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董事长田国立:科技定义了新金融的发展路径
移动支付网 2023/10/18 14:52:42

当前,以数字化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来临,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

与以往各类技术进步不同,数字化在提升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在推动生产关系变革方面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平台化改变了工业时代集中、线性的“管道经济”模式,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内在关系,成为数字时代的标志。

而金融业作为现代社会的枢纽,与各行各业紧密联系、深刻互动,使得信息高度集中。数字化给金融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十分广泛而深远,金融服务模式改造升级和经营管理重构势在必行。

科技在新金融的发展中不容忽视。

科技定义了新金融的发展路径

科技可以将所有行业“重做”一遍,科技定义了新金融的发展路径。

一方面,科技应用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性,提升了金融机构触达客户的广度和深度,批量化、自动化使金融服务的边际成本大幅降低。数据要素的流动使得银行与客户的关系,可以从简单的资金关系演变“资金+数据”为价值共创的网络化关系。

另一方面,科技能够帮助新金融突破原有的体制机制束缚。传统金融机构“部门银行”问题突出,金融创新活动难以走出部门、层级的束缚。科技应用推动传统金融机构的管理方式从管业务、管人上升到管平台、管数据,从而在线上构建起符合新金融效率要求的新体系。

科技还可以塑造出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打破既有市场格局。随着5G、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的积累进化,金服务将能够嵌入每一个数字场景中,变得更加无形无感和无处不在。科技正在从底层基础设施跃升为顶层创新先导,驱动银行流程再造、组织变革和战略转型,并催生出智能化、普惠化、无界化的新金融。

其中,普惠是新金融的内涵,新金融是“大众金融”。普惠金融服务要求突破传统金融的服务边界,让那些长期被忽视的农村地区、城乡贫困群体、小微企业能够获得更公平、可得的金融服务。

新金融下的数字普惠金融模式

近年来,中国的普惠金融发展迅速。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依靠线下作业的“台州模式”和完全依赖线上作业的互联网银行模式。在小微信贷领域,以台州银行、泰隆银行和民泰银行为代表的“台州模式”闻名遐迩。如台州银行的“三看三不看”,即不看报表看原始、不看抵押看技能、不看公司治理看家庭治理等。

网商、微众等互联网银行则全然不同,它们依托自有平台(阿里巴巴、腾讯)超10亿用户的数据优势,聚焦其自身生态体系内的交易数据进行场景化融资,走出了一条完全线上化的路子。但互联网银行高度依赖于自身生态体系的交易数据,总体来看仅对小额、短期的贷款管理较为有效。

在传统印象中,大银行天然做的是大生意。但市场环境并非一成不变,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一味“求大”的业务范式开始显露疲态,亟须寻找新航向的金融巨轮,在看似不可逾越的海域划出一道新的航线,在市场上引发巨大的激荡———大银行怎样去做小企业信贷呢?

小微企业的发展关系国民经济质量,关系就业和民生改善,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同时,从市场需求看,市场主体总量快速增长,需求空间大。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统计,截至2022年年末,全国小微企业达5000万户,个体工商户达1亿户,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动能。

在国家政策层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由此进入规模化、机制化的快速发展期。

从微观层面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其症结在于信息不对称。

小微企业大多数往往没有财务报表,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难以被准确把握和评价,又缺少抵押物,难找可靠担保。建设银行跳出传统以财务报表分析评价客户风险状况和还款能力的方式,将客户生产经营场景数据作为信用要素,推动内外部数据标准化、关联化,将数据资产转化为信用信息,从而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判断依据。

同时,通过连接外部渠道,将各类外部数据转化为内部通用的数据字典,构建企业级的数据管理体系,形成了以人行征信、纳税、公积金、投标等政府及公共事业类数据为基础,应收账款、电商交易等特色场景类数据为补充的外部数据库。通过内外部场景建立数字连接,整合了近6亿条客户信息,进行目标市场模型的逻辑分析与转换,对企业进行立体“画像”,以此判断企业经营情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见图3-1)。该模式特点如下。

第一,从“以财务指标为核心的信用评级”转向“以交易记录等大数据为核心的履约能力判断”。传统信贷模式对企业评级以财务指标作为分析核心,但小微企业财务报表不规范、信息质量差,导致难以准确评价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2012年,建设银行探索推出评分卡业务模式,对小微企业偿债能力进行批量化、多维度快速评价,并以标准化打分的形式提供审批决策,这是小微信贷服务进程中的里程碑式变化。

第二,把控实质性风险,创新小微企业零售评分卡体系。通过对积累的众多小微企业客户的结算记录、账户行为和定性指标等大类指标以及上亿条经营数据进行逻辑回归分析,创新小微企业零售评分卡体系,包括申请评分卡和行为评分卡。其中,申请评分卡主要围绕履约能力、信用状况和交易信息等非财务信息进行评价,应用于客户信贷业务评价和审批决策;行为评分卡基于小微企业客户的债项信息、结算信息和还款信息等行为信息进行构建,应用于贷后风险监测及信贷业务续贷审批。

第三,构建小微企业专属信贷业务流程。结合小微企业经营特征和风险特点,改变原有的大中型企业“先评级、再授信、后支用”的信贷业务办理模式,采取单笔债项授信方式,充分简化小微企业信贷流程。同时,通过批量化和标准化操作,提高贷款流程效率,满足小微企业“短、小、频、急、散”的贷款需求。在资本计量方面,采用零售分池计量经济资本,降低经济资本占用。

第四,推出小微企业贷款自动审批功能。通过设定不同准入条件和专家评分卡阈值,系统综合判断小微企业的履约风险和还款能力,实现了从人工审批到系统自动审批的转变。自动化审批大幅提高了审批效率,节省了审批资源,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快速扩面提供了便利条件。

新金融不仅仅在于应用数字化技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大众金融的角度看,小微企业、农村地区等都是需要关注的客群,而共享、绿色等特征,也是新金融发展需要关注的。

以上内容摘自《大众金融》一书,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