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农信银王永红:农村金融科技发展路径探析
2019/10/31 10:02:26

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央行等五部委要求“进一步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推动新技术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应用推广”,农村金融科技迎来新的发展期。农信机构如何把握和应对金融科技(金融信息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服务农信机构的资金清算组织,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以下简称“农信银”)如何更好地支持农信机构发展?未来几年农村金融科技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是什么?……

日前,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党委书记王永红在金科创新社的独家采访中就上述话题进行了深度解读和探讨。

农信机构科技建设特点和建议

金科创新社:如何看待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建设的现状,在新技术应用和科技创新的方式方法上呈现哪些特色?

王永红:农信机构是一个习惯性的统称,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联合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相对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信科技处于跟随和追赶状态,创新、突破仅是看点,推广、普及才是重点,整体上缺乏前瞻性研究和市场竞争力是不争的事实。

农信机构在科技领域寻求突破的难度很大,源于其相对较低的科技投入(招商银行每年至少投入收入的3.5%,中国银行2015-2019年的科技预算达到360亿元),以及缺乏成建制的开发、测试、运维队伍,依赖于集成商提供的“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和现场技术支持服务。同时,农信机构都是全业务型银行,所需系统的种类和数量与国有商业银行基本相同,科技部门压力十分巨大,尽管开发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业务系统,但对于整个机构发展的推动作用有限,与微众银行和新网银行顺应网络技术发展趋势、采取共享经济和开放银行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不可同日而语。

农信机构的科技建设必须立足现实,放低姿态,抛弃宏大叙事的格局,从基础性工作抓起,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可操作、可持续发展路径:一是依靠厂商建立长期使用的软件开发和测试平台及整套技术规范,以“硬传承”的方式解决继承式发展问题;二是走开放式技术路线,实现技术架构转型发展,解决系统建设和运维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三是大力推广使用共享系统、云服务,减少系统建设的工作量和成本投入,以解决整体业务量少与系统数量多、投入产出比较低的矛盾。

金科创新社:对广大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在当前的金融科技发展浪潮中,面对哪些机遇和挑战?

王永红:城市化和客户老龄化是农信机构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空心化、老龄化趋势愈加明显。如何让原来的客户在“离乡进城”后,继续享受到与“大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提供的同等水平的金融服务,从而降低客户流失率,是农信机构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反映在系统建设上,需要在保留农村基础性金融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按照“城市思维”开展系统建设,消除金融服务的城乡差异。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单纯在加大科技投入与提高市场竞争力之间画等号,要从“建立业务模式”的角度思考转型发展的路径,以优化网点和发展支付业务为支点,以风控做保障,以供应链金融、开放银行的方式扩展服务边界,提高投入产出比,构建一个能够享受市场自然增长红利的银行运营框架。

结合实际情况开源节流,以及结合科技发展的部分趋势,农信机构当前可以采取以下比较现实的、比较容易见效的举措。

一是接入金融基础设施打破属地经营的限制。属地经营模式让农信机构获得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一定程度上又限定了其发展空间,农信机构要提高获客、活客、留客能力,就要认识到面向整个社会提供金融服务与属地经营思路的差异,借助金融基础设施广泛进入金融市场、为客户提供无差别服务,消除所谓的城乡差异。农信银面向农信机构提供金融基础设施“一点接入”服务,就是解决金融基础设施数量多、总体接入成本高这个难题的具体举措,一举打开农信机构的发展空间。

二是采取供应链金融模式建立金融服务生态。农信机构采取“一点接入”模式低成本、全方位进入金融市场后,进一步规划、实现各种交易流程,将金融服务嵌入到客户衣、食、住、行等生活场景中,把银行服务转变成为手机客户端(APP)上的一个个功能;对应于互联网领域的平台思维或生态思维,采取开放银行、API银行的技术路线,针对主要、重点客户提供覆盖其上下游企业、终端客户金融服务需求的功能,实实在在强化农信机构与客户之间的纽带联系,逐步向金融服务生态方向发展。

三是优化网点降本增效。很多农信机构已经意识到却还没有产生危机感的是,网点多是属地经营的优势之一,也是当地政府、监管部门对农信机构的重要要求,但“重资产”运营模式很难获得较高的发展速度、较好的经营效益。在当下互联网经济、“轻资产”运营逐步成为主流的情况下,利用网络、机具、大数据技术,改变触达客户、服务客户的方式,有条不紊地开展网点优化工作,大规模降低运营成本,是农信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突破点。

四是发展支付业务夯实基础。从事支付业务几无直接利润可言,农信机构普遍不重视发展支付业务,但是,支付业务是银行各项业务的基础,是绑定客户的重要手段。农信机构通过发展支付业务,籍此建立稳定的“客户连接”,短期利益是揽存,长期利益是夯实发展根基。当前,以扫码为核心的聚合支付为“线下线上收单一体化”创造了条件,农信机构应以支付为支点、以农村电商和线下商户为着力点,实现“货出得去,钱进得来,人粘得住”的愿景。

为农村金融科技划重点:安全可控和新核心建设

金科创新社:作为一名资深的金融科技工作者,并拥有人行科技司的工作经历,谈谈您对农村金融科技建设的建议。

王永红:当前金融科技面临的最艰巨任务就是要朝着“安全可控”的方向发展。国内信息化历经四十年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大量使用了国外的软硬件产品,并因此产生了较大的供应链风险。在中美可能发生贸易战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重视并解决供应链风险。

2019年10月24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金融业作为技术应用行业,尽管不能直接参与安全可控技术及产品的研发,但并未被动旁观,一直从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推动其应用及技术生态建设。目前,除了高端服务器(或大型主机)、高端存储和基础软件(主要是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之外,金融业已经大量、普遍使用国产技术和产品,走在各行业前列。

农信机构贯彻落实安全可控原则,一是控制增量、减少存量,新建系统、新增和更新设备时,原则上完全使用安全可控的技术和设备,每年统计安全可控设备使用比例并要求逐年上升;二是对现有系统研究确定重点突破领域,例如普遍推广使用安全可控密码技术,以提高现有技术体系的安全可控水平,这点金融业同样处于各行业前列;三是以建设新核心业务系统为契机,走开放技术路线,使用基于通用软硬件设备的分布式技术架构,降低对单一厂商的依赖。其中,农信机构科技建设以外包服务为主,提高安全可控水平有赖于供应商、集成商大力支持。

王永红:对农信机构建设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的几点建议。近年来,为适应日趋严格的监管要求、金融经济形势的发展、客户需求的变迁,农信机构再次迎来核心业务系统升级换代的爆发期。农信机构建设核心业务系统,基本上依靠供应商或集成商对产品软件进行二次开发,“技术可能不是最大的问题”,在规划、业务、技术上做好充分准备是成败的关键。

一是科技部门要以我为主。农信机构已经历一代甚至多代核心业务系统建设,科技部门对业务需求已有基本了解,在核心业务系统建设过程中依靠但不能依赖业务部门。同时,科技部门要主动参与研究业务发展方向、业务处理模式等问题,例如客户定位、零售业务按“批发金融”模式处理、对公业务按“零售金融”模式处理、后台集中处理模式、集中授权体系和风控模型等等,力争引进金融业的先进经验并发挥引领作用。

二是深入研究系统建设需求。业务需求不等于建设需求,直接将文字表达的业务需求“翻译”成代码,既是“需求不清、需求多变”的根源,也是系统结构臃肿、数据杂乱的原因。首先,要研究各种业务的技术实现方式,例如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网上银行、银行卡、贷记卡、存折之间的关系,再如面向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的各种接口。其次,要围绕提高业务连续性增加大量的非功能性需求,特别是系统管理需求、应用监控需求、辅助审计需求,“免人员培训、免人工干预、免运行审计”是核心业务系统建设的基本诉求。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研究一个健壮的、可弹性扩展的系统体系结构,确定用户数、数据量、并发交易性能、批处理时间等指标集,这是系统验收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是确定开发管理模式。很多农信机构的技术部门都没有意识到,二次开发与自研的开发管理模式有很大区别。首先,研究开发平台和测试平台的建设需求,与合作伙伴优先完成开发组件、封装服务、编写测试案例、制定技术规范等工作,将继承技术成果的方式从锻炼队伍为主的“软传承”升华为使用技术手段的“硬传承”。其次,预研界面、报表、提示、查询等“简单功能”的自动化生成工具,可以节省三分之一的开发工作量,既控制技术队伍规模,又集中精力解决难点问题。最后,配置强大的测试团队(优先于配置设计队伍、开发队伍),“事无巨细,千奇百怪”的测试有助于发现大量偶发性、深层次的问题,扎实提高系统健壮性。

简而言之,如果在系统建设正式开展之前,科技部门没有想清楚要什么,没有准备好几本“天书”,注定核心业务系统建设事倍功半。

农信银以支付清算服务和技术支持服务为农信机构赋能

金科创新社:农信银作为服务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清算组织,在农村金融机构打破地域限制、融入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

王永红:农信银作为全国六大特许清算组织之一,立足自身的行业定位和业务特点,建立和实施以支付清算服务和技术支持服务为轮、以加强党的领导为轴的“两轮一轴”发展战略。

支付清算服务方面,推行“一点接入”实施策略。面对农信机构属地经营的发展“命门”,农信银希望成为农信机构进入全国金融市场的交易平台和访问门户,发挥关键节点的作用。农信银贯彻人民银行“断直连”、划分特许清算组织业务边界的要求,以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为基础,复用已有的技术设施和接口,协同全国农信机构接入网联、银联、国库、票据、跨境支付、征信等各种金融基础设施,构建“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农信银—农信机构—客户”的交易链条,个人或企业客户“一点接入”农信机构、农信机构“一点接入”农信银就可以进入金融市场,从而将“地方性”农信机构与“全国性”金融市场连接起来,使得农信机构具备相对平等参与金融市场竞争的能力。目前,农信银“一点接入”国家金融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见到成效,下一步,农信银将大力推动农信机构对个人和企业客户实施“一点接入”,逐一梳理和放开各种业务/交易的付款权限,将业务规模持续做大。

技术支持服务方面,推行“一个银行”的实施策略。全国农信机构法人众多,各自“圈养”客户,各自面对市场竞争,各自开发同质化的系统,“资产规模超过工商银行,挣钱不如招商银行”。农信银以共享赋能为突破口,以云计算为基础,降低农信机构的重复科技投入,进一步推动其形成一致对外的市场竞争力。一是开展异地灾备服务,已为15家省级农信机构33个系统提供异地灾备服务,并提供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等技术支持服务,成为农信机构数据中心的“大后方”。二是打造面向全国的互联网核心业务系统。农信银已建设网上银行、微信银行、手机银行、线下收单、票据交易等10多个支付类系统、信息类系统,2019-2020年将完成整合与优化,成为一个界面和前端在农信银、后台和数据在农信机构的系统,作为农信银提供SaaS(软件即服务)的载体。农信银利用网络将分布式技术架构转化为分布式业务系统的做法,将立竿见影提高农信机构的整体技术水平。

金科创新社:如何看待“开放、共享、普惠”的农村金融新生态建设?农信银在生态中的定位?

王永红:开放是内在要求,共享是实现方式,普惠是社会责任。目前,除了一些金融风险较高的地区,农信机构的经营盈利压力不是很大,但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客户老龄化,以及蚂蚁金服、财付通等头部互联网金融机构下沉市场,农信机构的实际发展空间呈缩小趋势。因此,农信机构在心态上必须转向开放,在经营上必须利用网络手段向外延伸,各地农信机构互联互通有可能形成一个面向全国的市场主体。同时,农信机构普遍面临人才短缺、科技投入低等共性问题,“单打独斗其实是自娱自乐”,只有采取共享技术设施方式才能维持金融市场竞争力,也才能履行服务“三农”、提高普惠金融水平的职责。

王永红:农信银既是平台和门户,也是支持者和赋能者,农信银和农信机构之间逐步形成B2B2C的协同发展模式。各省联社均是农信银的股东,农信银致力于将这种股权关系升级为现实的、可持续运营的协同发展模式,即农信银通过提供支付清算服务、技术支持服务,支持农信机构巩固客户和业务根据地,打造农村金融生态作为业务护城河;农信机构稳定、持续发展,反过来不断拉高农信银的业务量。具体而言,农信银协同全国农信机构“一点接入”金融基础设施,将农村支付清算网络转变为全国支付清算网络的一部分,也因此将农信机构的部分业务边界扩展到全国范围,农信银成为农信机构和金融市场连接不可或缺的关键节点。农信银向农信机构提供技术支持服务,降低了其科技投入,将其支付清算的技术能力和水平拉高到金融市场的平均水平,使其成为有竞争力的金融市场主体。

王永红:农信银积极与各个特许清算组织开展合作。各个特许清算组织分工明确、各有所长。农信银面向农信机构处理其零售支付业务,积极与各清算机构开展合作。农信银各方面的实力都很弱小,一方面是做正确的事,不断创新增加支付清算业务品种,特别是支持农信机构拓展线上线下商户与个人客户;另一方面则是正确地做事,将联网范围扩展到村镇银行、民营银行、直销银行,积极与各个特许清算组织对接,合规开展业务合作,“帮助他人同时成就自己”。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