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民银行着手研究数字货币以来,有关央行数字货币的话题便不时占据新闻头条位置。近日,央行数字货币在深圳公测,深圳市人民政府向个人发放总计1000万元数字人民币红包,引来191万人参与,向市场展现了央行数字货币的巨大潜力。
不过,央行数字货币定位于M0替代,意在解决现金流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现有支付清算体系影响有限,其想象空间更多地体现在物联网支付、区块链应用闭环等科技创新领域。同时,在跨境人民币市场,央行数字货币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
央行数字货币的基本特点
要判断央行数字货币的影响,首先要了解其运行机制。从人民银行的公开表态中,我们不难总结出央行数字货币的五个特点。
一是M0替代。自人民银行研究数字货币以来,市场中一直有个担忧:数字货币会不会与银行存款构成竞争关系?从人民银行的表态来看,央行数字货币的主要功能是逐步替代流通中的现金,不计息,因而不会与银行存款等生息资产形成直接竞争关系。
从实践来看,现有纸钞和硬币的发行印制、运输流通、保管及回笼等环节成本较高,且存在携带不便、易被伪造、匿名不可控等特点,通过央行数字货币有序替代现金能有效规避这些问题。
二是双层投放。双层投放机制意味着人民银行不直接接触企业和个人,仍会退居幕后,由代理投放机构(商业银行)代运营,不会对现有货币投放体系和二元账户结构带来冲击。具体运作上,为确保货币不超发,商业银行需要向人民银行缴纳全额准备金。
美国的数字美元方案曾提到由美联储直接向居民发放货币,绕开金融机构,央行直接下场,虽然目前只是一种设想,但并不能完全排除在特定领域实行的可能性。不过,从全球范围来看,双层运营机制对现有金融体系冲击较小,预计将成为央行数字货币的主流模式。
三是账户松耦合。央行数字货币钱包允许绕开银行账户,任何个人身份唯一标识都可以用来开通数字钱包。账户松耦合,一方面便利了少数没有银行账户的普惠群体,满足了境外来华游客、国内游客出境游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物联网支付打开了空间。
关于物联网支付,经常被拿来举例的是电动汽车充电问题,基于车牌号给每辆电动汽车内置一个数字钱包账户,充电完成后借助智能合约自动与充电桩完成支付交易,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用户体验。除此之外,物联网支付在智能家居场景中也有可发掘的空间。总之,央行数字货币完美契合物联网支付的需要,二者结合有望在二维码主导的支付方式之外引领新的支付变革。
四是可控匿名。央行数字货币对交易对手是匿名的,能很好地满足用户交易过程中的隐私需求,但对人民银行是透明的,从而对洗钱、逃税、恐怖融资等违法犯罪行为形成有效威慑。在扶贫资金发放、转移支付资金发放等领域,央行数字货币有望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是双离线支付。收付双方可以不依赖互联网完成转账支付,摆脱了对网络的依赖,进一步拓宽了支付场景。
从以上特点不难看出,央行数字货币虽然定位于M0替代,但相比扫码支付、刷脸支付等模式,其代表了新的技术路线,且与物联网支付完美契合,引发了市场广泛讨论与畅想。
对我国支付结算市场影响几何?
笔者拟从现金替代、移动支付代替两个维度来分析央行数字货币对我国支付市场的影响。
逐步替代现金是央行数字货币的重要使命。现金的使用需要承担很高的运营管理成本,一直以来,国家都鼓励经济活动中减少现金使用。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也让一些银行看到了现金管理领域巨大的成本节约效应,不过,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宜对此抱有太高期待。
现金交易最大的优点便是高度灵活性和场景普适性,不需要依赖第三方设备和网络,可随时随地交易,适用于一切群体和几乎一切小额支付场景。回顾过往,移动支付攻城略地,但再高明的科技也难免出现问题,这个时候,现金便是确保支付顺利进行的最后一个安全垫。
央行数字货币也是如此,虽然是M0替代,但能替代多少,依赖于长期的渗透,短期内还不能指望其显著降低现金管理成本。
另外,央行数字货币作为一种便捷的支付工具,对于移动支付也带来潜在压力。不少观察者甚至认为,以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巨头将遭受巨大压力。
的确,借助法定货币的强大渗透力,央行数字货币很容易实现对用户和支付场景的广泛覆盖,突破移动支付巨头的护城河。但是,换个角度,优势也会变成劣势,从而限定央行数字货币的渗透范围。
一是央行数字货币属性为现金,优势是作为法定支付工具,场景渗透力强;劣势是不支付利息,居民持有数量有限,具有很强的“零钱”属性,限制了其支付能力。
二是法定支付工具的定位大大限制了央行数字货币的运营空间,使得其既缺乏责权利统一的运营主体,也很难开展红包返现、消费积分等常规运营活动,在用户综合支付体验上无疑落后于市场化支付机构推出的支付产品。
当然,国内的支付体系已经非常发达,所以,人民银行推广数字货币,本意也不在于要改变现有支付格局,更多地还是借助央行数字货币在技术上的差异化优势,在特定领域发挥作用,解决金融体系的一些问题。
比如,各种扶贫资金、转移支付款项、补贴、特殊奖励的款项发放,可通过央行数字货币直接发放到人,避免层层流转、层层截留,提高效率和透明度,有助于廉政社会建设。
又如,为区块链应用提供法定代币,补全区块链应用的交易闭环,助力区块链在商业领域的渗透。当前,由于我国对各类虚拟代币的严监管,导致很多区块链应用难以切入资金流,大多在信息流上做文章,无法在商业上形成闭环。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有望补齐这一短板。
同时,借助央行数字货币,人民银行能够更准确地把握M0的资金流通记录,通过大数据分析,必然可以发现很多规律和异常信号,而这些规律和异常信号对于反洗钱是有价值的,对于更好地了解货币运营机制、预知社会消费情绪等也是有价值的,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精准度和针对性。
跨境市场迎来想象空间
当前,一些市场观察者认为,央行数字货币能有效提升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诚然,央行数字货币能提升人民币在跨境交易层面的体验,降低支付成本,但人民币国际化从来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多地是政治和经济层面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全球影响力提升在金融层面的映射,中国经济结构升级、提质增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民币国际化自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从数据上看,2009年以来,经常项目下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快速提升,2015年达到阶段性高点,之后便进入调整期,与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全球份额基本同向波动。
所以,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短期来看,央行数字货币在重塑货币跨境支付机制上可能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当前,货币跨境支付主要依赖SWIFT系统,该系统成本较高、效率较低,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国际货币支付的需要。贸易争端期间,市场一度担忧美国会利用SWIFT系统打压中国的金融体系,虽然只是传言,却也表明从金融安全的角度,世界需要另一套更加中立、去中心化的跨境结算体系。
Libra2.0有意去填补这个缺口,但其去央行化的特征很难得到各国监管机构的支持。相比之下,多国央行基于互通的法定数字货币框架搭建新的跨境货币结算体系,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2009年,时任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议,更好地发挥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DR)的作用,推动国际贸易、大宗商品定价、投资和企业记账中使用SDR计价,继而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现在来看,SDR没有替代美元,固然体现了美元的强大影响力,但在很大程度上也与缺乏一套脱离美元的跨境清结算体系有关。
随着多国央行推进数字货币实践,一套新的、去中心化的、中立的国际货币结算体系有望快速落地,届时,美元或将迎来真正的竞争者。
展开全文
- 未央网 | 2022/8/30 9:36:37
- 未央网 | 2022/8/26 9:47:01
- 移动支付网 | 2022/8/15 10:02:05
- 移动支付网 | 2022/8/11 10:07:22
- 金色财经 | 2022/8/10 9:36:31
- 未央网 | 2022/7/26 9:29:06
- 移动支付网 | 2022/7/24 17:58:56
- 未央网 | 2022/7/19 10:11:22
- 移动支付网 | 2022/7/15 9:51:11
- 安达拉社 | 2022/7/13 10:10:25
- 移动支付网 | 2022/9/2 16:51:57
- 移动支付网 | 2022/8/30 14:44:45
- 移动支付网 | 2022/8/26 10:11:41
- 未央网 | 2022/8/24 9:20:57
- 移动支付网 | 2022/8/23 14:3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