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评】支付的政策问题,最后可能都是时间问题
移动支付网 慕楚2016/7/11 9:12:25

  在上半年过去的第一周,小编明显感受到了被打脸的疼痛,火辣辣的感觉不禁让人感慨:“上半年”离开的第一周,想它。在上周的新闻周评《2016年上半年哪5件事深度影响移动支付?》中,小编认为上半年比较有影响力的5大事件中,有三大事件是政策带来的,分别是费率新规、清算开放和最近的网络支付限额。在期望下半年时,小编希望能够少一点政策,多一点创新。没想第一周,央行就连发两道令,一是开放二维码,二是170号文加强银行卡风险管理,2017年关闭磁条卡交易的同时在风控和安全技术上都给了一定的时间要求,那么本周就说说这两个事。

  二维码的政策开放:一个时间的问题

  对于二维码的政策开放,微信和支付宝完全可以改用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诗句来表明心情:

  你开,或者不开放

  我就在这里

  不悲不喜

  你禁,或者不禁止

  码就在商户那里

  不减反增

  你爱,或者不爱我

  我的码都在用户手机里

  不卑不亢

  来码的怀里

  或者

  让码倒逼进你的心里

  或者相爱

  或者互相伤害

  其实二维码的开放对于微信和支付宝的意义已经不大,亿级用户已经接受二维码,强制的封杀已无可能,2014年不可能,到现在更不可能。不过标准的制定非常重要,这两年微信与支付宝掌控着大量的资讯入口,强压着各种安全盗刷事件在大众视线中的爆发。并且不断的完善技术安全以及风控,让二维码能够在各个领域普适,不需要央行要求,微信与支付宝带领下,二维码已经有自己的一套体系。而标准制定和政策开放,更多是为银行系提供二维码的应用可能。而对于强调各种入口的二维码,银联和银行明显处于弱势。当然,央行规范市场,制定标准,开放技术应用政策也是必须的。不过大家也别太认真,2.4G还推出了移动支付标准呢……

受伤的2.4G

  另外,在这几年的移动支付发展当中,二维码阵容也不断的调整商业策略来推广市场,无论是被动的政策叫停,还是主动的商务和技术创新。以支付宝为例:

  2013年8月,支付宝暂停了线下POS业务。虽然明面上说是外部,“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但业界更相信这是支付宝无力对抗银联,做出的战略转移。现在从头再开这个事件,或许支付宝已经明白,难道移动支付就一定要靠POS吗?不!

  2014年3月,二维码、虚拟信用卡产品叫停公文发布,此外,同月四大行对支付宝下调快捷支付额度,直接逼出了马云颇具江湖味道的支付宝最艰难时刻公关文。二大事件同一个月发生,这让支付宝有点被动。而在应对策略上,支付宝的你敢付,我敢赔,在消费者心理给予了二维码支付的安全感。

  2014年12月,如果说3月的二维码叫停为银联赢得了推NFC的时间,那么双十二的大爷大妈直接摧毁了银联最后一点线下收单尊严,但强烈的危机感,却没有加快银联引入Apple Pay的步伐。

  2015年1月,央行个人征信市场开放,阿里再次进入。

  2015年4月,花呗上线,叫停了1年零1个月的虚拟信用卡再次重现江湖。

  2016年7月,二维码开放。时隔2年零4个月的二维码支付,在满大街商户的二维码倒逼之下,又开放了。

  最后说一句,对于支付宝来说,钱已经不是问题,而政策的问题,都会变成时间的问题。对了,最近限额20万,这对支付宝会是个时间问题吗?

看到央行文件后的支付宝

  170号文:不牺牲便捷的安全文件

  移动支付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已经超出了人们的形象力,也超出了监管的想象力。170号文的发布,除了推动和完善银行卡芯片迁移之外,更加细化要求支付企业的风控方向,还有推动支付技术普及。比如全面应用支付标记化技术(Tokenisation),早在前几年,Token技术就被寄予厚望,细的方面,可以提升支付安全性的前提下,不牺牲便捷。大的格局方面,很可能影响现在卡组织的业务格局。而在最近,工行也推出了Token+二维码的支付新玩法,Token的全技术普适时代已经到来。

  另外,对于风控,央行的规定也是从程序上加强安全性。比如强化支付敏感信息内控制,严禁规范收单外包服务,支付项目报备要求。一系列的安全要求,规范市场的同时,为未来的移动支付安全打好基础。

  番外篇:手机厂商的移动支付定位

  除了政策的风向,最近大家比较关注交通领域的移动支付发展。小米公交又拿下一城,北京一卡通将支持。交通领域一直被认为是NFC支付的救赎地,从Apple Pay入华之后,手机厂商也一直比较热衷NFC支付,掌控SE带来的商业模式延伸很有魅力。

  但是目前来说,热衷移动支付的手机厂商较多是一线品牌,也就是拥有雄厚资金实力,有能力组建自己移动支付团队的手机厂商。但是二三线品牌呢?仍然较多的设计。NFC移动支付自有的门槛,让许多小品牌望尘莫及。小品牌害怕被一线厂商的模式创新而埋汰,那么如何避免此类情况的出现呢?

  目前一个是找第三方,有些企业提供平台,提供技术,提供服务,但是手机厂商对第三方的信任程度是一个问题,移动支付功能可以具备,但是手机厂商难以获得自主掌控权。另外一种可能,也是小编脑洞的猜想,小品牌手机厂商是否可能组建移动支付联盟,共同搭建平台,利益共享,毕竟与其相信陌生的第三方平台,不如抱团已经竞争多年对彼此知根知底的竞品。或者说,一线手机厂商领头,想其他手机厂商共享成果,共推移动支付发展,不过国内品牌,真没有这样的胸襟,起码目前小编没有看到。

  那么各位读者,您觉得手机厂商的移动支付未来定位在哪?如何突破目前的窘境?大家可以留言探讨。谢谢!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