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本质 打开开放银行Open Bank的宝库
2020/3/4 10:40:43

2014年起源于英国的开放银行(Open Bank),被认为是继Fintech之后下一波颠覆银行业的浪潮,备受关注。国内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新兴民营银行,均积极探索这一新兴服务模式。

目前,各家银行的开放银行Open Bank方法,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以API、SDK等技术,开放银行服务的支付结算、信用卡、投资理财等金融功能。二是,主要合作伙伴是零售电商平台、跨境电商平台、B2B电商平台(如众邦银行)。

这些OpenBank实践均是“新瓶装老酒、换汤没换药”,以开放API、SDK等这个“新瓶”,装上了银行与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直连这瓶“老酒”,或者前几年银银平台理财产品代销这瓶“老酒”,并没有找到打开开放银行宝库的那把钥匙。

找到宝库的钥匙,需要先了解开放银行Open Bank这个宝库的实质:从移动互联网向万物互联转移的时代,用户入口逐渐向数字化转移。在万物互联时代,用户、流程、资产、风控、营销等均可以在互联互通、随时随地地完成。金融不是吃、喝、玩、乐这种终端需求,而是由这些终端需求的衍生需求。终端需求的数字化,必然带来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推动了金融服务能够“嵌入”各种数字化的商业、生活场合,这就要求金融机构能够改变以自有渠道(线下渠道或电子渠道)与客户交互的封闭运作体系,开放银行Open Bank应运而生。

《Bank X.0》的作者布莱特.金(Brett King,被称为“银行创新教父”)说:“金融服务无处不在,就是不在银行网点。”开放银行Open Bank就是实现这一理想的有效措施,金融机构需要提升大客户服务的现有优势,以端到端开放API接口“赋能”合作伙伴,整合用户行为“大数据”以更了解客户,将仍然立于不败之地。这就决定了成功的开放银行Open Bank的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是,开放银行Open Bank是开放的渠道“互联互通”平台。

首先,银行不仅需要自有渠道,更需要的是,银行与合作伙伴共同搭建的新渠道。目前,银行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是通过客户经理、营业网点等线下渠道,或手机银行、网络银行、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渠道,均为自有渠道,这是传统银行封闭式的服务客户手段。Open Bank是银行通过开放API、SDK等技术,针对不同类型的合作伙伴,搭建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渠道,是共建的新渠道,以共建渠道提供金融服务,客户、业务需求、金融交易、存续期管理等均操作。因此,开放银行Open Bank体系下,银行与客户有多样化的渠道,会获得多样化来源的客户需求,而不仅仅是自有渠道对接客户。

其次,银行与客户不仅交互金融交易,还需要延伸到用户行为及业务交易。银行和合作伙伴以共建渠道,以提供基础业务场景、个性化的金融服务。目前,银行与客户仅交互金融交易,而不涉及到最终的业务交易。例如,客户通过淘宝购买了一双耐克运动鞋,产生了一笔支付需求,客户与银行的交互仅限于支付款项,而并不了解产生这笔支付的业务,因此,银行仅能够提供支付这样简单的金融服务,无法提供理财服务(因为不了解客户的理财需求,也不了解客户的风险偏好),无法提供信贷服务(因为不了解客户的信用资质,也无法判断信贷资金的用途)。

在开放银行体系下,合作伙伴与银行共享用户的行为数据,可以让银行对用户更加了解,可以推荐个性化的理财产品(若能够挖掘出客户的理财需求及风险偏好),可以推荐个性化的融资产品(微粒贷、360等小额贷款成功,证明了用户行为数据可以挖掘出客户的信用资质;业务背景数据可以判断融资用途是否合规)。

目前,各家银行用Open Bank这个“新瓶”装进了“老酒”,装入的主要是将支付结算、投资理财、客户身份验证、在线贷款等后台交易流程直连业务。这种模式下,银行让渡了客户交互界面,让渡了客户身份识别、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反洗钱、金融需求匹配等大部分金融功能,甚至部分合作业务让渡了风险控制职能。长此以往,银行不仅丢失了客户交互这个最核心的竞争力,还会过度依赖合作伙伴的金融服务能力,增加金融服务的风险。更大的损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没有通过Open Bank延伸银行与用户的交互界面,进而丢掉了挖掘用户画像的“大数据”这个金矿。

二是,开放银行Open Bank是开放的金融服务“协同”平台。

首先,Open Bank需要银行和合作伙伴协同创新。不同的合作伙伴资源禀赋不同,能够提供的客户和业务场景不同,对金融服务的流程、风控规则、技术手段均有不同的要求,需要双方共同设计创新的产品,以契合个性化场景的金融服务要求。为实现个性化、端到端的金融服务,需要合作各方共同设计业务流程、风控规则,还需要协作分工:未来的金融服务是“端到端”客户服务流程的重塑,从商业或生活交易场景,到衍生的金融需求,需要银行和合作合作协同完成,分工协作:合作伙伴主要负责商业和生活场景,以及商业和生活相关的流程环节,银行辅助;而衍生了金融需求后,银行为主,合作伙伴负责提供相应的业务数据以及有利于客户个性化、金融风险控制相关的“大数据”,合作各方分工协作。

其次,Open Bank需要银行和合作伙伴共享数据,共享知识,共同给业务场景、客户画像。万物互联时代,金融服务是“嵌入”各种业务场景,合作多方无缝衔接,提供场景化、个性化、随时随地的金融服务。而精准提供金融服务,需要了解客户、了解场景、了解时空的“大数据”,以精准匹配金融服务;需要综合合作各方的资源禀赋、业务特长,实现“1+1大于2”的金融能力。

三是,开放银行Open Bank是开放的金融能力“共享”平台。

传统银行体系下,服务客户的渠道是固定的,服务场所是可控的,是标准化的服务流程,业务的风险可识别、可事前列举,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是按流程、按权限执行总行建立的标准、规则。金融业务是大额、频次低金融交易,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对可能的风险进行充分的论证,更多的是进行事前风险控制。

但是,Open Bank体系下,是随时、随地、小额、分散、高频的金融服务,由于金额较小,场景多样,交易频率高,需要银行更丰富的风险控制手段。以客户身份识别为例,复杂的金融场景下,仅仅用户密码、面见面签是难以满足业务需求的,需要综合密码、数字证书、生物识别等事前用户身份识别,用户行为、交易行为等事中异常监测及预警,以及业务规则闭环、大数据挖掘等多种手段,实现事后风险跟踪。而传统手段(如密码、指纹、刷脸以及面见核实等)难以满足要求。

以“互联、协作、共享”思维,打造Open Bank体系,银行可以得到更多的用户行为数据、业务背景数据,叠加金融交易数据,可以让“数据说话”,进而推动银行在员工、流程、组织结构、风险理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重塑,升级金融服务技能,以实现开放环境下,“嵌入”业务场景,归位“金融芯片”定位,以“金融服务+”理念,提供随时、随地、小额、分散地提供高频、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