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联:促进支付机构回归支付本源 推动银行提升支付市场竞争力
移动支付网 2021/1/27 9:10:21

2016年,我国网络支付交易量达1600亿笔,交易金额近100万亿元。相比2015年,交易量增长99%以上,交易金额增长超过100%。网络支付市场已高速发展多年,形成支付机构与银行间多头直连模式,随之带来了违规清算、资金挪用、标准不一、资源浪费等多重风险。

支付市场风险引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16年4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明确规定非银行支付机构开展跨行支付业务应通过合法清算机构进行;2016年4月14日,人民银行与其他14部委联合发文,进一步明确支付机构开展跨行支付业务必须通过人民银行跨行清算系统或者具有合法资质的清算机构进行。同年8月,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以下简称“网联平台”)筹备工作启动,并于2016年10月20日由人民银行正式批准筹建。网联平台建设自此拉开序幕,“断直连”和“备付金集中存管”两大任务也随之启动,支付市场正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系统概况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人民银行领导及中国支付清算协会指导下,网联平台应运而生。网联平台致力于提供公共统一的转接清算服务,努力实现资金清算的集中化、透明化、规范化。作为最年轻的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网联平台将网络支付行业的业务连续性水平和运行效率提升到新的高度,目前无论按日均交易量还是峰值交易量计算,网联平台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支付清算体。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一是全新建设理念。网联平台是首个采用“共建共有共享”建设理念建成的国家金融基础设施。该建设理念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全行业之力,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30余家支付机构和银行的160余名专家参与网联平台建设。各家具有竞争关系的支付机构,秉持相同的理念,为了共同的目标,这也是首次在支付行业历史上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是高远建设目标。网联平台以全面覆盖市场主要支付场景并且对用户无感为整体目标,并进一步确立了“高性能、高可用、高扩展、高一致、高安全、高可控”的系统建设目标(高性能:2016年设定的性能目标为稳定支撑12万笔/秒,峰值18万笔/秒,平均耗时小于500毫秒;高可用:系统可用率99.999%,可承受城市级灾难;高扩展:具备高度横向扩展能力,支持网络支付市场的高速发展;高一致:保证数据一致性与冗余性;高安全:建立“全员参与、纵深防御”的安全防护体系,确保信息高度安全;高可控:核心模块自主研发,系统安全可靠)。在2019年度银行科技发展奖院士评审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评价道,“网联平台圆满完成甚至超越了既定设计目标。”

三是试点分布架构。网联平台建设之初就面临高并发处理能力、保护用户体验、应对城市级灾难等几大技术挑战,通过集中式还是分布式架构、数据中心如何合理布局、参与机构如何接入、支付交易如何高效路由等四个关键选择,最终建成“三地六中心”多点多活部署的国家金融基础设施。

四是快速建设历程。2016年8月网联平台筹备组成立,至今已经四年时间,这期间与行业一道见证了网联平台的飞速发展。2016年12月17日,网联平台技术总体方案通过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组长主持的专家论证;2017年3月31日,短短100多天,网联平台完成首笔跨行资金交易验证;2018年春节,单日交易量突破1亿笔,交易峰值突破7000TPS;2018年3月31日,累计处理交易量突破100亿笔;2018年双十一首次创造了全球金融基础设施最高峰值9.2万TPS,2020年双十一再次刷新最高峰值记录超过9.35万TPS;2019年1月14日,圆满完成“断直连”和备付金集中存管任务。截至目前,网联平台已接入3000余家银行以及100余家支付机构。

经过四年多的建设发展,网联平台取得了业界瞩目的成绩。

一是化解了支付市场多重风险。彻底避免了支付机构在商业银行多头开户、多头连接并进行跨行资金清算问题,同时支付机构备付金已实现100%集中交存,彻底避免了支付机构违规挪用备付金问题。

二是不断提升全链路业务连续性水平。目前,全网全链路系统可用率达到99.99%,网联平台系统成功率达到99.999%;平均交易耗时降低至约240毫秒,支付全链路的业务连续性水平稳步提升。

三是持续刷新网络支付交易记录。2020年双十一网联平台交易数据再创新高。据统计,11月1日0时至11日24时,网联平台共处理资金类跨机构网络支付交易204.23亿笔,金额14.10万亿元,同比增长37.34%和42.59%。其中,11月11日交易量19.98亿笔,交易金额1.42万亿元,峰值交易并发量超9.35万笔/秒,创造了新的记录。

创新亮点

网联平台全面采用分布式云计算架构体系,技术总体方案得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及行业顶级专家的一致肯定,体现了全球金融基础设施最先进的信息化水平。

一是创新提出“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分布式理念。通过交易分布式处理和账户离散化配置,具备了超过25万笔/秒的交易峰值处理能力以及2万笔/秒的备付金出金峰值处理能力,通过小时级对账及单日多场清算设计,支撑每日十亿量级批量处理任务。

空间维度分布式包括:交易分布式和账户分布式。交易分布式方面,采用全链路分布式交易路由设计,提升交易可控性及可靠性。交易路由包含全链路和分布式幂等两大特性:一是全链路交易路由涵盖机构、网联平台和银行,有效保障全网全链路交易路由设计合理性及运行稳定性;为提升全链路的响应速度,全链路采用就近处理的原则保障交易的最短路径。二是制定了全链路的分布式交易幂等机制,机构、平台和银行按照同一规则进行三方幂等处理,有效避免资损和客诉。在网联平台内部实现了同一笔交易在同一个IDC和数据库进行处理,保障交易在平台的幂等处理。

图1交易分布式

账户分布式方面,实现了三级账户体系化解热点账户压力。网联是小额高频的业务场景,每笔交易均会对备付金账户进行出金或入金操作,是典型的热点账户场景。网联采用了平台级、IDC级和数据库级三级分布式账户体系化解了热点账户压力,所有的交易分散到不同的IDC和数据库进行出金和入金操作。同时按照不同业务特性,入金采用异步批量,出金采用逐步实时的设计。从最终的效果看,出入金操作的平均响应时间达到5毫秒。

图2账户分布式

时间维度分布式是指账务处理分布式。分布式账务处理方面,通过小时级对账和多场清算,化解海量数据处理问题。网联平台每日交易笔数约20亿笔,网联将交易分散到每小时处理,并提供小时级对账文件,有效降低了网联处理对账文件所需要的资源,满足了成员机构多元化的对账诉求及有效提升了资金的处理时效。同时,网联对账文件分布在六个数据中心,任何一个数据中心故障,成员机构均可通过其他数据中心获取对账文件,有效地保障了对账的业务连续性。

图3账务处理分布式

二是基于应用、数据库动态扩缩容等架构特性,支持交易爆发式增长,自主研发的海量数据监控平台具备高并发场景下秒级故障发现能力。

网联平台实现自研的分布式秒级监控系统,有效保障故障的快速精准定位。网联监控平台面临海量的数据和快速故障定位的挑战,通过分布式多机房并行处理的技术实现1s的监控计算能力,通过银行、机构和平台多维度、立体化的指标监控实现故障快速精准的定位能力,通过丰富的运维工具实现故障的快速处置,最大限度减少故障的影响。

三是建成全球领先、多点多活部署的“三地六中心”技术架构,基于应用、数据库、网络、数据中心及城市的五层容灾体系,实现了城市级容灾能力以及机房故障1分钟内隔离能力。

图4五层容灾体系

社会效益

网联平台承载中央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大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助力开展违法行为监管。针对违法违规交易建立交易监测规则模型;通过风控统一平台提升多维度风险监测能力;2019年共监测出几百个可疑用户账户及异常商户,督促各机构开展风险排查识别。

二是提升交易清算和风险防控水平。建设风险防控系统,建立事前预警、事中识别、事后分析能力;建立交易风险行业协同机制,形成可疑交易监测、反馈流程闭环;持续提升黑白名单、限额管控能力。

三是有力支持备付金风险监测。持续监测支付资金挪用风险,协助备付金白名单出金管控;开展精准识别和快速处置,疑似异常交易规模下降超过80%。

网联平台推动支付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主要包括:一是助力支付市场均衡发展。持续健全行业规则标准体系,制定并发布业务规则、技术标准和风险规范;促进支付机构回归支付业务本源;推动支付机构提升服务质量和体验。二是促进农村支付普惠为民。平台接入3000余家农村金融机构,将原直连模式下无法享受便捷支付的农民群体纳入平台系统;扩宽农村支付汇路,提升农村地区人民群众支付获得感和便捷性。三是推动银行业提升支付市场竞争力。积极响应市场合规诉求,开通银行间快捷支付、付款、网关支付、代收功能;上线一键绑定账户业务,提供银行间汇路通道。四是提升行业效率,节约成本。提升整体清算效率,降低行业整体成本,交易耗时由直连模式的600毫秒降低至约200毫秒。

回顾自筹建以来的难忘历程,网联公司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和“让支付更美好”的使命。特别是在疫情期间,通过费用减免累计惠及商户超60万户,通过设立疫情防控绿色通道累计处理交易超100万笔;央视、新华社等国内外媒体报道网联抗疫优惠举措、传播支付交易数据共计30余次,总体传播量达12874条,向社会传递积极信号,网联平台已成为社会复工复产经济复苏的“晴雨表”。

网联公司衷心感谢一直以来人民银行的正确领导、支付清算协会的悉心指导以及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的鼎力支持。银发奖特等奖是对所有关心、参与网联平台建设和运营的行业各方的肯定,是属于行业的集体荣誉。网联公司将以此为新起点,始终践行“支付为民”理念,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创新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推进技术升级和架构演进,助推我国新一代金融基础设施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