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移动支付逐渐得到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出门只需要带一部手机即可,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很多商家不愿意接受现金,只愿意接受移动支付。
一则“老人冒雨用现金交医保被拒”的新闻登上了微博热搜。
一时间,“拒收现金”的话题被提到风口浪尖。从新闻里的视频中可以看到,年迈的老奶奶冒着大雨前往社区办理业务时却被工作人员告知,“不收现金,要么告诉亲戚,要么你自己在手机上支付,就这两个方式。”听到这个回答,老人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神情落寞地独自坐在椅子上。该新闻一出,引起了网友的广泛热议,有人为老人打抱不平,有人立马评论道“拒收现金是违法的”。
但经过核实,工作人员的回答并非针对这位老奶奶,而是旁边办理业务的一对老人。不管怎么样,老年人使用现金的支付习惯需要再次被重视起来,不能因为移动支付方便而拒绝收现金。
其实“拒收现金”的现象一直存在,早在2018年中国人民银行陕西蓝田县支行依法对某旅游企业“拒收现金”的违法行为进行了调查取证并且作出行政警告处罚,这也是陕西省第一例因“拒收现金”误导性违法宣传而开出的处罚告知书,也是全国针对“拒收现金”进行行政处罚的首个案例。
为何现在使用现金,会遇到那么多“拦路虎”?
监管跟不上?
对于拒收人民币的现象,金融监管部门明确说“不”。新华社发布消息称,中国人民银行2018年7月13日发布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包括纸币和硬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现金,依法应当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情形除外。
即使在疫情下,中国人民银行也要求各商家要尊重消费者使用多元化的支付方式,做好服务与沟通,避免出现拒收现金的现象发生。
移动支付与现金支付“火花四溅”
很多消费者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被拒收现金的情况,这不仅损害了人民币的法定地位,还损害了消费者对于支付方式选择的权利。移动支付的便捷性不言而喻,小额消费、大额消费都可使用手机来完成,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且习惯差异较大,现金支付仍然存在,如老年人、残障人士以及互联网尚不够普及的农村等,现金依然是这类消费者首选的支付方式,很多的老年人不一定会使用智能手机,甚者还有些还在使用功能机。商户要将这些群体的需求摆在第一位。
相比于传统的现金支付,移动支付会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并伴随着不断的电话广告骚扰、垃圾短信甚者诈骗圈套等。如果遇到手机、可穿戴设备等支付设备被盗或者丢失的情况,那么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此时,需要第一时间将自己的银行卡进行挂失、手机号进行补办并且不要点击来路不明的链接,这些链接往往是用于窃取密码从而盗取个人信息。
其实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支付方式,都是每个人选择的自由。如果很多商家都拒绝收现金,不仅扰乱人民币的正常流通,不符合社会发展实际,也损害了部分不会使用电子支付群体的权益。
“拒收现金”的现象已是时有发生,“无现金社会”虽已在路上,但目前的监管并非是要阻碍或者制止“无现金社会”的发展,而是制止以“无现金社会”炒作的商家和与之伴随“拒收现金”行为。如遇到“拒收现金”的行为,可向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等各种渠道投诉、举报,共同维护人民币良好的流通支付环境。在使用移动支付的过程中也要保证个人信息的安全。
展开全文
- 移动支付网 | 2022/7/22 9:44:46
- 移动支付网 | 2022/5/13 10:22:10
- 移动支付网 | 2022/2/22 18:26:07
- 移动支付网 | 2021/12/2 10:09:27
- 移动支付网 | 2021/10/29 18:33:26
- 移动支付网 | 2021/10/22 16:15:02
- 移动支付网 | 2021/7/22 18:08:05
- 移动支付网 | 2021/5/20 20:24:18
- 移动支付网 | 2021/5/10 18:59:50
- 移动支付网 | 2021/5/10 15:43:25
- 移动支付网 | 2022/8/31 11:54:15
- 移动支付网 | 2022/8/30 9:03:27
- 移动支付网 | 2022/8/26 18:19:13
- 移动支付网 | 2022/8/23 10:04:03
- 人民日报 | 2022/8/22 11: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