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引入和使用数据需要非常专业的能力,不仅要保证数据合规合法,而且要保证数据应用过程中能够分级、分类安全管理。”4月23日,在新金融联盟举办的“中小银行的信用信息共享与外部合作”内部研讨会上,上海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胡德斌在主题发言中表示。
关于如何加强信用信息共享,胡德斌认为应建立信贷全流程信息交互体系:对于贷前,应推动建立合法依规的数据交易机制,实现授信信息多样性;对于贷中,应促进同业数据共享,加强数据流向监控;对于贷后,可链接司法体系,通过限高等手段强化管理,这比处置不良资产的抵押物更加便捷有效。
以下为胡德斌发言全文,已经本人审核。
上海银行副行长、首席信息官胡德斌
最近,央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印发了《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通知》,要求银行支持实体经济政策落地,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保障物流畅通及供应链稳定运转。我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上海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服务,以及疫情期间保障金融服务的措施。
数字普惠金融的“聚力”与“发力”
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是我行新三年发展规划的主线和重点,而信用信息等数据的互联共享,数据在普惠融资产品创新、场景共建、风控运营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应用为重要内容。
为支持普惠金融业务的发展,我们在机制体制上做了配套调整,主要由四个部门来承担:其一,普惠金融部作为业务牵头部门,针对中小微企业客群,研究产品与场景;其二,调整网络金融部的职能,将其打造成为中台的业务产品和技术的支撑;其三,新设数据管理及应用部,做数据资产管理,研发数据支撑产品;其四,信息技术部,支持应用系统建设。四部门联手协同,创建了一系列中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基本上满足了普惠金融发展的需求,其中在融资方面有四只主打产品:
一是担保快贷。通过与各地担保机构合作,利用担保机构提供的企业经营信息、员工数量等信息,以及相关担保政策信息,实现了产业园区、农业园区、开发园区的广泛覆盖。
二是抵押快贷。利用小企业主的自有资产(主要是房产),为中小微企业放款。
三是场景快贷。依托核心企业所拥有的产业链当中的小微企业经营信息、物流信息,开发了线上服务的融资产品,目前已经接入了依托于商票、农产品供应链、车辆购销等150多个场景。
四是信用快贷。是纯信用,面对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主要依托政府的公共数据,包括税务、工商、征信、司法等数据。
我行线上线下并举,以移动端为主,已实现全流程线上化服务。通过移动端和微信小程序,发布了“小微快贷”产品的统一入口,便于引流获客,提升客户产品体验。
疫情期间,我行快速推出“退税易贷”服务,与上海市财政、税务部门合作,针对符合留抵退税政策的小微企业快速提供融资服务。
通过中小微企业服务的系列产品和便捷服务模式,我行普惠金融的客户数、融资余额连续三年实现了快速增长,从2019年至2022年一季度,客户数从最初的2万户,上升到13万户,余额从200多亿上升到800亿,不良率稳定在0.4%以下。
依托内外部数据,普惠金融服务实现了更高程度的流程线上化、风控自动化和运营数字化,彰显了“共享信用信息、数据互联互通”的重要性。
做好信用信息合规引入与安全使用
银行引入和使用数据非常需要专业的能力,不仅要保证数据合规合法,而且要保证数据应用过程中能够分级、分类安全管理。我行目前已引入4大类、38小类外部数据,供行内客户经理、贷前审批、贷中贷后管理、内控合规等方面使用。
在信用信息数据引入方面,主要包括:
一是上海大数据中心。上海大数据中心,综合上海本地政务等数据,提供企业的社保、公积金、纳税、财务、监管等信息,以及企业法人核验、婚姻状况核验服务等。这些数据及服务对判断中小企业的基本经营状况非常有效。
二是合规数据供应商。我行引入有资质的数据供应商的数据类型包括:司法、房产评估、多头借贷、黑灰名单等。
三是平台业务合作方。我行与核心企业、平台型企业等合作方对接,获取上下游或平台内小微企业的购销、发货、存货等日常经营数据。
四是人行征信。这是最基本的一个数据合作方。
在数据管理方面,我行建立了涵盖引入、使用、后评估、分类安全管理的全流程数据管理机制。在数据使用方面,要保证数据安全,防止泄露;在数据后评估方面,要确保外部数据的质量、准确性、完整性与一致性,也要评价投入产出的情况;在数据安全上,无论银行内部数据还是外部引入数据,我们都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数据分类分级管控策略,保障数据全生命周期的安全。
构建“产业+金融”服务生态
我行遵循用户共享、数据共享、流程互嵌三大路径,共同为场景内小微企业构建“产业+金融”的服务生态,既保障核心企业或场景平台等合作方的稳健经营,又促进了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实现“产业创造金融机会,金融促进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今年3月底、4月初以来,为应对疫情影响,我行紧急推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云超市”,企业可足不出户即可扫码申请多种普惠融资、保函、单位卡产品等金融服务,上线两周内超1000家企业申请。
例如:受到疫情影响,上海某物流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维系供应链正常运行困难。我行相关业务、技术人员一起把该企业的业务流程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分析,梳理信息流、运输流、资金流的逻辑关系,最终确定了“担保快贷”+“上行e链”在线供应链金融平台的组合方案,为企业的正常运转提供的保障。
上海某生鲜及配送服务公司聚集了大量蔬菜供应企业、农户、配送员。我行制定专项保障服务方案,为企业持续稳定运转“输血供氧”,特别是“全域静态管理”期间,每天处理超过一千笔开户、贷款申请、还款等业务。
自3月以来,通过我行“上行e链”平台已累计发放供应链贷款额逾14亿元,为670多家供应商引入了“金融活水”;同时,为解决物流环节人力资源困难,还为其关联的人力外包公司发放紧急贷款1.2亿元,确保配送员按时收到劳动报酬。
城市的静态管理,并没有让金融服务停摆。数据驱动的普惠金融服务依托内外部数据,实现了更高程度的流程线上化、风控自动化和运营数字化,彰显了“商业银行自身深化数字转型、提升服务效能”这一路径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信用信息共享的三点建议
对于信用信息共享,我围绕贷前、贷中、贷后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推动建立合法依规的数据交易机制,实现授信信息多样性。银行很注重数据的合法性,但也仅是根据监管要求自行建立了相关制度和措施。希望能够通过数据交易所对数据交易进行统一管理和约束,这也符合国家《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要求——数据要素市场规范统一,促进合理流动。目前来看,这条路还仍在探索中,数据交易所的合规、审查能力尚处于建设中,但这是一个较好的发展方向。
第二,促进同业数据共享,加强贷中数据流向的监控。监管要求银行控制资金使用流向,但对于一家银行来讲,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我行做了两个探索,一是同银联合作,基于银联拥有大量跨行数据,分析涉房、涉股资金的流向;二是与上海银保监局合作,在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基于隐私计算等数据共享技术,探索识别贷款资金违规流向,提升监测模型的精准性。所以建议能够利用更多的同业数据来提升信贷风险管理能力。
第三,链接司法体系,通过限高等手段,强化贷后管理。我行尝试在普惠金融业务中,将贷款合约信息传递给公证处和法院,一旦违约发生,小微企业实控人就会受到限高处罚。这个方法比处置不良资产的抵押物更加便捷、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效果非常好。建议银行体系和司法体系合力推广这一做法,为数据利用以及诚信社会建设做出新探索。
展开全文
- 新金融城 | 2022/2/10 11:04:56
- 移动支付网 | 2022/7/27 14:31:04
- 中国光大银行科技创新实验室 | 2022/7/19 11:45:58
- 移动支付网 | 2022/5/23 10:58:31
- 金融科技实战 | 2022/4/11 9:42:20
- 新金融城 | 2021/12/1 14:03:55
- 新金融城 | 2021/10/29 14:16:23
- 移动支付网 | 2021/10/19 11:47:46
- 移动支付网 | 2021/9/15 19:55:39
- 中证网 | 2021/3/5 10:53:29
- 移动支付网 | 2020/10/22 10:38:42
- 移动支付网 | 2020/8/6 9:39:57
- 移动支付网 | 2020/5/20 16:36:04
- 移动支付网 | 2020/5/20 14:43:05
- 移动支付网 | 2020/2/19 9: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