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字货币DCEP如何便利外国人来华移动支付
慕楚移动支付网2020/5/14 18:38:03

近期,由于农行、中行、建行相关试点图片的泄露,央行数字货币(指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DCEP)的话题再次成为了大众话题的焦点,其中也不乏商业机构对其应用场景的研究。基于此,我们来谈一下,相对小众的话题,那就是DCEP能否便利外国人来华移动支付。

现行外国人来华移动支付痛点

由于二维码支付的兴起,在中国境内商户对现金和银行卡支付的依赖程度正在逐渐降低。但由于外国用户的支付习惯仍以卡和现金为主,加之没有中国手机号、居民身份证等移动支付实名信息导致无法采用国内的电子钱包,外国人来华旅游的移动支付问题一直较难解决。

2019年5月,携程联合创始人兼执行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在一次会议上表示,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外国人不能在中国移动支付已经成为入境游的最大痛点,外国游客不能便捷消费,需要开放外卡的移动支付,这需要监管部门、金融和互联网企业一起努力,打破这个瓶颈。

2019年10月,梁建章在世界文旅大会上再次发声,支付不便成为入境游新痛点,这加剧了外国游客跟团游的局面。这既无法让外国游客体验中国先进的支付方式,也在削弱年轻游客想要深度自由行的吸引力。

而随着2022年冬奥会的临近,中国多个部门在不同时期都在积极推动入境游客移动支付便利化问题。

而目前的现行方案来说,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2019年11月,支付宝与微信都相继推出了便利来华游客的相关移动支付方案。

支付宝与上海银行合作,基于小程序推出类似预付卡功能的“TourPass”。外籍旅客进入中国内地下载支付宝海外版后,再通过应用内由上海银行主导推出的“TourPass”小程序,申请到一张上海银行的电子“消费卡”。这种电子“消费卡”,单次充值有效期为90天,且可多次充值,用户需充值的最低额度为100元,余额不得超过2000元。90天后,卡内剩余资金将原路退回用户的海外银行卡。此方案在基本满足了外籍游客来华移动支付需求,但是在KYC(了解你的客户)、电子“消费卡”属性、合作双方职责划分等方面,业界对此存在一定争议,方案普适性不高,目前我们尚未看到有大规模使用推广的报道。

而微信支付方面,则直接与全球五大卡组织合作,采用外卡线上收单的模式,支持外籍用户在12306购票、滴滴出行、京东、携程等覆盖衣食住行的数十个商户上进行线上消费,还开通了部分线下商户。此方案难以解决境内与境外的费率差问题,而且场景受限较为严重,大规模推广也存在一定问题。

今年年初,海南也启动了入境游客移动支付便利化试点,光大银行与微信合作,实现项目落地。入境游客按微信小程序“Balance top up”指引到就近的光大银行网点办理外币兑换及支付账户充值,充值总金额暂限定最高1000元人民币。以此,可以实现全国的扫码支付,缺点是用户需要到网点开户,局限性非常大。目前也仅限港澳同胞开通,今年6月底前拓展至包括港澳台地区及其他国家的入境游客,充值金额根据实际需求逐步提升。

从以上方案来看,对于外籍游客在华移动支付问题,一般采取了预付卡模式,依托微信和支付宝的平台,对人民币兑换进行限额,依托全球成熟卡模式,亦或者对游客进行较强的身份识别,模式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优缺点。

基于以上案例以及现在的市场情况来看,外籍游客来华移动支付存在以下痛点:

1、支付账户的开立要求高。以主流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为例,普通的中国公民开通支付账户需要姓名、中国手机号、中国银行卡、中国居民身份证,满足“四要素”实名制要求。而在海南试点的项目,还需要游客到网点开通,支付账户开立要求高。

2、境内与境外的支付环境差异较大。微信支付方案中,业界普遍认为,存在费率差的问题,国内收单费率普遍在0.6%左右,部分领域如餐饮,在各种政策之下,甚至可以低至0.2%。而境外的收单费率是2~3%,外卡收单模式成本较高,这是普通商户难以接受的。此外,还有拒付问题。

3、KYC需求与信息保护的潜在矛盾。由于中国对支付账户的强实名要求,这与欧盟国家现行的GDPR长臂管辖政策有所冲突。另外西方国家民众更加注重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这使其不愿意将个人基本信息和行为数据交由中国的支付应用管理。

基于以上信息,我们在从DCEP目前的情况,来猜想其在外籍游客来华移动支付当中能否解决相关痛点。

DCEP解决的移动支付痛点

DCEP的公认特性有:

1、替代M0,以现金的数字化形式存在。

2、有限匿名,央行获得完整信息,而运营机构根据KYC层级获得相应信息。

3、松耦合机制,与当下金融支付账户的依赖程度降低。

再基于当下的外籍游客来华移动支付痛点,我们逐一在DCEP应用前提下进行分析。

一、DCEP松耦合降低账户开立的成本。2018年1月,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发表文章建议,央行数字货币应基于账户松耦合形式,使交易环节对账户的依赖程度大为降低。这样,既可和现金一样易于流通,又能实现可控匿名。

此后,姚前、穆长春等央行体系内人员,均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对松耦合机制的解析。不与当前支付账户体系强关联,为DCEP脱离目前移动支付体系提供了很大的畅想空间。

松耦合的设定,让DCEP的交易不需要强关联当下主流移动支付账户,这就降低了外籍游客的使用门槛。

二、DCEP属于M0,支付费率差问题容易解决。在外卡收单的模式当中,中国本地商户需要承担外卡较高的收单费率,而使用DCEP,类现金属性,使得其不涉及外卡的四方模式,也就没有相关费率的差异。具体而言,外籍游客来华之后,兑换DCEP仅仅是一次汇率兑换过程,而不是收单,仅仅承担是汇损,以及货币兑换成本。当然,DCEP的收付当中,本身也有电子服务需求,如设备改造、商户维护,其整体成本多高仍然需要后续考量。此外,对外籍游客的发行形式上,后文将细化。

而脱离外卡收单体系,拒付问题也就可以解决。

所谓拒付,是指“拒绝承付”的简称,在转账结算过程中,付款方对款项的支付表示异议而不同意付款的行为,发生拒付之后,商户已收账款甚至可以被追回。而DCEP交易,类似现金交易,也就没有所谓的拒付。但未来,DCEP的资金流,必然会与信息流相互匹配,以便利商户的经营对账,拒付问题或许仍然会存在于DCEP体系中。

三、DCEP的可控匿名性,对外籍游客更加友好。央行将全部DCEP的流转确权登记归于中央银行登记中心处理,从而实现对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可控匿名性。具体来看,按照具体场景需求,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KYC信息的收集。按照最大的匿名化程度来看,仅需要一个邮箱账户即可作为DCEP的持有账户是可能的。

四、DCEP等同于法币的特性,使得理论上讲任何一个银行网点或自助设备上均可以进行兑换。而如果外籍游客能够成功兑换DCEP,在使用场景上,由于是法定货币,场景支持上必然比现在外卡收单环境更好。

DCEP在外籍游客来华移动支付的场景分析

基于以上的分析,DCEP或许更加适合解决外籍游客在华移动支付的问题,而在具体的场景上我们也可以从获得形式、合规监控、产业机遇的角度进行猜想。

一、外籍游客怎么获得DCEP

外籍游客对DCEP的获取,我们分成线上和线下两个维度进行猜想。

线上部分。央行所授权的DCEP运营机构,可以与外国人常用的境外应用进行合作,以插件形式,安装于相关App中,比如Facebook、Twitter等,由于风控要求,线上发行模式对境外App的KYC有一定要求,与账户关联较强。当然,在DCEP的兑换过程中,外籍游客如若使用的是Visa、万事达卡等银行卡体系,或不能绕开SWIFT,这个兑换过程,类似于银行卡在ATM机上兑换他国货币,相关费率可能仍然较高。

在此模式之下,DCEP将搭建一套检测和认证体系,类似全球卡行业的PCI体系,对需要支持DCEP的应用进行检测认证,DCEP运营机构凭借授予的资格进行合作开放。

线下部分。一是外籍游客仍然在境外,则可以直接到当地的金融机构网点进行兑换,相对于线上兑换方式,可以适当降低DCEP承载钱包或账户的实名要求,比如使用一个邮箱即可完成兑换。而由于身处境外,兑换金额可以较低,防范系统性风险。

二是外籍游客来到中国之后,在入境之后,即可到最近的外汇兑换网点进行DCEP的兑换,KYC的要求可以降低,而身处境内则兑换金额上可以更大额。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ATM厂商广电运通曾表明,其已开展DCEP在ATM上的自由兑换研发项目,未来,外籍游客在境内旅游时,到最近的ATM机,通过识别护照完成一定KYC实名,而后外币取款形式获得DCEP,以Apple Pay等国际电子支付体系为账户承载即可。

此外,DCEP也可以在个人与个人之间交易,外籍游客可以与本地居民进行商定规则的货币兑换,如刷卡、现金,甚至可以在任一可以支持DCEP收款的商户实时兑换,这将极大的便利外籍游客在华移动支付。

在完成DCEP兑换之后,由于是法定货币,其使用场景必然是会比外卡收单更广阔的,也就便利了外籍游客的使用。

二、合规监管压力

在2019年,央行行长易纲表达了DCEP的合规担忧,并强调,DCEP如果跨境使用,这里面还有反洗钱、反恐融资、反避税天堂和“知道你的客户”等一系列的监管要求。在近期财新举办主题为“金融科技与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的研讨会上,易纲还表示,“将继续研究如何加强DCEP的风险管理,包括了解你的客户(KYC)等反洗钱合规规定。”

而央行副行长范一飞也曾表示,DCEP持有人可直接将其应用于各种场景,有利于人民币流通和国际化。另外,如果没有交易第三方匿名,会泄露个人信息和隐私;但如果允许实现完全的第三方匿名,会助长犯罪,如逃税、恐怖融资和洗钱等犯罪行为。所以为取得平衡,必须实现可控匿名,只对央行这一第三方披露交易数据。其强调,在松耦合账户体系下,可要求运营机构每日将交易数据异步传输至央行,既便于央行掌握必要的数据以确保审慎管理和反洗钱等监管目标得以实现,也能减轻商业机构的系统负担。

整体来说,DCEP的合规性问题,不只是一个技术性问题,而是实际场景当中境内境外参与机构具体操作要求和不同国家法律协调问题。

在目前的反洗钱案例中,较为棘手的就是“跑分”,利用多个个人账户分散监控焦点进而洗钱。而DCEP流通,如何应对账户松耦合下,非金融账户的监管是一个焦点。正如目前现行的方案来看,通过限额兑换的形式或许更好,毕竟DCEP主要针对零售支付。例如,单人一次性线上只能兑换1000元以内DCEP,而在线下,外汇兑换网点,兑换额度可以更高。

再如,DCEP能够实现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易,外籍游客来华之后,大可通过与个人或商户进行交易,如刷卡或现金换取DCEP,提升移动支付便利程度。但另一方面,如果大量现金,分散的兑换成DCEP,进而流通到金融体系内,也会有反洗钱压力。

此前,相关文章分析DCEP会以UTXO模式存在,而UTXO又分为固定面额和不固定面额,从最近农行和中行的试点泄露图来看,固定面额与不固定面额或将并存。UTXO固定面额的特点是拥有永久唯一标识,在风控能力上较强,但使用起来不方便,需要找零。而不固定面额更加方便,类似目前现行的电子支付结算方式,但没有永久唯一标识,风控能力较弱,需要更强的KYC来保障交易合规。

或许在外籍游客的兑换场景中,线上方式KYC能力强,可以采用不固定面额模式;而线下,则可以采用固定面额,包括人与人之间的自由兑换场景。

三、市场机遇

对于支付账户的松耦合设定,使得其他旅游应用可以拥有良好的市场拓展前景。例如以携程为例,拥有DCEP插件,外籍游客在携程上获得旅游服务的同时,进一步满足日常支付需求,藉此,账户端的支付格局将会有所改变。

在收单侧,在银行卡收单体系下,外卡收单的门槛较高,市场受限,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DCEP时代,则很有可能通过掌控外籍游客旅游场景,以点带面,逆向扩大收单场景范围。如果DCEP的兑换体系,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能够足够发达的话,这将进一步的冲击外卡收单市场,传统外卡收单将脱媒,仅剩与DCEP的兑换流程中有用武之地。

DCEP发行体系延伸到跨境支付领域,将利于人民币国际化,比较外籍游客在畅游中国之后还是会回国的,一定程度上让外籍群体了解人民币属性,同时利于人民币流通场景的搭建。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