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意安
前一阵聊了聊移动支付“四方模式”的问题(可戳《问点Deepseek答不上的:支付行业还能回归真正的“四方模式”吗?》)。这两天看到有个留言非常有意思:
其实不是我第一次看到类似的言论。今天就来深度剖析一下这个话题:移动支付到底是不是“夕阳产业”?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被打上了“夕阳产业”的标签?
01 支付,为何被视作“夕阳产业”?
讨论这个问题先要定义一下啥叫夕阳产业,我特地去找了一下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界定。虽然业界没有特别权威的定论,但综合各个学术流派的对夕阳产业的界定,基本聚焦于以下显著特征:需求减少、增长停滞、技术替代、盈利下滑。
我们便姑且以此为纲,对标一下支付行业的发展现状。
下图是根据央行近五年年发布的《支付体系运行报告》进行的数据统计。
(数据来自央行网站)
可以看到,移动支付无论是当下的业务规模、交易笔数还是近年来的增速表现,都十分可观。
2020年到2024年,交易规模由372.5万亿到563.7万亿,交易笔数从1535.6亿笔到2109.8亿笔,虽然随着移动支付渗透率的饱和,逐年增速略有放缓,但到2024年底,规模同比增速依然能达到9.9%,无论如何都很难得出需求减少或增长停滞的结论。
技术方面同样如此。新技术的出现确实会加速旧产业的衰弱,比如电车带来了燃油车的黄昏、互联网导致了印刷出版的凋敝,但迄今为止,市场上并没有出现能够取代移动支付的颠覆性产品。
那么,支付被贴上“夕阳产业”标签的最大的可能性被收敛到了最后一点:薄利。
支付行业的利润率是多少呢?事实上,不同的行业环节,这个数据差异极大。
02 行业利润如何分布?
此处,我先叠个甲:各家公司的利润测算方式不同,我们不针对某特定机构,仅仅基于移动支付的产业链对不同产业环节的分润情况进行剖析,不考虑套现、博彩等黑灰产业对利润的贡献,也不考虑SaaS等“支付+”业务带来的利润贡献。
2018年断直连之后,支付行业的清算链路形成了“商户-服务商(包括传统第三方支付和四方聚合服务商)-清算机构(银联/网联)-A/T-清算机构(银联/网联)-发卡行”的两段式“断直连”模式,也被称做“新四方模式”,沿用至今。
虽然两大清算机构在收单侧和发卡侧都嵌入了清算链路,但定价、报文格式等具体规则大部分仍是按照AT的玩法。换言之,AT依然掌握着行业的实际的话语权定价权,其中也包括银行和服务商获得的分润比例。
一家发卡量过亿的信用卡机构对十字财经坦言,微信支付宝给银行的分润“非常非常低。”
这个“非常非常低”,到底是多低呢?
线下消费场景的竞争最为惨烈,我们以线下业务为例:
为了写这个稿子,我找了几家国有大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了解了一下。银行分润价格区间基本如下:
“线下场景,AT扫码支付银行分润大多在0.2%左右,国有大行高一些,能到0.3%-0.4%,大银行用户多交易体量大,更有谈判优势,小银行基本被拿捏,有些区域性小银行甚至可能为0。”上述信用卡机构业务负责人告诉十字财经。
某种程度而言,通道价格这么低,是直连年代的历史后遗症。断直连之前,银行在意存款,AT在意通道费价格,AT就以备付金存款为筹码一家家银行把通道价格谈了下来。断直连之后,AT在各家银行的备付金存款成为了历史,但低费率的通道价格却已经成为了既定事实。
“虽然是断直连了,但是价格基本是沿用之前的框架,每年顶多是微调一点。银行们也很难联合起来与AT重新议价,只能被迫继续面对低费率的现实。用户已经形成了扫码习惯,AT拿捏这一点,银行就不得不跟他们合作,不要说提不起价,一些小银行甚至已经近乎零费率在跟AT合作。”上述人士补充。
在跨境场景中,银行和AT之间的利润分配不公更加突出。
在扫码支付出现之前,跨境消费主要是依赖信用卡刷卡。以日本市场为例,线下商户的信用卡刷卡手续费在3%上下。而AT扫码支付出现之后,商户实际承担的手续费大幅降低到了1%左右。
价格优势是扫码支付在日本市场快速攻城略地的关键。而AT能够拥有如此明显的价格优势,核心就在于便宜的通道成本。而便宜的通道成本在于AT可以随意变造交易的属地信息。
“国外正常的信用卡刷卡都是2%-3%的手续费,AT的境外交易上送过来显示的属地标签都是‘国内’,银行也很难逐笔排查究竟是哪里的交易,于是默许了这一操作。”上述卡中心人士表示。
而这也就意味着,银行信用卡境外交易3%上下的手续费收入,因为AT的这一操作,被大幅压降到0.2%。
十字财经进一步了解到,在日本市场,商户承担的1%手续费中,微信支付给日本本地服务商0.5%,支付宝给本地服务商0.45%,剩下0.5%-0.55%发卡行按境内交易收0.2%左右的分润,那么,AT的实际利得大多在0.3%-0.35%——超过了大多数发卡行。而获得这部分超额收益后,AT可以在日本市场进一步补贴商户,从而进一步扩大受理范围。
插播一个有意思的周边信息,迄今为止,老牌国际卡组织万事达、Visa(仅指外卡,不含双标卡)在日本市场并不支持绑定支付宝和微信。对此,其中一家外卡组织人士明确指出:“因为支付宝微信报送的是境内交易。”
当然,银行的利润结构毕竟十分多元,即使银行卡刷卡手续费收入承压相较,还有其他的业务增量。相较而言,中小支付机构面临的生存问题更为严重。
虽然在清算链条上,AT与其他支付公司似乎是上下游的关系,但从牌照功能来看,AT自己就有收单功能,换言之,AT可以随时切换自己的身份,也能够直接对接商户。
一家上海的支付公司业务负责人直言:“AT有自己的直营团队,大国企、高速公路、大航司他们自己都接了,这些头茬的商户资源本身都在AT手里了。我们接进去的商户,他们能看到所有商户的交易数据,一些头部商户交易跑一段时间,就会转化成了他们的直营商户。有时候是以风控的原因,有时候就是单纯的价格原因。”
在该人士看来,商户成为AT的直营客户就可以获得服务商的成本价格,而AT掌握的资源也多,协同能力也更强,除了支付服务,还能为商户提供更多系统化的服务。“面向一些优质商户,AT给商户提供一整套综合服务,还可以给客户做一些手续费的减免,这一整套动作下来,中小支付机构怎么竞争得过他们呢。”
该人士坦言,“现在套现业务被打压了,真实商户就那么多,大家都来抢真实商户,除了第三方支付,还有四方聚合,市场就这么大商户就这么些,价格战打得利润已经很薄很薄。比如说线下业务,AT给我们的价格是0.2%,我们给到代理0.23%-0.25%的价格,只有万三到万五的差价,刨去运营成本本来也赚不到什么钱了。”
从早期的市场拓展、商户进件到后期的维护、升级,中小支付机构在一线服务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不到十年时间,移动支付能成长到交易规模百万亿之巨的产业离不开这类机构,但如今,这类机构在国内移动支付业务的正规项下却几无寸进的空间,确实引人喟叹。
求存是一种本能,中小支付机构在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寻找增量。
目前来看,主流选择有两种:正规项下的增量是出海,这也是跨境业务近年来如火如荼的重要原因。但跨境业务的作业模式较国内而言复杂得多,不仅要面对不同市场的监管要求,获得相应的牌照许可,同时,反诈反洗钱的现实难度也在几何级地提升,这对支付机构的资金能力、技术能力、合规能力都有着极高的要求,显然,不是所有玩家都有能力选择这条道路。
而另一种追求增量的方式则是走向黑灰产,其中最常见的,当属套现为主的灰产,监管反复重拳出击,中小支付机构却始终与套现业务藕断丝连,一定程度上,也是出于求存本能。
而AT的利润率是多少呢?
依然以线下业务为例,AT向服务商收取的价格:借贷合一0.2%/笔。平衡发卡行的通道费率之后,AT看起来似乎只是薄利,但是事实当然没有那么简单。
AT支付生态中,有相当一部分不用走任何银行通道,在钱包余额中就能完成扣款。这类“本代本”业务不涉通道成本,但依然可以收取对AT的费率依旧是0.2%/笔的手续费,这部分收入,近乎纯利。
虽然无法得知“本代本”业务规模的准确数据,但从央行的备付金数据可窥一斑。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第四季度末,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总额为25,300亿元,其中网络支付业务备付金19,700亿元,网络支付领域前两家头部机构合计市场份额为67.9%。备付金规模与钱包沉淀资金高度关联,沉淀在AT生态体系中的资金有相当比例可用于“本代本”收款场景。
此外,基于庞大支付业务之下,AT可以为商户提供金融服务、营销运营、技术支持和国际化服务,形成多元化的收入结构。
2020年蚂蚁集团拟上市之际曾经披露过,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毛利率为18.7%;腾讯则将支付业务归口到金融科技服务中,在2024年第四季度,金融科技服务毛利率达到36.2%,创下历史新高。诚然两个数据并不仅仅局限于支付业务本身,但是庞大的支付生态作为AT金融业务的基本盘,居功至伟。
只是,这种“羊毛出在猪身上”的经典商业模式显然不适用于中小支付机构。
03 结语
回到我们开头说的,关于夕阳产业的讨论。
产业经济学家认为,行业平均净利润率持续低于3%通常就会被贴上夕阳产业的标签,从上述的利润结构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尽管行业每年依旧有10%左右的增速。但在AT的上下游两端,发卡行和作为服务商的中小支付机构利润空间都已经被挤压得十分彻底。
换言之,行业不是夕阳行业,但整个移动支付产业链,除了AT,几乎都已经站在了夕阳的余晖里。
而AT与行业其他玩家的利润分野如此之大,答案已经呼之欲出无它,依旧是:垄断。
垄断是最有效的攫取超额收益的方式,也是AT虹吸产业利润的关键所在。
自此,话题再难为继,毕竟,垄断是一个无法用讨论解决的话题。
展开全文
- 移动支付网 | 2025/4/2 9:59:38
- 移动支付网 | 2025/3/17 14:29:15
- 移动支付网 | 2025/3/14 11:27:40
- 移动支付网 | 2025/3/13 16:30:11
- 移动支付网 | 2025/2/12 14:19:04
- 移动支付网 | 2025/2/6 10:54:04
- 移动支付网 | 2025/1/6 9:23:42
- 支付之家网 | 2025/1/2 10:09:58
- 移动支付网 | 2024/12/11 17:50:07
- 移动支付网 | 2024/9/27 17:44:32
- 移动支付网 | 2025/3/31 9:13:14
- 移动支付网 | 2025/3/4 14:12:58
- 移动支付网 | 2024/1/4 16:52:34
- 移动支付网 | 2023/9/8 14:18:02
- 移动支付网 | 2021/12/10 17:3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