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有大行到中小银行,十余家银行探索建立碳账户
木子剑移动支付网2022/10/13 12:11:27

2016年8月,人民银行等7部门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支持发展各类碳金融产品和衍生工具,以及发展碳交易市场。

2021年5月,人民银行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提出绿色金融评价结果纳入金融机构评级等人民银行政策和审慎管理工具。鼓励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监管机构、各类市场参与者积极探索和依法依规拓展绿色金融评价结果的应用场景。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动披露绿色金融评价结果。

据《银行科技研究社》了解,上海、深圳、广州、武汉、浙江等多地出台相关法规、政策以支持建立碳账户,打造碳普惠平台。

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基础,碳账户正得到更多银行的重视。目前,已有多家银行打造或探索建立面向个人或企业的碳账户。

从国有大行到中小银行 更多金融机构建立碳账户体系

根据网上公开资料,《银行科技研究社》对探索打造碳账户的银行进行了不完全统计。

早在2018年,浙江衢州市开始在衢江农商银行试点“个人碳账户”。在碳积分运用上,该行面向个人客户推出“点碳成金贷”,根据碳积分数据将客户分成“深绿、中绿、浅绿”三个等级,并在“授信额度、贷款利率、办理流程”方面提供差异化的优惠政策。

2021年7月28日,济宁银行成为山东省首家上线个人碳账户的金融机构。据悉,截至2022年3月30日,该行个人碳账户用户破10万户,累计发放积分超2亿分,线上平台交易金额超100亿元。

以上两家银行在碳账户建设上的探索相对较早。

2022年8月,武汉市个人碳账户•绿色信用卡试点工作启动,推出首单个人碳账户。据悉,此为全国首创的开放式个人碳账户。汉口银行与武汉城市一卡通合作,在国内首创采集公共出行数据。

另外,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于2022年8月宣布与Visa合作,双方将基于“中信碳账户”与Visa“环保权益组合”项目,探索碳账户合作模式,围绕消费者碳足迹、绿色环保教育、碳抵消与碳中和等开展相关创新业务。对于其它银行来说,这或是一个可以参考的方向。

可以发现,目前银行在碳账户探索上有以下特点:

一是多数银行刚起步或暂未起步。在表中仅有的10余家银行中,部分银行还未正式上线碳账户平台,而已上线的银行中,多数是今年才正式上线。

二是相对偏向打造个人碳账户。在这10余家银行中,大多数当前主要建立个人碳账户,仅有浦发银行、北京银行等机构有面向企业的碳账户平台。

三是与银行金融服务挂钩。显然,银行探索建立碳账户的目的之一,是与自身的金融服务关联,这不仅是监管机构所支持和鼓励的,也是银行自身业务所需要的。比如可在信贷额度、利率等方面发挥作用。

四是数据开放共享是趋势。仅以银行内部的信息,获取到的客户低碳行为数据较少。因此,银行正努力引入更多绿色场景,包括出行、消费等。

五是正向激励有利于可持续。在银行的碳账户平台中,累计的碳积分或碳能量值可兑换权益或对应不同的服务等。正向激励机制比较容易让客户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从而吸引新客户以及留住老客户,有利于银行碳账户平台的可持续。

银行碳账户平台可吸引或活跃客户 有利于自身业务发展

国家提出“双碳”目标,作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银行业需担当一定的责任或义务。银行打造碳账户平台,是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基础。碳账户的探索和完善,除了有助于提升全民绿色生活意识,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对于银行自身来说,也有着积极作用。

一是有助于完善客户服务。通过数据共享,银行从外部采集多维度数据,可更准确地刻画客户画像、全面了解客户,从而为其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二是吸引一定的新客户。据《银行科技研究社》了解,部分银行的碳账户平台面向公众,即使非该行客户,也可以游客等方式登陆,从而参与低碳行为以获取相应权益。若银行碳账户平台足够完善,且与自身金融服务打通,或能吸引其成为自家的新客户。

三是活跃存量客户和唤醒睡眠客户。一个具有吸引力的银行碳账户,在宣传足够的前提下,或可促使部分存量客户更为活跃,甚至唤醒睡眠客户,尤其是其中喜欢薅羊毛或平时玩蚂蚁森林的客户。

四是有利于创新或优化金融产品。银行探索建设碳账户,可引导客户进行低碳生活,自然也会对自身产生一定的影响,促使银行在业务发展中往低碳绿色方向前进,从而创新或优化自身的金融产品,比如推出绿色低碳信用卡等。

另外,随着双碳工作的推进,银行在建设碳账户的同时要求自身碳减排,使各类经营管理行为更为低碳,也有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的碳普惠市场发展前景比较广阔,碳资产或成为个人或企业资产的重要部分。银行在碳账户上的先一步布局探索,有望为自身发展带来一定的正向效应。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