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究竟谁更有潜力?
2020/5/14 14:51:00

在我们关注和追踪移动支付行业过程中,被问最多的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究竟谁更有潜力?”

这是一个兼有话题性和对抗性的问题,在对多年公开数据进行整理和搜集之后,我们大概是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

先总结观点:1.短期内微信支付有一定的存量空间,尤其在下沉市场中;2.中短期内支付宝的地位难以动摇,或者说支付宝仍有较深的护城河。

具体请看以下分析。

行业趋势判断:本代本加速进行,支付不仅是“支付”

在过去几年时间内,第三方支付迅速发展,同时也经受着监管不断加码的压力,经历了“断直连”,备付金上缴等行业剧变,对企业商业模式产生了极大影响,在以上变革之下,我们也可以根据央行披露的更多数据维度对行业的趋势做出更加精准判断。

先阐释我们的分析思路:以央行支付结算司数据为基础,对比“非银行网络支付”(统计口径不包括支付账户余额充值,红包等娱乐性支付行为,但包括余额支付)和网联(包含充值、红包以及经由银行快捷支付的第三方线上移动支付行为,不包括余额支付),和银联数据(银行卡支付和经由银行快捷支付的第三方线下移动支付行为),对2019年的第三方支付走向做出大致判断。

先看以上三个维度在过去一年内交易(清算)金额的变化情况

非银行支付包含了线上余额支付和快捷支付两种形式,剔除了红包和余额充值,而网联则仅是线上快捷支付,包含了经由银行卡快捷支付充值和经由银行卡发红包的行为。

2019年Q2之后,网联交易规模逐渐超过非银行网络支付,从口径倒推,也就是说,余额支付规模<余额充值+快捷支付发红包规模。

若将第三方支付行业视为一个整体,资金的流入规模要大于流出规模,其储蓄的总资金量是不断攀升的。

从用户行为看,用户将资金由银行卡转至支付平台,再以“本代本”形式支付,将支付平台视为机动资金存储平台。

“断直连”之后,第三方支付与银行由直联变为银联和网联结算,快捷支付均要经过两大清算机构,无论是出于成本的优化(清算平台接口费用)还是业务的自主性等方面的考虑,第三方支付都在积极推动“本代本支付”(如面对面扫码余额支付)。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内,支付机构已经由单一的支付平台进化为集货币基金理财,生活缴费,消费贷等综合金融类生态系统,也因此具备了储蓄资金,为强化“本代本”来扩张市场提供诸多可能性。

从用户角度也不难理解,如果资金越来越多托管在具有实时消费特点平台之内(如余额宝此类货币基金以及余额)会更加倾向于使用某支付平台,也因此,我们不妨将支付行业的竞争格局这个话题,延展为“谁能越来越多吸引用户资金”。

此部分话题又可分为:其一,用户自有资金的存量;其二,平台内以消费贷等形式产生的新资金增量。

从备付金上缴央行政策执行,我们便可以通过央行资产负债表来看待整个第三方支付的备付金情况,看下图

第三支付处于高速增长周期,但备付金总规模却趋于稳定(2020年1月暴增与春节红包以及线下消费停摆有密切关系),从用户行为判断,显然更倾向于将资金放置在“非余额部分”,我们先看蚂蚁金服与天弘基金合作的余额宝规模变化情况,见下图

受余额宝增加其他货币基金以及收益率下降等因素影响,2019年Q1天弘基金余额宝资金规模有所下降,但其后触底反弹,截至到2020年3月末,其托管金额接近1.3万亿元,为一年多以来高点。

随着宽松货币政策的执行,收益率跌破2%,曾有分析认为余额宝的吸引力不再,但目前看仍然有较为明显的吸引力。

主要原因在于,此类实时消费支出的货币基金虽然利率与定期储备相差不大,但仍然跑赢活期,将小额余额存至余额宝,在收益上仍然有一定吸引力。

对于支付机构而言,余额宝支付可跨过银联和网联,享受“本代本支付”的诸多便利,换言之,余额宝或许在收益性上的权重在降低,但对冲业务风险影响的价值仍然明显。

财付通在2017年内测了类似货币基金产品“零钱通”,2018年末正式发布,现与18家基金公司合作,我们统计截止2020年3月末,这18支基金的总规模为997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之后余额宝合作货币基金由早期单一的天弘基金扩充与28家货币基金合作,合计超过2.3万亿元,是零钱通的2倍多。

虽然合作货币基金亦有除支付渠道的其他销售渠道,但以上数据的对比可明显说明一个问题:余额宝掌握的货币基金总盘子肯定是要大于零钱通,且差距极大。

理由也相当容易理解,虽然微信拥有极佳的群众基础(尤其在下沉市场),但也也由于大量银发和青少年用户的存在,两大群体参与零钱通的积极性和条件相对较弱,若以10亿用户测算,单用户参与零钱通不足千元,而余额宝已经到了数千元的规模。

以上情况对支付的影响则在于:1.若过分依赖快捷支付,网联和银联的清算费用会提高运营成本;2.无货币基金支持的余额管理显然会挑战用户的收益管理意识。

在吸引用户的存量层面,支付宝显然更有优势,再看派生资金的规模上:消费贷。

先看花呗,根据《财新周刊》2019年10月末的文章,花呗的余额为2000亿元,借呗为5000亿元,考虑到偿还等因素,全年放款规模应该在万亿元上下。

根据微众银行数据,从2015年5月-2019年末,微粒贷共发放3.7万亿元贷款。

考虑到蚂蚁金服将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放在了网商银行,理论上看,微粒贷的规模较蚂蚁金服放贷仍然有一定差距,但也由于触达率的问题,吸引了较大规模的中低收入人群,成长性极快。

这也是微众银行最近的一大亮点。

现在可为本章节暂做小结:从支付机构意愿再到用户行为,本代本支付(包括余额宝、花呗为代表的类余额支付)都会是未来支付的重要战场,此前财新披露支付宝以上行为占比已经接近8成便是例证,对于平台谁能掌握足够多的资金,或是积蓄更多的实时结算资金就拿到了下步竞争的主动权。

支付之战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支付战争。

2020年的移动支付走向如何?

疫情期间,线下活动几近停顿,对于实体经济打击巨大,同时对于线下支付企业影响亦是明显。

线下支付收单机构拉卡拉在2020年Q1营业收入下降19.57%,足以证明疫情对线下实体和支付行业的冲击。

我们评估移动支付的走势,也应从线上和线下两部分说起。

随着网联和“断直连”工作的推进,2019年第三方支付线下条码支付业务开始纳入银联统计口径,当年成交笔数同比飙升280%,支付规模增长44%,综合2019年之前三年的银联增速情况,我们预估2019年新纳入银联口径的第三方线下支付规模大致为:1000亿笔,20万亿元,单笔平均支付为200元。

如果线下“本代本支付”占比在一半,加上余额支付金额会略小,2019年线下条码交易笔数大致为2000-2500亿笔,接近40万亿元的总规模。

这是一个多大规模呢?

2019年,非银行网络支付的规模已经达到66万亿的规模,口径略有调整的网联总规模为78万亿元,考虑到网联和银联分工有一定的模糊地带,线上支付规模大致为线下的1.5-2倍。

根据财新2019年末文章,微信支付在线下优势明显,大致拿到8成市场,从交易规模上,微信线下业务市场占全支付行业规模比例大致在20%-32%之间,各方分析报告,微信支付总市场占比不足50%,也就是说线上支付的占比较低,明显弱于支付宝。

原因大致也可以理解,支付宝背靠淘宝,年GMV过6万亿,此外线上电商平台多都支持支付宝支付(京东除外),此外商务往来转账亦贡献颇多,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拼多多与淘宝处于竞争关系,但前者仍然支持了支付宝支付,可见支付宝护城河之深。

对于线下,支付宝整体上采用投资构建封闭场景的方式,如对哈罗单车、盒马鲜生的投资,并强化扶持“码商”来加大商家端扶持,但由于在产品的使用频次上弱于微信,故而落后。

如前文所言,2019年的支付行业已经开始出现“本代本”扩大化后现象:支付意愿和支付金额都在上升。

根据支付清算协会《2019移动支付用户调查报告》,2019年单笔支付金额500-1000元的比例陡然提升,这使得接下来平台资金存蓄能力在支付竞争中的权重会上升。

以此逻辑来看,2020年线下支付支付宝的份额将会有所上升,但最近又增加了新的变量。

2020年开始,银行、银联、支付机构之间的条码互通范围越来越大,这既有央行的压力,也有业务端的考虑,条码互通本质在于资源开放,对于支付宝而言,此前投资构建的闭环支付系统或被打破,这是否会影响支付宝的线下复兴道路呢?

我们认为短期内尚不足以影响上述进程,原因在于如果与银联条码互通,银联旗下高端商家的资源亦被打开,依据上述逻辑,对于支付宝也将会是一大利好,能对冲一部分资源开放带来的风险。

如此来看,支付领域的竞争又回到了老问题,线上零售和服务规模的话语权在何处?

我们认为,阿里依然有优势,但随着直播电商,小程序电商以及拼多多和京东为代表的以微信支付优先的电商平台的成长,会一定程度上摊薄阿里电商的占比,也就是说,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在2020年会是一个互相侵入对方腹地的竞争过程。

不过由于线下的冲击以及线上阿里的先发优势,2020年对支付宝利好较大,长期看财付通潜力不容小觑。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