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晚,网上突然爆出农行已经开始内测央行数字货币(DC/EP)App的消息,并流出了App下载地址以及App内部截图。经测试,该应用需要开通测试功能的白名单用户才可注册,而且目前仅覆盖深圳、雄安、成都和苏州的特定网点。
4月16日消息显示,央行数字货币首个应用场景将在苏州相城区落地。据《科创板日报》获悉,苏州相城区各区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工资通过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代发的工作人员,将在4月份完成央行数字货币(DC/EP)数字钱包的安装工作。5月,其工资中的交通补贴的50%,将以数字货币的形式,拿到手。
对此,一位苏州相城区政府部门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该消息属实,央行数字货币应用确有落地,此前已经收到文件,具体是金融监管局在负责。
消息爆出之后迅速引发了热议,特别是在银行业和支付业:DC/EP已经呼之欲出,它会不会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它会不会催生出新的产业?
但是这些讨论对于普通人来说都太过于遥远。对于中国超过8亿手机网民来说,支付宝、微信支付已经全面覆盖线上、线下支付,深入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DC/EP不能带来更方便、好用的支付方式,反而有很大可能要在手机当中多增加一个App的情况下,为什么要选择使用DC/EP呢?
微信与支付宝不能解决的移动支付问题
在使用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时候,我们丝毫不会担心安全问题,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移动支付安全已经提升到了一个十分可靠的地步。
但在使用过程中,大部分用户会忽略一个问题:隐私安全问题。
在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时,这些支付平台会采集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回答一个问题:“谁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通过什么方式花了多少钱。”
如果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进行专门的收集汇总归纳,就可以得到一个精确地人物画像,这个画像包括主要交通方式、活动地点、消费水平、生活开销占比等等。
如果和个人身份信息联系在一起,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眼里,用户的一切都可以是透明的。当然,合法第三方支付平台不会去窥视每个人的隐私,但是这种支付信息的聚合、传输本身就带有风险问题。
文章《来不及解释了!我的支付宝要被冻结了!》当中,受害人就是因为网购订单信息泄露而遭遇了精准诈骗,损失了四万人民币。骗子从订单当中,获取了交易时间、金额、物品,以及购物人的联系方式。
因此,从隐私安全角度来讲,目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隐私安全问题很难进行监管,也难进行控制。但是DC/EP在这方面是可以控制的。
DC/EP采用了“两库三中心”架构,关于DC/EP”三中心架构,可以阅读《央行数字货币DC/EP分析:为何采用三中心构架?》了解详细。
在这种架构下,银行和支付平台的身份不再是交易的第三方,不参与任何交易方不是自身的交易,也无法收集相关信息。兑换DC/EP也以数字货币交易的方式进行:由银行或支付平台的电子钱包转账到私人电子钱包。这样避免了银行和支付平台收集支付信息。
数字货币匿名交易原理
而明确的交易信息只有通过DC/EP“三中心”当中的登记中心进行查询,但是无法和身份信息相联系,这样一来有效的减少了交易信息的收集、流转环节,从而保证了支付隐私安全。
DC/EP避免信息泄露风险
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在使用体验上比现金更加方便,而且交易双方也和使用现金一样不知道对方的身份,而知晓一切的第三方存在感却很薄弱。因此,支付隐私问题很难被发觉。
而发觉这一问题的用户,往往也不会在意,在采访中,被采访人表现出身正不怕影子斜的坦荡:“我没有干什么坏事,也没有做违法乱纪的事情,没什么好怕的。”
但事实上,支付隐私问题紧紧关系着安全问题。
在今年发布的《个人金融信息保护技术规范》当中,大部分支付信息如交易流水号、支付账号、用户名以及用户个人基本信息都属于C2级别,部分可以直接用于用户鉴别的信息则属于最高的C3级别。
一旦这些信息发生泄露,后果不堪设想。虽然目前国内没有发生过大规模个人金融信息泄露事件,但是一直有不法分子在暗网上销售类似数据。
几天前,就有不法分子在国外暗网上叫卖个人金融信息,号称是从中国某些银行的数据库中获得。目前涉事银行均已否认发生数据泄露,但是类似事件值得我们警惕。(详情见:国内多家银行上百万数据泄露?)
如果想要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从源头上做好防御是最好的办法,比如说使用DC/EP,这样敏感的C2、C3信息几乎不用流转,也不用担心泄露问题。
隐私问题值得重视
在“我没有干什么坏事,也没有做违法乱纪的事情,没什么好怕的。”这句话背后,除了坦荡,还可以体会到一些不在乎:那些支付信息泄露了也不会对产生影响,所以不在于。
这种不在乎,反映了大部分中国人内心对于支付隐私的不重视,认为这只是一个小问题。也许这真的是个小问题,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从道德上来讲,支付信息是隐私信息,属于基本人权,涉及到每个人的尊严。如果你介意有人随意翻看你的每一个柜子、每一个文件夹,那你也应该介意有人翻看支付隐私信息。在尊严问题上,这两者是可以等价的。
从法律上来讲,支付信息属于个人金融信息,应当受到严格保护。在这种保护下架,支付信息只能被用于有限的用途,比如风控、认证等等,其使用应该受到监管。但是很明显,在这方面很难进行监管。
从利益上来讲,支付信息是数据的一种,可以用于描绘精准画像,有着多种用处,可以不断的产生利益。如果使用用户支付信息获得了额外收益,是否可以看做支付平台侵犯了用户的利益?
总而言之,支付隐私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重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相应的我们也应该思考:在DC/EP落地之后,我们是否要使用DC/EP。
展开全文
- 未央网 | 2022/8/30 9:36:37
- 未央网 | 2022/8/26 9:47:01
- 移动支付网 | 2022/8/15 10:02:05
- 移动支付网 | 2022/8/11 10:07:22
- 金色财经 | 2022/8/10 9:36:31
- 未央网 | 2022/7/26 9:29:06
- 移动支付网 | 2022/7/24 17:58:56
- 未央网 | 2022/7/19 10:11:22
- 移动支付网 | 2022/7/15 9:51:11
- 安达拉社 | 2022/7/13 10:10:25
- 日经中文网 | 2022/1/29 16:35:36
- 移动支付网 | 2021/12/21 15:40:44
- 中国外汇 | 2021/6/11 17:49:37
- 移动支付网 | 2021/3/17 11:01:02
- 移动支付网 | 2021/1/25 15:5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