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博鳌观察金融创新峰会上英凡研究院研究员侯本旗发表致辞,以下为发言内容:
侯本旗:感谢《博鳌观察》给我一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些数据和看法,我想了一个题目,新进的路和坑,我想跟大家一起分享新金融“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这么“新”,中间可能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陷井。
在新金融领域,我最佩服的一个人是陈升强(音)同学,三年前他带着十几个人打白条,靠着打白条,打成了一个估值460亿元的新金融公司叫做京东金融,460亿元是什么概念?是北京银行市值的1/3,北京银行有2万亿的资产,去年赚了170亿的利润,所以新金融跟我们原来熟悉的主流金融肯定有不一样的地方。
昨天京东白条微信号发了个信息,提出来两个凡是,一个凡是,是凡是有有银联POS机的地方就可以打白条,第二个凡是,凡是开通APPLEPAY、华为PAY的手机都可以打白条,它的背后是京东的白条走出了自己京东的体系,面向全社会,所以它实际上跟银行的信用卡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虽然它不承认自己是信用卡,因为信用卡要受到监管。
(图)这是另外一个消息,蚂蚁花呗花300亿的ABS,它的成本是3.6,蚂蚁花呗上市二十天用户突破一千万,二十天干了农业用行发卡半年的用户量,因为农业银行发得最多,它在获取客户在新的业务模式方面,有了很多不同的做法,花呗的利率是这样的,12期一年大概是8.8%,大家看,前面是3.6的成本,这儿是8.8的收入,中间有4个点的利差,实际8.8是个幌子,它真实年化收益大概是16.25%,去除一些其他的成本,4%拿到一些资金,然后放出去是16.25,中间的利差大概是10个点,如果做到300亿就是30亿的利润,蚂蚁金服去年一年的利润大概是25亿,中间这些收入哪儿去了?风险。这是新的金融。
主流的金融机构在做什么?他们也在做一些金融方面的创新。
(图)这是我手机截图,您获得个人信用额度,额度内贷款自助操作,实时到帐,无须担保,利率优惠,像我这样的人,我的额度是30万,靠着手机就可以到帐,我的成本大概是4.7%,银行也在变,原来我们到银行申请贷款,要填很多的表,要等很长的时间,要审批,它这是完全的系统自动化审批。
(图)这是中信银行干的事情,它把它的发卡和Uber连在一起。
(图)这是光大银行和民生银行干的事情,它们把发卡放到了支付宝的页面,所以行业在融合,新的金融机构在跟主流的机构融合,主流的机构在用一些新的方法在拓展他们的客户,在推广他们的服务。
(图)这是一个证券公司,我把它叫做金融业的滴滴打车,它改变了自己的整个服务模式,做了四件事,第一件是把所有证券公司的资源,它的知识库、产品库、专家团队全部放在云端,第二它把员工的电脑给收了,把员工的工作端放到手机上,这样员工就可以不用加班,但是可以二十四小时工作,他们讲了一个极端的例子,有一个人在巴厘岛度婚假,在浴盆里回答客户的提问;第三个是众包,就是抢单的系统,客户提出了一个问题,新的客户在网上开户,谁来服务谁抢到就是谁的;第四个是电子钱包的机制,做完一个服务以后,钱马上到帐,及时的激励,这里主流的证券公司的做法,跟传统的做法完全不一样。
我们叫新金融跟原来的金融哪儿不一样,它长得就不一样。金融在大家原来的形象中刚才几位老师讲了,可能是这种形象,可靠、稳健,但是总是有一点居高临下的感觉,新金融跟它长得不一样,一看它就比较有亲和力、比较方便、比较有魅力,但是它真正的“新”在哪儿?我想大概在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新的服务者,它来做金融跟主流的机构不一样,主流的机构是照着原来的事情做,很多的时候容易把程序当做目标,把手段当做目标,新的机构可以回到原点,回到真正的客户需求来优化、调整、开发自己的服务,所以第一个新在于跨界;第二个,银行不再是客户要去的地方,未来的银行可能是一种随时可得的服务,银行原来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未来可能是一个解构的过程,很多的机构都可以来做这个业务;第二个新是卖地瓜,卖地瓜的说你没带钱没关系,你可以微信支付,你可以用支付宝支付,刚才我给大家看,银行说我给你贷款,你手机操作就好了,还优惠,所以它第二个新在于便捷、便利,第三个新在这个地方,这是我的一个手机APP截图,它有两个产品,第一个产品七日年化收益率是3.67%,银行存款三年的定期是3.65,活期收益率是2.93,我们父母这一辈就有了更多的获取收益保持流动性的机会,而不只是做定期存款或者去买国债,所以它第三个新在收益。
进入了移动互联网以后,我们整个社会运行的底层一些规则在发生变化,我把它归结到三个层面,在技术层面出现了一个效应,叫聚合涌现效应,这个跟原来不一样,这种技术的影响不仅是快捷应用,它会影响到一些新模式的产生,第二个层面在经济层面,我把它叫做成本趋零效应,第三在社会任职层面出现了时空坍缩。这是聚合涌现效应是新技术带来的重要方面,聚合了大量的用户以后就会涌现很多的机会,我们做新金融看到的这几个产品,比如说财付通,聚合大量的客户以后会涌现很多的机会,它不定是说我们专门要去做什么样的创新。
其实从支付宝到余额宝到网上银行到蚂蚁金服也是这样一步一步涌现出来的机会,而不是说我一定去开发一个什么样的产品,找什么样的机会,这个时候最好的商业策略就是跨界进攻,找一些机会。所谓成本趋零,信息的复制成本趋零,信息你看到了我也看得到,在这个时候就有可能降低成本,就出现了刚才给大家创造收益的地方。第三个在社会层面一个新的规则,我借用了量子物理的一个概念叫时空坍缩,德鲁克是这么说的,互联网消除了距离,这是它最大的影响,我今天专门穿了一双新的皮鞋,这双皮鞋是在美国时代广场黑色星期五买的,1.3折,下单的时候我在北京地铁里晚上11点,所以大家看,时间和空间不重要了,它是上午十一点,我是晚上十一点,它是在时代广场,我是在地下,所以真正的新金融的“新”,它的便捷来自于我们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由于新技术的拓展,我们每个个人变得更加的强大,就是在商业上看到用户主权时代真正到来,我们原来习惯的社会可能是一个B2C的社会,不管政府管制还是我们做商业,都是我们开发产品到个人,政府管制制定政策到个人,现在慢慢的在往这边转,这个例子可能大家都听说过,银行自己开发了一个类余额宝的东西,把自己的存款变成理财,提高自己的经营成本,不是它想这么做,而是整个的社会在发生变化,技术改变了大家获取信息的方式,改变了大家的行为,美国也是这样。
坑在什么地方?听起来一切都很好,对于主流的机构来讲,坑在这个地方(图)。这个我们小学课本大家都读过守株待兔的故事,主流的机构虽然做了一些调整,但是大量的还是靠网点,还是在关注线下,而没有太关注这些线上的机会,他们想,我把网点做好了,或者做了更多的网点就有更多的兔子来撞死了,结果现在发生的事情是兔子长出了翅膀,大家都通过手机来做银行业务,通过网络来做银行业务,挖再多的树桩也抓不到兔子,因为兔子会飞了。
我这儿有一组数据给大家看,实际的情况比这个发展得更坏,大量的客户一个月到一次网点,一天用一次手机做金融,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大量的机构还在看线下,还在做优化,但是上面大家都在用,客户已经习惯于用网络、用手机,所以这个就是新的机构的机会,也是主流机构的一个包袱。
(图)另外一个坑在这儿,一家很有名的银行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也没有什么太新的地方,他们就在商户那儿贴二维码替代POS机,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去贴二维码,到处都是我们的二维码,我们收单就回来了,其实他们没想好,在二维码的背后不止是贴码这么简单,蚂蚁金服每一笔支付的成本做到两分钱,他们把硬件软件成本都能降下来,他们的成本也降下来了,蚂蚁金服号称它的资损率是同业的1/4,但是我们有些机构还想照着原来的想法去做事,所以第二个坑可能是在这个地方,这是德鲁克先生讲的,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依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这是主流的机构大的机构最大的坑,而且有时候你看到这个坑,你跳出来也很不容易。
对于新的机构来讲,他们的坑在什么地方?跨期,跨界容易跨期不宜,且行且珍惜。经常能够看到前面一些报道,比如说跑路的,比如说吹牛的,他们说我有大数据,有很多的资料,我能够把基金做得很好,实际上做了一个300支基金里面做了倒数第16,还有一个产品看起来不错,逾期率低于0.3,放贷放了200亿,这是到去年底的数,现在发展得更快,到了五月中旬放了400亿,今年要放到1000亿,收益是18.25%,这个产品听起来非常好,高收益、低风险、快速增长,但事实上可能不是这样,简单的看不良逾期率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一个是可以放水冲,另外一个是核销,大量的核销,所以看起来高收益,实际上背后是大量的核销,所以这家机构到现在没有赚钱,因为大量的钱还是去核销不良贷款,大家都在说他们在做大数据的风控模型,在做云计算,当然这些探索很有价值,我看到的消息是全球的范围内,没有一家机构成功的单纯依靠互联网模型来发放贷款,这家机构ZestFinance的CEO说从来不把社交的数据拿到模型里,因为社交的数据和还款意愿还款数据是相关的,但是弱相关的,模型的应用在两个地方可能是有用的,第一个是筛选客户,准入,把不好的人挡在外面,第二是反欺诈,通过一些行为的分析,避免别人偷你的钱,但是在这两个方面,我没有看到他们说他模型的两个核心的指标,一个叫PD,一个是LGD,就是它的产品或者不同的客户,它的违约率是多少,它的违约后的损失率是多少,如果这两个东西算不出来就很麻烦,就是刚才李扬老师讲的成本的问题,你可以看到风险,但是你不知道它的风险成本有多高,最后有可能你只看到了风险,拿到了客户,但是亏了钱。
在新金融领域,如果对风险的把控,对数据风控的理解不到位的话,有可能出现前期是鲜花与掌声,过了两年、三年、五年是一地鸡毛,对新的进入者来讲,最大的坑在这儿,收益的当期性和损失的滞后性是金融的内生特征,只要做金融,就要看重这个跨期的问题。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是关于未来,新金融会发展得比较有潜力,确实是这样,在未来,在这个领域,新的机构有机会,主流的机构也有机会,这是一个新旧机构共生的过程,当然中间有坑有黑洞,怎么样能做好?最后跟大家分享一句话,Learn From The Immerging Future。
展开全文
- 亚太未来金融研究院 | 2018/1/25 10:01:29
- 移动支付网 | 2017/11/1 9:58:58
- 新浪财经 | 2017/9/27 19:06:31
- 财经 | 2016/7/26 9:27:49
- 京华时报 | 2016/4/14 9:17:03
- 金融电子化杂志 | 2016/3/25 10:03:12
- 辉常观察 | 2022/2/22 9:24:16
- 馨金融 | 2022/1/20 15:00:42
- 移动支付网 | 2021/7/23 9:20:01
- 移动支付网 | 2021/5/11 9:09:19
- 辉常观察 | 2021/1/5 9:25:34
- 移动支付网 | 2020/10/26 9:17:17
- 中国金融杂志 | 2020/10/19 15:13:44
- 未央网 | 2020/9/3 10:51:04
- 今日建行 | 2020/8/12 1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