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腾讯“和解”,会是一种开放还是一种联盟?
十字财经移动支付网2021/7/22 14:44:28

文|李意安

近日,道琼斯报道称,阿里巴巴和腾讯考虑互相开放生态系统,双方都在分别制定放松限制的计划。对于这一消息,腾讯与阿里都保持了沉默。沉默意味着什么大家心照不宣,股价随即应声大涨。时隔一周,这事儿热度也算过去了。不蹭热点,我们来理性讨论下,这件事情背后的逻辑和未来可能的走向。

可以想见,两大巨头的互相开放背后大概率是有看不见的手在引导。去年底开始,加强对具有基础设施地位的互联网平台的反垄断监管成为大势所趋。在这一背景下,无论是对阿里还是腾讯,目前最重要的危机感已经不是来自对方,而是监管。

这肯定是一件好事。两大生态体系在过去这些年里贴身肉搏,在影视、音乐、外卖、共享单车、电商、社交、支付等各个领域严格对标导致雷同布局造成许多资源浪费,开放能够有效打通双方的生态壁垒,在更大程度上优化资源配置。但彼此开放的结果是否会如预期般完美,依然值得商榷。

首先,关于开放的节奏。

阿里腾讯对峙多年,在严防死守的竞争关系中突然开放,一定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放松限制”是一种很克制的表达,可以看出,这必然是一种有条件的、基于双方自身诉求,互惠互利的博弈中建立的开放探索。

根据上述报道猜测,“腾讯的微信支付引入淘宝和天猫;而腾讯可能将允许阿里巴巴的电商信息在微信分享,或者允许微信用户通过小程序,使用阿里巴巴的一些服务”,喜大普奔的声音很多,毕竟对用户来讲,能在淘宝上用微信支付、在微信可以分享淘宝链接方便不少。但事实上,既便是明确了开放支付和社交内容,具体以什么样的节奏开放,开放中具体的营运细节如何敲定,背后博弈依然远比想象中复杂。

以支付为例,微信支付进入淘系就够支付宝担心的。但排除支付规模的分流,天猫如果引入微信支付,是否开放微信与商户直接进行价格谈判?如果是有天猫来进行统一的价格谈判,那么商户是否需要直接在微信支付入网?核心信息是否上送微信?这些都是问题。

当然,社交也是一样。腾讯的社交能量能够助力淘宝打开流量瓶颈,但从腾讯的角度来看,淘宝场景的加持虽然使其场景能力更加丰富,对其投资的其他电商版图也会带来一定冲击,比如包括拼多多、京东、美团、唯品会、蘑菇街等一系列拿到微信“九宫格”资源的电商。

很显然,开放只是一个结果,而实现开放的方式有很多,不同的实现方式对两家巨头的影响完全不同。

而更重要的是,垄断问题能因此解决吗?

仔细分析近年来监管的一系列动作,不难发现,很多政策的出台都意在限制两大巨头的扩张边界,以金融层面为例,支付断直连、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的修订、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许多行业的监管逻辑都是基于两大巨头的经营模式来制定的。延续这一逻辑,反垄断监管提速的背景下,此次阿里和腾讯考虑彼此开放生态,很大可能也是迫于应对反垄断的监管压力。

然而,反垄断的意义在于通过引入更多的竞争,为创新提供土壤,塑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如果仅仅只是两大互联网巨头之间的彼此开放,对产业环境来讲固然是有所优化,却依然远远不够。

无论是支付、社交还是电商,存量用户已经被两大资本力量圈定。对于整个生态的平衡,其实还有更多值得思量的地方,比如淘系的支付手段是否应该针对全行业开放,不仅仅针对微信支付,所有的支付手段都应该有机会被公平引入(不是说都得引入,而是有公平的竞标环节去参与),而微信的分享同样不应只针对淘宝链接,旷日持久的“头腾之战”最核心的争议也是关于头条系内容链接无法在腾讯系平台分享,是否有望获得突破也值得关注。

换言之,如果阿里和腾讯将面向对方的放松限制视作开放的第一步,当然值得高兴。但如果这种开放只是巨头们之间的“私相授受”,那不过是在城墙之内敲墙,无法改变寡头竞争的格局。真正重要的是,在此之后,开放能否进一步延续,惠及两大体系之外的市场参与者,这才是解决垄断问题的关键。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