间会出现突发性增长。云计算技术具有高扩展性、高连续性的特点,支付服务与云计算技术的结合,能够迅速扩张服务能力,动态支持海量支付交易和相关服务需求,提高支付业务系统承载力。以非银行支付机构为代表的机构将分布式数据库成功运用于金融业务之中,为金融机构信息基础设施的升级和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为支撑自身联机事务处理业务的快速增长,当前非银行支付机构快速发展分布式事务数据库系统。以支付宝为例,2013年全线下架IBM小机和EMC存储设备,改用廉价X86服务器;2014年使用自研数据库方案替换Oracle数据库,完成传统IOE(IBM、Oracle、EMC)集中式架构向自研分布式架构转型过程,并成功经过了2015~2017年三年的线上业务考验。
大数据在支付清算行业中的应用。大数据在支付清算行业中的应用主要在用户行为分析、交易欺诈识别两个方面。在用户行为分析方面,“支付+精准营销”是基于支付环节产生的大量交易数据对用户行为进行研究的场景融合例子。企业凭借支付行业强大的流量优势和覆盖的众多场景,通过大数据精准提炼用户画像,对用户行为进行深度分析。在对客户精准分层的基础下,针对不同层次用户进行精准营销,同时也能为特约商户定制财务管理、营销规划等服务。在交易欺诈识别方面,目前支付交易操作十分便捷,客户已经可以做到随时、随地、随心地完成资金转账操作。面对盗刷和金融诈骗案件频发的现状,支付服务提供的市场主体交易诈骗识别挑战巨大。而大数据可以利用账户基本信息、交易历史、位置历史、历史行为模式、正在发生行为模式等,结合智能规则引擎进行实时的交易反欺诈分析。例如腾讯云构建的“天御”大数据反欺诈平台,主要应用于银行、证券、保险、P2P等行业客户,能够准确识别恶意用户与行为,解决客户在支付、借贷、理财、风控等业务环节遇到的欺诈威胁,降低企业的损失。
人工智能技术在支付行业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步运用于支付领域中,主要通过生物识别、机器学习等技术来提高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在支付端,指纹识别、声纹识别、人脸识别等基于大数据基础上的人工智能识别技术被应用于支付交易中用户身份识别和指令验证环节,其中指纹识别应用最为成熟。目前,支付宝、微信支付、京东支付等支付应用在移动端均支持指纹验证付款,支付宝、百度钱包已将人脸识别应用于用户身份验证环节。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支付宝先通过活体检测算法进行检测,再使用人脸识别算法将其与官方身份证人脸数据库或者之前比对成功的活体人脸信息进行比对,判断是否为同一人。与传统的身份识别和交易验证相比,生物识别技术具有精度高、速度快、防伪性好等特点,有助于提高客户体验和支付的安全性,有效削减欺诈和盗用等事件的发生。除了生物识别技术以外,机器学习技术也在各大机构和公司不断得到尝试。
区块链技术在支付行业中的应用探索。区块链技术具有公开、不可篡改的属性,从而为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提供了可能,具备改变金融基础架构的潜力。各类金融资产等均可被整合进区块链账本中,成为链上的数字资产,在区块链上进行存储、转移、交易,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区块链应用在跨境支付、支付网络构建、数字票据等领域已经得到了一定探索。在跨境支付领域,区块链技术能够在收付款人之间直接连接,降低跨行、跨境交易复杂性和成本,确保交易记录透明、不可篡改,降低运营风险,优化现有代理行模式下的资金转移和信息传递方式,大大提高支付效率,降低业务成本。在支付网络构建方面,利用区块链技术也能够实现更加安全稳定的支付环境。在数字票据领域,可以通过区块链搭建票据交易系统,让每个参与交易的企业都登记注册为区块链的用户,可以提升票据运转效率和流通性,降低交易风险,有利于中小企业的信用积累。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基于区块链技术建立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已经成功完成测试。
金融科技助力我国支付清算行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国支付清算行业抓住机遇,充分借鉴新技术,大力推动供给侧改革,在支付产品、支付应用、支付终端、支付流程、支付模式等方面积极创新,引领和满足了消费者对于高效、便捷支付的需求。特许清算组织、商业银行、支付机构从各自定位出发,积极布局移动支付、普惠金融。人民银行会同特许清算组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清算系统的服务水平和效率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发挥好支付主渠道作用,推动金融服务的数字化;非银行支付机构在电子商务和便民支付领域持续创新,提升用户体验,在零售小额支付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动能,新产品、新业务层出不穷。
在各方努力下,我国支付行业飞速发展,为服务民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17年,我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1608.78亿笔、金额3759.94万亿元,与5年前的2013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20.74%和133.89%。作为支付创新的排头兵,移动支付和网络支付业务规模快速增长。2017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375.52亿笔,金额202.93万亿元,均比2013年增长了20多倍;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发生网络支付业务2867.47亿笔,金额143.26万亿元,与2013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769.52%和1453.80%。
金融科技推动支付业态全面升级
一是金融科技提升支付清算服务普惠程度。目前,相关金融机构、支付平台和科技公司利用各种网络虚拟技术,创新支付方式,改善用户体验,让个人消费和交易支付变得更加安全、便捷和高效。以移动互联网与智能终端为代表的金融科技,不仅丰富了支付服务的内涵,而且增进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为突破普惠金融发展瓶颈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二是金融科技提升支付清算业务处理效率。金融科技能够有效地满足长尾客户的新需求,适应互联网渠道交易高并发、多频次、大流量的新特征。一方面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打造平台经济模式、可充分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优势资源,简化供需双方的交易中间环节,从而便利资金供需匹配,提升资金融通效率。另一方面,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跨层级、跨区域的分布式支付体系,可按需分配、弹性扩展资源,最大限度提高支付业务的响应速度和支撑效率。
三是金融科技提升支付清算风控精准度。新业态的发展使支付业务的边界更加模糊,服务方式更加虚拟化,经营环境更加开放,支付风险呈现隐蔽性强、传染性高、危害性大的特点,传统的风控手段已经难以奏效。作为金融科技的细分领域,监管科技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感知风险的态势,更准地甄别风险隐患,更快地采取风控措施,建立与支付创新相匹配的高效风控机制。
金融科技助推支付清算基础设施不断优化
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正着手对本国或地区的大额支付系统等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进行升级和优化,以提高系统稳健性和支付结算效率。其中,分布式账本技术(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DLT)成为系统改造过程中的备选技术方案。
一是提高支付清算效率。从理论层面来看,依托DLT技术特性,网络中的节点对于重要信息的维护达成一致意见,无需额外的人工对账操作,交易处理速度得以加快。此外,通过智能合约的应用,能够减少人为干预因素,进一步提高合同的执行效率,由此带来支付清算整体效率的提升。
二是提升业务流程透明度。DLT系统中的信息可以实时同步给参与者,在提升交易记录透明度的同时,有效避免逻辑冲突产生的几率。与传统中心化维护和控制模式不同,相关系统参与者在数据添加进账本之前,具有一定的话语权。这种分布式系统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系统中的信任机制得到强化。DLT网络中的全部历史交易记录公开、透明、可追溯,具备权限的系统参与者能够审查到交易信息创建的具体时点,动态掌握交易全貌。
三是强化系统弹性及稳健性。由于大额支付系统对稳健性的要求极高,提高系统操作弹性是DLT技术最具吸引力的优势。DLT系统的操作弹性来自于其分布式的技术特征。由于每个节点维护的账本是相同的,因而可有效降低数据存储环节中“单点失败”导致的风险。随着系统参与者数量的增加,系统弹性还可不断提高。在大部分DLT系统中,任何一笔交易在被记入账本之前,系统中的多数参与者需对交易状态形成一致意见。因此,在对DLT系统进行攻击时,同样需要取得多数参与者的一致同意,加大了成功实施网络攻击的难度。此外,系统参与者通过加密技术和电子签名,验证身份和交易的真实性,行使账本读写的权利,也有助于提升DLT系统的稳健性。
金融科技对支付清算行业带来的风险与挑战
金融科技给支付清算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动力的同时,也使其面临更加复杂和多变的竞合格局。在新技术与支付服务交叉渗透、支付业务与其他金融业务跨界融合的趋势下,支付业务边界模糊,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风险产生、发展、扩散和爆发的规律及特征更加复杂。
首先,金融科技增加了个人信息安全管控风险。金融科技在提升金融服务数字化水平的同时,也给个人金融信息安全带来了更加严峻的管控风险。一方面,支付作为信息密集型业务,金融科技带来的支付业务全流程的数据化和开放化,客观上提高了信息泄露的概率;另一方面,部分机构重便利、轻安全,片面追求客户体验,对用户信息保护不力,为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可趁之机。
其次,金融科技给支付行业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增强。伴随着电子支付的发展,支付行业对业务系统和基础设施的依赖性增强。随着支付业务规模和客户数量的增加,业务系统和支付基础设施出现问题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的概率大大提高。由于支付前端依赖开放网络环境,互联网安全方面的问题将会蔓延到支付业务,对消费者资金安全造成威胁。此外,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在支付领域的应用尚处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潜在风险,一旦全行业过度依赖这些新兴科技,忽视整体性的业务设计和制度安排,无疑会提高系统性风险水平。
最后,金融科技创新给现有监管体系带来了挑战。由于非银行支付机构不断向结算服务、证券基金、保险销售领域延伸,现有的分业监管模式难以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分业监管的机制难以防范跨界经营带来的潜在风险。为此,推动支付行业监管由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转变刻不容缓。
促进金融科技与支付清算行业融合发展
鼓励支付清算机构借助金融科技不断提升服务和保障能力。应鼓励支付清算机构进一步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技术手段,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为大众群体提供更贴近其需求、更多元化的支付产品及服务。同时,通过金融科技手段不断升级支付清算系统,提升风险防控和运维保障能力。
构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信息安全体系。我国支付体系发展已有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监管体系,但随着金融科技的应用,行业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例如,近年来支付机构在业务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客户数据、交易数据、外部数据等海量数据,在缺乏行业统一安全标准和规范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机构自身管控,会带来较大的安全风险,迫切需要制定支付机构数据治理规范性文件,明确数据管理和数据质量控制的要求,鼓励支付机构开展制度性探索。
利用监管科技加强支付清算行业监管与引导。应积极探索和利用监管科技加强对支付清算行业的监管和引导,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丰富监管手段,提升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另一方面,支付清算机构应充分借鉴监管科技作为降低合规成本、适应监管要求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加强支付清算行业科技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当前金融科技发展的瓶颈,支付清算行业的金融科技人才匮乏问题尤为突出。对此,应从行业持续发展角度高度重视金融科技人才培养规划,统筹推进支付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门类齐全、梯次匹配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进一步加强支付消费者权益保护。当前,在支付创新中仍然存在着忽视甚至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有些产品过度强调创新,忽视产品安全,缺少信息披露,缺乏消费者补偿机制。对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对消费者财产安全权、公平交易权、知情权等的保障;规范支付产品信息披露,充分履行风险告知义务,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消费者信息安全。
展开全文
- 金融电子化 | 2018/9/14 10:05:43
- 《金融电子化》杂志 | 2015/3/7 16:14:18
- 移动支付网 | 2022/8/30 18:45:04
- 移动支付网 | 2022/8/29 18:19:22
- 移动支付网 | 2022/8/15 18:16:33
- 移动支付网 | 2022/8/9 10:50:34
- 移动支付网 | 2022/8/8 15:59:15
- 移动支付网 | 2022/8/5 19:41:45
- 移动支付网 | 2022/7/7 9:49:03
- 移动支付网 | 2022/7/5 10:19:25
- 移动支付网 | 2022/7/4 10:46:48
- 移动支付网 | 2022/6/16 14:52:30
- 移动支付网 | 2022/6/16 14:48:48
- 移动支付网 | 2022/6/6 14:30:03
- 移动支付网 | 2022/6/1 10: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