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纲: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中的运用前景非常大
移动支付网 2020/12/10 11:22:08

1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上表示,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探索利用金融科技发展绿色金融。中国的部分绿色金融试验区已经对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的场景融合进行了探索。在湖州,当地政府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搭建了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减少环境气候相关信息不对称,帮助绿色企业、项目与金融机构快速对接。人民银行还可通过该平台监测银行绿色贷款等数据。

未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在绿色金融中的运用前景非常大。

以下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上的视频演讲: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荣幸受邀以线上方式参加本届金融科技节。当前,在各国应对新冠疫情危机等全球共同挑战的同时,环境和气候问题依然紧迫。环境污染、气候变暖已演变成全球性问题,造成的危害持续时间将更长,影响范围也将更深远。

近期,中国提出了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长期目标,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坚决决心。这也意味着,中国需要加快推进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的低碳转型,在气候目标的约束下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近年来,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年,人民银行等部门制定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这是指导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四年来,中国绿色金融政策框架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不断丰富。截至今年6月,中国绿色信贷余额已逾11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规模约1.2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中国绿色金融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人民银行推动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环境信息披露等具体政策逐步落地。目前,人民银行正在修订《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将传统化石能源的生产、消费类项目移出支持范围,增加气候友好型项目,彰显我们坚定履行减排承诺的担当和决心。同时,人民银行进一步强化政策激励,对银行绿色金融业绩进行评价。

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中国绿色金融产品起步较早,种类日益丰富,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涉农绿色保险、清洁能源保险、绿色信托等产品逐渐成熟。

三是建立绿色金融试验区。2017年以来,中国先后在六省的九个市(州、区)建立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支持试验区在绿色金融政策架构、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已取得阶段性成功经验。

同时,中国积极倡导绿色金融国际合作,通过二十国集团(G20)、央行与监管机构绿色金融网络(NGFS)、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等多个平台,与新加坡等国家共同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治理。

一是将绿色金融引入G20财金议程。2016年,中国担任G20主席国,将绿色金融引入G20讨论,成立了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凝聚了国际绿色金融发展共识。

二是共同成立NGFS。2017年12月,人民银行、英格兰银行、法国央行、新加坡金管局等八家机构共同发起成立NGFS。

三是联合发起IPSF,推动形成全球通用的绿色分类语言。2019年10月,人民银行代表中国参加了IPSF,与欧盟、新加坡等国共同动员私人部门资金开展环境可持续投资。近期,中欧在IPSF下共同牵头成立了绿色分类术语工作组。

随着越来越多国家将碳中和作为长期愿景,未来绿色金融将有更大发展空间。下一步,人民银行将重点推进几项工作,更好支持疫后经济绿色复苏和低碳转型。

一是以碳中和目标为约束条件,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今后,在对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标准的修订过程中,要保证绿色金融支持目录中的项目在支持其他环境目标的同时,不损害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

二是研究建立强制性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三是提高环境和气候风险的分析和管理能力。人民银行将投入更多资源,跟踪分析环境气候风险对金融稳定的潜在影响。

四是便利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绿色金融市场。我们将通过修订国内标准和国际合作积极推动国内外绿色金融标准的趋同。

此外,人民银行将继续探索利用金融科技发展绿色金融。中国的部分绿色金融试验区已经对金融科技和绿色金融的场景融合进行了探索。在湖州,当地政府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搭建了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减少环境气候相关信息不对称,帮助绿色企业、项目与金融机构快速对接。人民银行还可通过该平台监测银行绿色贷款等数据。

未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手段在绿色金融中的运用前景非常大,今天很多金融科技公司也受邀分享一些前沿的解决方案。我们愿与各方加强交流合作,整合有利资源,动员更多社会资本支持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谢谢大家。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