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反洗钱工作第一步:“你为什么要办银行卡?”
陈拾九移动支付网2021/5/6 10:39:24

2021年的春天刚刚结束,人民银行发出的反洗钱罚单总额就已经超过了1亿元,涉及银行、券商等多家金融机构。

有媒体指出,自FATF(反洗钱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第四轮互评以来,人民银行明显加快了对金融机构和特定非金融机构的反洗钱反恐融资监管力度。

在数字经济时代,反洗钱工作由于场景多、范围大、分布散等原因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很多从业者已经体会到了,也许从账户入手才是最好的办法。

金融账户:洗钱必要道具

在现代,金钱的流向不再以人为单位进行流通,而是以账户为单位进行流动,从一个账户流向另一个账户。在对敲洗钱中,这一点体现的淋漓尽致。

对敲是洗钱犯罪当中常见的手段。将数千万元赃款分成多笔汇入地下钱庄控制的境内银行账户,同时,地下钱庄联系境外伙伴,将相应金额的外币汇入指定境外账户,资金未经任何出境程序,但实已对账,业内称此手法为“对敲”。

需要注意的是,“对敲”需要两边给付的钱基本平衡,但有时候,账是对不上的。这时,地下钱庄之间就会相互拆借对账,以保证收支平衡。而这种“拆借”在地下资金圈子里非常常见,被称为“分单”,类似和别的地下钱庄“拼单”。

地下钱庄通常控制数量众多的境外离岸公司,不同离岸公司又同时在多家银行开立账户。资金在不同的离岸公司和国内公司、个人账户之间频繁流转。组织者一般会统筹联系客户及同行资金往来,境外资金与境内资金的运行由具体人员操作。每一环节都会涉及不同的人员参与。

很明显,大量的账户是对敲洗钱中的必要道具,而想要在银行开设大量的账户,就需要获得大量的个人信息,这些个人信息不仅仅用来开户,还被地下钱庄用来掩护自己的真实身份。

在银行反洗钱过程中,详细到天衣无缝的个人信息又可以帮助地下钱庄通过银行的KYC,可以说是妙用无穷。

当然,高明的地下钱庄不会用虚假公司进行资金流转,因为假的就是假的,迟早会被查出来,他们一般会蒙骗真正的跨境外贸公司将风险降到最低。

去年开始,义乌外贸圈有很多厂家收到银行账户被冻结的通知,事实上各地警方对部分义乌商户的冻卡,已经持续几年了,义乌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1月,被冻结的银行账户已经超过1.5万个。

据悉,被冻卡的商户都涉及对敲过桥,牵连到电信诈骗或跨境赌博等等,被冻卡的商户则表示自己只是正常收付货款,对此一无所知。

银行:想开卡?没那么简单

2020年10月10日,公安部副部长、国务院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召集人杜航伟组织召开会议,部署即日起在全国开展“断卡”行动。

“断卡”的目的就在于斩断洗钱犯罪的资金链,卡是指电话卡和银行卡,电话卡包括电信、移动、联通的手机卡,还有虚拟运营商的电话卡、物联网卡。银行卡则包括个人银行卡、非银行支付机构账户(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

这个界定,几乎涵盖了洗钱犯罪当前使用的所有主流工具,造成巨大冲击。

近日,“断卡”行动进行了第四轮收网,银行也开始加强开户管理。在一般的印象当中,去银行开卡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带上身份证前往营业厅就可以,找到自助机,自己操作一下,30分钟不到就可以办理一张全新的银行卡。

现在情况有了改变。移动支付网就近走访了当地的几家银行,几乎各家银行都对个人开户有着严格的要求,但是从流程和资料要求上并不尽相同。

简单来说,目前办卡主要有三大基本限制:

1.本人身份证,本人入网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手机号;

2.当地半年以上的社保缴纳记录,或工作单位提供盖有公章的工作证明;

3.开卡人在本地居住证明,包括各种辅助材料。

其中,身份证、手机号入网时长几乎是各银行的硬性要求,而社保证明、工作证明以及居住证明等其它材料则需要看银行自身的要求。另外,银行工作人员在办理开卡业务时,必须询问用户的开户用途、观看“一日卖卡,终生受限”的视频以及签署告知书。

银行不能阻止个人信息发生泄漏,但是通过这样的方法,起码可以阻止鬼迷心窍的人贩卖自己的银行卡四件套。很多人对于银行的这种做法抱有异议,事实上,这是银行阻止洗钱最简单的方法之一。

洗钱犯罪不会因为这一道审查就此断绝,但反洗钱却就此真正抓住了要害,随着相关手段、制度不断升级,这一场战争也许很快可以看到结束的希望。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