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涂晓军近日在《金融电子化》发文表示,人脸识别技术具有非接触性和弱隐私特征,近年来在技术能力和生态演进方面取得了飞速发展。一方面,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便捷性和普遍性得到广泛认同,应用需求十分旺盛,另一方面谨慎、适度地开展技术业务验证,选择满足试点条件的线下支付场景,安全开放地提供支付服务是人脸识别技术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据了解,目前在系统建设方面,2019年4月,人脸路由网关系统正式投产使用,提供包括人脸路由信息接收、人脸路由信息管理、人脸路由服务等功能在内的人脸转接服务。5月23日,实现了首笔“刷脸付”交易在宁波落地。截至2020年3月,已有94家机构完成投产,38家机构正开展接入测试验证。
在试点推广方面,截至2020年3月,“刷脸付”累计开通用户32.55万人次,其中云闪付APP开通13.39万人次,累计交易笔数13.98万笔。受理地区已全面覆盖金融科技试点的10个城市,受理场景包含零售、酒店、自助机具、商超、医疗等,共计商户约1325家,布放终端超过2033台,人脸识别线下支付试点应用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涂晓军表示,“刷脸付”推行的下一步工作将聚焦于产业生态融合,推进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
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是在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的工作框架下,积极组织推进人工智能专委会相关任务,在多方安全应用、3D人脸识别技术联合实验室等领域,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技术能力。
二是持续推进和扩大试点应用范围,发挥云闪付APP和手机银行APP的流量优势,加大“刷脸付”开通力度,进一步丰富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应用场景并建设重点商圈,形成试点工作示范效应。
三是充分挖掘和推进智能设备生态体系建设,实现对商户服务能力从软件到硬件的全面升级,通过智能终端深入商户进销存、营销、会员管理等多方面内容,为支付和商业的深度融合提供新机遇。
四是探讨与其他支付机构刷脸方案融合的路径,积极促进受理市场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
五是重点关注和加强刷脸付安全,从技术、业务、运营多个方面予以监控和持续完善,针对伪冒开通欺诈风险与商户侧欺诈风险,部署实时风控系统,推进建立风险应急处置机制,落实风险补偿制度。
而随着新冠疫情的出现给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也带来了新挑战,如何应对“戴上口罩”之后的人脸识别准确率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涂晓军认为,一方面,人脸识别算法亟待进一步升级,部分算法厂商迅速推出“口罩识别算法”,旨在提升人脸识别算法能力,视觉算法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成熟度和安全性仍需持续打磨。
另一方面,应重视和关注多模态发展,结合虹膜、掌静脉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可有效缓解单一识别技术在特殊场景下的适应性问题,由于围绕各类技术的产业生态形态可能有所差别,能否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还需进一步观察和思考。
同时,随着各类线上业务在疫情期间的迅猛发展,要重点对人脸识别技术予以关注和警惕,应考虑采用可信执行环境(TEE)、安全单元(SE)等技术,加强风险防控,全面提升安全可控能力。
展开全文
- 金融电子化 | 2022/7/1 11:57:05
- 人民日报 | 2022/1/15 12:40:37
- 人民日报 | 2021/5/13 11:52:01
- 金融电子化 | 2021/1/7 14:04:02
- 新华财经 | 2020/12/4 11:21:42
- 金融电子化 | 2020/6/9 15:45:07
- 移动支付网 | 2022/8/2 10:14:43
- 移动支付网 | 2021/8/13 9:24:58
- 中新网 | 2021/1/8 14:22:46
- 人民银行晋中市中心支行 | 2020/11/24 11:57:50
- 移动支付网 | 2020/11/18 18:02:15
- 东南网 | 2020/11/18 18:00:03
- 中国信用卡 | 2020/11/16 9:12:16
- 浙江在线 | 2020/8/28 21:43:40
- 移动支付网 | 2020/8/3 14: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