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民币试点已超过4年,基本形成了17个省市的26个试点地区,10家指定运营机构竞相发展的局面。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末,数字人民币App累计开立个人钱包1.8亿个,试点地区累计交易金额7.3万亿元。
过去的2024年,数字人民币继续稳步推进,已经在批发零售、餐饮文旅、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领域形成了一大批涵盖线上线下、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移动支付网就此总结2024年数字人民币行业发生的十大热点事件,回顾过去的同时展望未来。
元管家破除“预付”难题,智能合约拓展空间大
2024年7月,山东省青岛市的大型连锁健身品牌“伍佰优品健身”出现经营异常并宣布闭店后,通过数字人民币App“元管家”预约购卡消费的51名用户在两天内便收到了退款,这起事件在业内引起了极大关注。
实际上,“伍佰优品健身”的突然闭店让许多会员的预付资金退还难、维权难,而通过数字人民币“元管家”购买会员卡的则能够很快地获得全额退款,这主要还是得益于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的作用。通过智能合约确保预付资金的安全性,用户的资金归属于自己,不受商户经营状况的影响;同时,智能合约的透明性和不可篡改性提高了消费者对商户的信任度。在保障消费者权益方面,智能合约自动执行的特性确保了预付资金的合理使用,用户可以随时退款。
2024年3月,美团在其数字人民币专区悄然上线了“零钱包”功能。该功能是由中国工商银行与美团联合推出的数字人民币钱包,通过在“零钱包”中加载智能合约,以保障用户的资金安全。“零钱包”的本质仍然是一项基于数字人民币的预付费服务(官方称为“预约消费服务”)。也就是说,“零钱包”的预约消费资金在通过智能合约划转之前,仍然是归消费者所有的。
同年4月,苏州市数字金融产业联合会、移动支付网联合主办的“2024第二届数字人民币产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顺利召开,会上数字人民币全产业链近200家企业通过主题演讲、圆桌讨论、闭门研讨等形式,围绕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的应用场景和发展规划展开讨论,探索产业的商业化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生态的建设提供了助力。
智能合约作为数字人民币的关键技术之一,具备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想象空间,其可以降低经济活动的履约成本,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目前,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已经在政府补贴、零售营销、预付资金管理、精准扶贫、定向支付等多个领域成功应用,未来随着底层平台和相关制度安排的逐步完善,将会在更大范围和更多场景加速落地。也因此,需要加快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生态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完善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机制。
香港成首个内地以外的数字人民币试点地区,数码港元易名
2024年5月17日,据香港金融管理局(简称“金管局”)官网消息,金管局与中国人民银行就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试点的合作取得进一步成果,扩大了数字人民币在香港的试点范围。
随着这次扩大试点范围,用户只需以香港手机号码,便可以在香港开立并使用个人数字人民币钱包。也就是说,目前除了内地试点的17个省市的26个试点地区之外,香港居民也可使用香港手机号码开通数字人民币钱包。
除了能通过手机号码直接开立数字人民币钱包之外,此次试点扩大也增加了可支持开通的运营机构。目前支持香港居民开立数字人民币钱包的运营机构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及交通银行。未来支持机构将持续拓展。
可以说在前期测试和验证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简称“数研所”)与金管局关于数字人民币跨境试点的合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未来双方必定还会持续拓展更多的功能和应用,包括更多的支持商户、“转账”功能以及两地企业之间的跨境支付等等。
除此之外,“数码港元”也有了新的进展。2024年9月23日,金管局启动“数码港元”先导计划第二阶段,进一步探索可供个人及企业使用的新型数码货币(包括“数码港元”和代币化存款)的创新用例。随着“数码港元”项目的研究由“数码港元”扩展至对数码货币生态系统更全面的探索,由此项目易名为“数码港元+”。
如同第一阶段,金管局将向先导计划的参与机构提供“数码港元”沙盒,以加快其潜在用例的原型设计、开发及测试。金管局将在未来约12个月与入选机构紧密合作,共同推进第二阶段的工作,并计划在2025年底前向公众分享第二阶段的主要成果。
一直以来,双边的“跨境支付”场景都是数字人民币持续探索的方向之一,而香港作为其主要试点地区,一方面可以探索粤港澳大湾区的跨境支付应用;另一方面双方的交流也能为数码港元的推进提供助力。
数字人民币与鸿蒙“双向奔赴”,组件化服务部署
2024年1月,华为宣布HarmonyOS NEXT鸿蒙星河版开发者预览面向开发者开放申请,意味着鸿蒙生态进入新的阶段。彼时据移动支付网了解,数字人民币App将启动适配HarmonyOS NEXT计划,完成鸿蒙原子应用改造;同鸿蒙操作系统、安全硬件深度结合,打造数字人民币的原子化能力,保护用户资金安全。
未来,面向万物互联的海量场景,越来越多的智能终端设备也可以通过数字人民币的原子化能力,完成智能终端、人、智能合约的完美融合,使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万物互联的智能化数字人民币交易成为可能。
数字人民币App适配鸿蒙系统,前者是我国法定货币的载体,后者是国产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两者的融合可以说是国产化的“双向奔赴”,或能带来更有安全感的支付体验。
同年10月,鸿蒙宣布已搭建元服务开放生态,数字人民币也在其列。这意味着,鸿蒙用户无须下载数字人民币App就可以使用相应的服务。据悉,免下载App就能支付的关键原因是数字人民币创造性地推出了组件化服务并率先在鸿蒙系统部署,将数字人民币的基础服务能力内置到鸿蒙系统中,从而提供系统级的安全便捷的数字人民币服务,有效降低数字人民币在鸿蒙系统上的开发成本和使用门槛。
将数字人民币的基础服务能力内嵌到鸿蒙系统中,只是数字人民币组件化服务的第一步尝试。据悉,后续数字人民币将进一步提升组件化服务水平,将数字人民币服务能力内嵌于智能物联网的芯片、模组、设备、操作系统等底层平台上,实现数字人民币与智能物联网的深度融合,从而在技术上支撑生态拓展,实现“支付无界限”。
“通过与鸿蒙的合作,数字人民币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推进与其他国产手机厂商深入合作,实现数字人民币以组件化的形式内嵌在国产手机的底层操作系统上,构建适应数字人民币开放生态的央行端管理能力。”知情人士表示。而在移动支付网看来,将数字人民币的基础服务能力无缝地嵌入到芯片、设备、系统等各种场景中,未来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万物互联的智能化交易能力。
外资银行积极参与试点,美团支付加入“支付平台”
2023年年底,多家外资银行曾宣布,在数研所的统一安排及指导下,通过城银清算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一点接入数字人民币互联互通平台,开始为客户提供数字人民币兑换,包含充值和兑回等相关业务。
据移动支付网了解,彼时首批参与数字人民币业务试点的外资银行包括汇丰银行、渣打中国、恒生银行、富邦华一银行。
2024年6月7日,汇丰银行宣布,已面向企业客户推出了数字人民币服务,成为首批可以同时向企业和零售客户提供数字人民币服务的外资银行。
同在5月,富邦华一银行宣布携手兴业银行正式推出企业数字人民币收款服务,并成功在苏州、上海两地同时落地首笔台资银行B2C场景的数字人民币收款业务。
恒生银行也曾在5月中旬宣布,作为参与内地与香港地区数字人民币跨境试点项目的机构,恒生中国为个人银行客户于香港提供以转数快为数字人民币钱包无缝充值的服务。
可以看出,外资银行在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方面的探索非常积极,开始从个人客户的数字人民币服务向企业客户的数字人民币服务方面发展。将服务拓展至企业端,说明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不仅在零售端,在支付结算、政务服务、跨境支付等领域有着更为广阔的拓展空间。
而除了外资银行,支付机构也没闲着。2024年10月底,美团支付已登陆数字人民币App支付平台,与支付宝、微信支付并列,成为第三家登陆数字人民币App的支付平台。
美团支付作为支付平台加入数字人民币受理网络,将可统一受理美团系商户,或能让受理环境更规范有序。而对于用户来说,支付平台统一受理各商户的数字人民币支付,能够免去开通多个商户钱包快付的麻烦,体验会更上一层楼。通过支付平台统一受理数字人民币,除了可降低公众使用数字人民币的门槛,有利于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之外,也体现了数字人民币与支付机构的“互联互通”。未来,或将有更多支付平台加入其中。
完善信息、官方辟谣!数字人民币反洗钱十分重要
2024年7月,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布《关于推进数字人民币客户身份信息治理的公告》称,邮储银行针对数字人民币账户中个人客户身份信息不完整等情况,将对客户名下钱包采取降低交易限额、限制金融服务等措施。
同时,邮储银行提醒,数字人民币客户可以通过数字人民币APP客户端、手机银行客户端上传证件影印件并更新证件有效期限,或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件至线下营业网点等方式更新完善客户身份信息。信息补充完整、准确后,即可恢复钱包功能。
同年10月,有不法分子甚至冒用数研所名义发布虚假公告,谣称“经财政部与国家数据局联合审批,数字人民币平台将下发已领取专属提现通道用户的数字资产红利”“将开启第二批资产登记审核以及绿色通道额度的认购”等,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经查,此类“公告”、“平台”系伪造,相关信息均不属实。移动支付网了解到,数研所从未发布过上述信息,从未组织登记或认购“数字资产”、发放“数字资产红利”等。
2024年11月26日,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四部门联合印发《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违法犯罪联合惩戒办法》,其对惩戒原则、惩戒对象、惩戒措施、分级惩戒、惩戒程序、申诉核查等6个方面内容作了详细说明,其中明确指出惩戒对象包括非法买卖、出租、出借数字人民币钱包的单位、个人和相关组织者,并会对惩戒对象实施相应的措施。这一办法的发布,可以说从源头对非法买卖、出借个人的钱包、账户、卡号等行为给出了治理。
数字人民币试点以来,利用数字人民币进行诈骗、洗钱的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其背后的反洗钱风险防范值得关注。在数字人民币试点推进过程中,数字人民币的潜在洗钱风险和监管机制需要高度重视。应尽快完善数字人民币反洗钱监管机制,这也是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和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稳妥推进研发和应用,监管持续为数字人民币发声
2024年8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4年下半年工作会议,其中表示,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和应用。
7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以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文章,全面介绍了中国在金融改革上的发力和布局,并表示,要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和应用。
11月11日,中国人大网发布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受国务院委托作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提出,要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和应用。
同年9月,海关总署、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国家移民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国铁集团联合发布《关于智慧口岸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探索智能撮合、智能合约、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便利在线跨境交易。
同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数据局、国家外汇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要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持续完善数字人民币受理环境,丰富数字人民币使用场景。
2024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及各地分支机构也密集召开了2024年下半年工作会议,总结上半年工作,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其中“数字人民币”仍然是各试点地区的亮点,而对比2023年而言,试点地区对于“数字人民币”的总结和部署开始减少,且在具体数据上也并未详细提及,不过从过去一年的场景推进和相关数据来看,各地在数字人民币的试点上效果明显,应用的扩面增量也做得不错。而在中国人民银行等监管的“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和应用”的大方向上,可以看出“稳妥推进”“探索”“拓展”仍然是关键词,而“国际贸易”“来华支付”“政企应用”“智能合约”则是几个重要的应用场景探索方向。
聚焦应用与安全,穆长春两次发文谈论数字人民币进展
2024年10月,数研所所长穆长春发表署名文章《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应用》。这也从侧面释放了监管对于数字人民币试点的态度,仍然是以“稳妥推进”为主。
文章透露了数字人民币App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7月末,数字人民币App累计开立个人钱包1.8亿个,试点地区累计交易金额7.3万亿元。
除此之外,文章对数字人民币的运营架构、应用场景、研发创新等多个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比如如何做好数字人民币生态,一是丰富数字人民币产品体系。在基础产品方面,数研所和运营机构共建数字人民币App,并构建软硬钱包体系。在创新产品方面,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已在预付资金管理、供应链金融、财政补贴等场景应用。二是强化央行侧基础能力支撑。按照“互联互通、分层分级、风险隔离、监管穿透、中心化管理”原则,推进运营机构端系统配套建设,形成对各场景应用的底层支撑,满足跨机构互联互通、规范化标准化和风险联防联控的需要。
文章不仅详细说明了数字人民币的账户和价值模式下的体现,还着重强调了其可以通过数据能力建设实现全局一本账。同时还提出了未来会将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从零售扩展至批发,从支付扩展至包括存、贷、汇、投等在内的广义金融业务。
同年9月,穆长春发表署名文章《以密码为基石,持续构建数字人民币生态安全体系》,提出密码技术是保障金融网络安全的关键,是金融科技创新应用的基石。指出,数字人民币作为国家重要零售支付的基础设施,从建设之初一直坚持使用商用密码技术为系统提供真实性、机密性、完整性和抗抵赖性等保障能力。
文章表示,从三个方面确保数字人民币系统符合国家密码管理要求。首先,积极开展密评工作,为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奠定密码应用安全基础。其次,引领技术融合创新应用,打造金融行业密码应用创新平台。最后,发掘和储备密码领域优秀算法和人才,推动密码专业人才培育。
两次发文,一次聚焦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和应用创新,一次聚焦密码技术和安全生态。由此可见,应用和安全可以说是数字人民币试点推进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货币桥进入MVP阶段,拟从BIS顺利“毕业”
2024年6月5日,由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泰国银行(泰国央行)、阿联酋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和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建设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以下简称“货币桥”)项目宣布进入最小可行化产品(MVP)阶段。上述司法管辖区内的货币桥参与机构可结合实际按照相应程序有序开展真实交易。
同年10月31日,国际清算银行(BIS)总经理奥古斯丁·卡斯滕斯(Agustín Carstens)宣布,“货币桥”的初步探索性工作已完成,该项目已达到可移交至各参与方的成熟水平。也就是说,历经4年迭代发展,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货币桥”已发展至各参与央行和货币当局可自主推进的阶段,可顺利从国际清算银行(BIS)创新中心“毕业”。
当然,毕业并不意味着“结束”。现在,货币桥项目将由参与央行和货币当局全面接手,进行持续开发和运营,同时将充分发挥货币桥项目的潜力,将该项目从MVP推进到全面生产阶段。
货币桥项目推出的背后,是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以及解决跨境支付“四难”问题的决心。据悉,近几个月以来,货币桥的业务量一直在稳步增长,证明了市场机构对货币桥平台充满信心。真实交易数据显示,货币桥处理一笔支付业务最快可于6-9秒内完成。
货币桥指导委员表示货币桥项目移交给参与央行和货币当局不会影响现有及新增成员的法律和运营安排。参与央行和货币当局将持续与公共和私营部门合作,以创新的分布式模式,高效率、高透明度、高韧性地持续协同开发和运营货币桥项目,同时遵守跨境支付相关法律法规和国际组织在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和制裁等方面的统一要求。
也就是说,从BIS“毕业”不会影响货币桥项目的下一步发展。BIS报告及公开资料显示:一方面,货币桥项目已经拥有相对成熟的法律框架、治理架构,各参与方之间于MVP期间签署了项目协议及平台协议并明确了项目治理安排。另一方面,货币桥平台业务技术上的准备也较为充分,经过前期试点,平台核心功能持续迭代。BIS此前发布的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各项目参与方将迭代支持的功能,优化区块链性能,探索贸易金融、券款对付等新场景。
数字人民币可视硬钱包发布,一卡多用是趋势
2024年11月7日,数字人民币可视硬钱包在第十八届深圳国际金融博览会开幕式上正式推出。通过集成动态二维码,可视硬钱包能够高效融入国内成熟的条码支付环境,让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可碰可扫”。
实际上,数字人民币的可视硬钱包由来已久。在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初期,硬钱包存在路线选择的问题,包括安全性和双离线等技术上研究。因此,在早期的产品形态上,各运营机构推出的可视卡等产品更多的是测试和探索。
如今,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基本确定了“准账户”形态,此时推出加载动态付款码的可视硬钱包,既可“碰一碰”符合境外人士、老人人群使用习惯,又兼容了境内商户扫码收款的受理现状,还可以显示余额,帮助用户随时掌握资金情况,适用于商家、出租车、地铁、公交等多个应用场景,极大提升了境外来华人士的支付便利性。
2024年3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张青松表示,聚焦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获取支付服务上存在的短板弱项,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其中明确表示要充分考虑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的特殊需求,做好适老化、国际化等服务安排。
可以说,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的推出和发展,也是其支付适老化、便捷境外来华人士的考量。2024年4月,为有效解决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受理场景有限的痛点,提升境外来华人士、老年人等硬钱包使用群体的支付体验,在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指导下,中国银行形成了数字人民币App“碰一碰”硬钱包收款的方案,并率先在深圳出租车行业试点。
而针对境外来华人士,一方面其可以使用手机号自主开立匿名软钱包,通过Visa和Mastercard的境外卡为钱包充值,再进行支付。同时,境外来华人士也可前往银行服务网点,用现钞为数字人民币钱包充值;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用数字人民币硬钱包自助发卡机,通过外币兑换购买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充值后即可进行支付。
硬钱包是数字人民币软硬钱包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字人民币钱包是数字人民币的载体,是数字人民币与用户之间的桥梁。未来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的“一卡多用”会是主要发展方向之一,交通卡、社保卡、学生证、员工卡等都能加载数字人民币支付功能。
数字人民币的“孪生兄弟”——数字澳门元公开原型系统
2024年12月,澳门金融管理局正式发布《澳门特别行政区数字澳门元白皮书》并公开演示数字澳门元原型系统。
澳门经济财政司司长李伟农在活动上宣布,澳门特区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支持下,已成功构建数字澳门元(e-MOP)的原型系统,为未来数字澳门元的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据介绍,数字澳门元载体分为硬钱包和软钱包,可为不同群体提供更多样的支付工具选择。其中,搭载在不同形态硬件设备上的数字澳门元硬钱包可满足游客、老年人等群体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支付需求。
澳门金融管理局还开发了数字澳门元App,在App内可开立由运营机构提供的软钱包,包括按身份验证程度设置的不同级别的钱包,以及专为青少年而设的钱包。数字澳门元软钱包除可提供常用的“扫一扫”和“付款码”支付,转账、银行账户提款充值、将钱包现款存回银行账户、与硬钱包互通等功能以外,未来将提供“智能合约”“随用随充”等创新功能。
可以说,从中心化管理、双层运营模式到兼具账户和价值特征、可控匿名的钱包矩阵,以及支付即结算、可编程性等特点,数字澳门元与数字人民币在设计上都有着较高的相似性,毕竟两者都是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支持下而诞生的。
当然,数字澳门元在设计原则上也有一些数字人民币的“升级”,比如数字澳门元既可以做零售也可以做批发。作为“完全自由兑换”的货币,数字澳门元的研发目的旨在提高支付结算效率,服务澳门居民、非居民及公私营机构,在满足日常支付需要的同时,降低支付成本。短期内,数字澳门元的研发及推行将聚焦在零售支付层面。但中长期,当有关金融软硬基建、技术成熟时,澳门金融管理局将研发及推行批发层面的使用场景,以及提升数字澳门元的跨境支付功能。而数字人民币在最初的定位上是一种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主要满足于国内零售支付需求。但目前来看,随着试点的推进和发展,数字人民币未来也会向批发领域进行拓展延伸。
另外,“白皮书”还表示澳门金融管理局将与国家及香港特区的货币当局紧密合作,推进数字澳门元与数字人民币、数码港元的无缝对接,在提升澳门元流通使用的广度和信誉的同时,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支付系统的互联互通。未来将首先考虑于深合区启动澳门与内地跨境支付技术测试,探索数字澳门元在横琴的使用,为澳门居民跨境生活就业提供便利的金融环境。
作为数字人民币的“孪生兄弟”,其发展同样关系着数字人民币的推进和跨境应用的开展,加上另一个“数码港元”的第二阶段探索,国内的央行数字货币发展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开局,未来无论是在各自研发的推进还是相互之间跨境支付的联通,都将会是值得期待的方向。
展开全文
- 移动支付网 | 2025/2/6 14:08:09
- 移动支付网 | 2025/2/6 10:07:23
- 移动支付网 | 2025/1/24 22:20:33
- 移动支付网 | 2025/1/16 17:34:23
- 移动支付网 | 2025/1/14 17:22:53
- 移动支付网 | 2025/1/9 17:15:44
- 移动支付网 | 2025/1/8 11:39:57
- 移动支付网 | 2024/12/31 17:11:37
- 移动支付网 | 2024/12/31 10:33:12
- 移动支付网 | 2024/12/30 16:35:19
- 大众网 | 2025/2/10 11:51:14
- 移动支付网 | 2025/2/10 9:36:02
- 移动支付网 | 2025/2/10 9:30:12
- 移动支付网 | 2025/2/8 17:42:01
- 移动支付网 | 2025/2/8 9: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