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晚仅仅一天时间里,全球五大科技巨头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和Facebook的市值上升了2000多亿美元,一天市值增长就碾压了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市值!
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四大行是金融支柱,中信、招商和平安已经建立起自己的金融帝国,尽管目前来看,阿里和腾讯的金融帝国资产和市值不如四大行、中信、招商和平安,但从中长期来看,能够冲击这些金融帝国的、最有潜力的还是阿里和腾讯的金融帝国!
近期,由腾讯持股57.8%的微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正式获得保监会批准,引发业内关注。今年7月,蚂蚁金服旗下的杭州保进保险代理有限公司也拿到了保险牌照,这意味着阿里、腾讯两家大互联网巨头在金融领域的布局又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基金君发现,这几年马云、马化腾两位大佬在金融上的进攻态势可谓凶猛,网罗了第三方支付、银行、征信、基金销售、保险、小贷等多块金融牌照,不知不觉间已经都打造了强大的金融帝国。那么,哪家更强呢?基金君今天就来PK一下。
可以发现,腾讯已经拥有第三方支付财付通(微信支付、QQ支付等)、互联网民营银行微众银行、腾讯信用、微民保险代理公司、财付通小额贷款公司等牌照,还出资认购拥有基金销售牌照的好买财富,成为中金公司第三大股东,打造腾讯FiT,包括理财通、微证券、微黄金等产品……
阿里则拥有支付宝、网商银行、芝麻信用、保进保险、阿里小贷等牌照,打造了余额宝这样的爆款,出资成为天弘基金控股股东,曾宣布入股德邦证券,还有蚂蚁财富、花呗、借呗、存金宝等产品……
基金君发现,在金融布局上,这几年阿里多次走在腾讯之前布局,看似腾讯低调、慢半拍,但是总有强劲的后发力量。同时,马云和马化腾扩张金融版图的思路不太一样。阿里是将金融业务独立出来,成立蚂蚁金服进行全面进攻,这几年各种动作声势浩大;而腾讯则没有独立出来,而是通过并购、合资与官方申请筹集牌照。
小伙伴们都知道,金融领域比较重要的几块牌照是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第三方支付等等,今天基金君就重点盘点一下阿里、腾讯在几大金融板块上的布局,白热化的竞争已经打响。
第三方支付:支付宝VS财付通
支付宝2004年由阿里巴巴创办,致力于为电子商务提供在线支付解决方案;财付通2005年9月由腾讯公司正式推出,与拍拍网、腾讯QQ融合,助力互联网上的交易支付。
2011年5月,央行下发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阿里旗下的支付宝和腾讯旗下的财付通均拿到了牌照,而且是获批企业里面注册资本最大的两家。
在2013年以前,阿里的支付宝作为划时代的产品,稳稳占据第三方支付领域近七成的市场份额。而腾讯的支付业务包括财付通底层支付平台和微信支付、QQ支付两个移动支付应用。这几年,随着移动支付的迅速发展,阿里与腾讯在支付领域的争夺战更加白热化。
在中国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阿里和腾讯合计占有超过90%的份额,在各个应用场景均能看到支付宝和微信支付PK。
易观国际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第四季度,阿里巴巴在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份额为54%,较2015年第三季度的71%大幅回落。腾讯同期的市场份额则从16%飙升到37%。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支付宝和理财通(微信支付+QQ钱包)的市场份额分别为53.8%和40.3%,已经形成了双寡头垄断的支付市场格局。腾讯已经展现出后来居上的势头。
庞大的用户规模是微信支付的发展优势。据企鹅智酷发布的《微信影响力报告》显示,至2016年底,8亿的微信用户中,84.7%的用户使用过微信红包,58.1%的用户使用过微信支付,两者的数字分别是6.72亿人和4.6亿人。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支付宝的用户数只有4.5亿人,已经远远落后于微信。
但是,在支付总额上,支付宝却领先于微信支付。2016年,支付宝在中国实现了1.7万亿美元的支付额,而在2012年,这一数字仅为700亿美元。再看微信支付,其2016年在中国的支付总额为1.2万亿美元,远远高于2012年的116亿美元。
这几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斗争随处可见,支付宝为了挽回被微信抢占的市场,推出卡券功能、红包功能等,还定时推出各种活动,比如集福行动等。同时,支付宝、微信还在线下的各个城市攻城略地,扩张到各种消费场景,拿下一座座“无现金城市”,推广“无现金日”、“移动支付智慧城市”等。
除此以外,支付宝和微信将争夺从国内延伸到海外,目前,阿里已经在超过26个国家和地区发展其业务,范围涵盖餐饮、百货、便利店、免税店、主题乐园等,在美国、新加坡、韩国、英国、卢森堡和澳大利亚设有6家分公司,蚂蚁金服支持18种不同的国外货币结算;微信支付已登陆超过13个境外国家和地区,覆盖了全球超过13万的境外商户,支持12种外币结算服务。
理财业务:余额宝VS理财通
阿里在2013年6月推出了余额宝,它是蚂蚁金服旗下的余额增值服务和活期资金管理服务产品,天弘基金是余额宝的基金管理人。余额宝也是划时代的产品,被认为开创了国人互联网理财的元年,目前是中国规模最大的货币基金,最新规模高达1.56万亿元。
随后,阿里还推出了招财宝等产品,2017年6月蚂蚁金服旗下的一站式理财平台“蚂蚁聚宝”宣布升级为“蚂蚁财富”,并正式上线“财富号”,汇聚了定期、基金、股票、黄金等多个频道和产品。
2014年年初,腾讯也正式推出了理财通平台,推出“余额+”服务,用户可以将自己的零钱存入指定的货币基金。上线了华夏、南方、汇添富、易方达等多家公司的货币基金,还有民生加银、招商、银华等基金的定期理财产品,此外还有保险、券商等产品。除了稳健收益类理财产品,还有浮动收益产品,来自多个基金公司的权益类基金等。
马化腾曾经用微信红包攻击了马云在支付领域的霸主地位,被马云比喻为珍珠港偷袭,无可奈何。那么,这两年理财通做得不温不火,是否能再推出爆款,PK理财业务,值得期待。
据了解,2017年9月5日,微信内测“零钱通”功能,既可以存钱赚钱收益,也可以随时消费。外界认为,此举意在对抗余额宝,是否会成为颠覆之作。
值得注意的是,实际上,阿里通过收购杭州数米基金销售公司,变更为蚂蚁(杭州)基金销售公司,获得了基金销售牌照;腾讯曾先后两次出资认购好买财富注册资本,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好买财富也拥有证监会颁发的独立基金销售牌照。
银行业务:微众银行VS网商银行
腾讯系的微众银行是国内首家互联网民营银行,由腾讯公司及百业源、立业集团等知名民营企业发起设立,2014年12月经监管机构批准开业。2015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敲下电脑回车键,卡车司机徐军就拿到了3.5万元贷款。这是微众银行完成的第一笔放贷业务。
2015年5月,微众银行推出普惠金融贷款产品“微粒贷”。除了微粒贷这样的消费金融产品,微众银行目前还有直通银行(也就是直销银行)与汽车金融业务。
微众银行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24.5亿,同时扭亏为盈、净利润4.01亿元,2015年为亏损5.8亿元。营收与利润大涨,主要源自核心产品“微粒贷”放贷规模迅速扩大。
截至2017年4月末,注册客户已达2749万人,总资产520亿元,管理贷款804亿元,前4个月收入18.6亿元,净利润仍达5亿元。贷款不良率仅为0.47%。
阿里系的网商银行诞生稍微晚一点,是银监会批准的中国首批5家民营银行之一,2015年6月25日正式开业。网商银行由蚂蚁金服作为大股东发起设立,是中国第一家核心系统基于云计算架构的商业银行。
马云说,“我们希望能够做一家专注服务小微企业的银行。”不同于微众银行以个人消费信贷为主,网商银行主要围绕阿里电商体系,经营网商贷、旺农贷、信任付、余利宝等产品,服务对象主要是小微企业与农户。
数据显示,网商银行2016年营业收入26.36亿元,比2015年的2.52亿元增长10倍以上;净利润3.15亿元,2015年为亏损0.69亿元。两者相比,网商银行营业收入更高,而净利润低于微众银行。
拥有一张银行牌照,便意味着成为可以接入央行征信、受银监会监管的正规军,对于两家互联网巨头都至关重要。民营银行开放之后,腾讯和蚂蚁金服率先抢到了两张船票。
这一仗腾讯虽有先发优势,但两家民营银行在各自不同领域势均力敌,未来依靠股东的用户资源与数据,都将积极探索更多新业务领域。
此外,去年9月邮储银行在香港上市,战略投资者包括蚂蚁金服、腾讯;去年浙商银行在香港上市,蚂蚁金服入股。
征信业务:芝麻信用VS腾讯信用
2015年1月5日,央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公布了首批获得个人征信牌照的8家机构名单,BAT的腾讯、阿里均在其列。
随后蚂蚁金服率先推出了芝麻信用,通过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客观呈现个人的信用状况,已经在信用卡、消费金融、融资租赁、酒店、租房、出行、婚恋、分类信息、学生服务、公共事业服务等上百个场景为用户、商户提供信用服务。
芝麻信用主要根据海量数据,以用户信用历史、行为偏好、履约能力、身份特质、人脉关系五个维度进行评分,信用评分越高能干的事情越多,芝麻信用已和神州租车、阿里旅游、ofo、世纪佳缘、相寓、光大银行等合作,开展免押金、先消费后买单、极速贷款等活动,我们所熟悉的花呗、借呗等也基于此,近日杭州试水信用租房,打造全国首个智慧住房租赁平台。
相比芝麻信用,腾讯信用这两年动作有点慢,还处在公测阶段。腾讯信用主要包括“履约、安全、财富、消费、社交”五大指数,基于用户的历史消费行为,用科学统计方法综合评估结果,最低为300分,最高为850分。腾讯和建设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招联金融等机构达成合作,信用分可以享受信用卡、微粒贷、易鑫车贷等特权。
业内认为,未来阿里、腾讯将占据除央行征信外的巨大市场,展开正面对决。但是信用领域的数据全面性、有效性、合法性,还有对个人隐私的保护、特权等还存在问题,阿里和腾讯的征信只是在场景里的一种征信方式,是征信的一种细分方式,不能算主流。
保险业务:微民保险VS保进保险
2013年,马云、马化腾和马明哲联合创立众安保险,获得保监会批复,成为中国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今年9月,众安在线在香港挂牌上市。
虽然有过合作,但是这几年阿里、腾讯在保险业务上的斗争也很激烈。今年10月11日消息,由腾讯持股的微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正式获得了保监会批准。腾讯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北京译码神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持有微民保险57.8%股权,为第一大股东;富邦财险则持有微民保险的31.1%股权,位列第二大股东;国开博裕二期(上海)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出资2220万元,持有剩余的11.1%。
加上之前参股互联网财险众安保险、互联网寿险和泰人寿、香港英杰华人寿,腾讯已经集齐了财险、寿险、保险代理三张牌照。
但是阿里的步伐似乎更快一些,今年9月,保监会公布,杭州保进保险代理有限公司获得经营保险代理业务资格,该公司由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100%控股。同时,蚂蚁金服旗下还有一家上海蚂蚁韵保保险代理有限公司,还参股了互联网财险众安保险、相互保险信美人寿,同时还12亿控股了台湾国泰金控在大陆的全资财产险子公司国泰财产保险。
在监管趋严、牌照收紧的情况下,获得保险牌照,对阿里、腾讯来说,意义究竟在哪里?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次腾讯、蚂蚁通过控股一家保险代理公司,意义还在于可直接获得保险业务相关的盈利能力,以后腾讯可以在微信、QQ等平台上卖保险了,蚂蚁也可以在支付宝等平台上卖保险。
“一张保险牌照,不止能带来长端资金能力,还能和这些巨头们本来就见长的流量、线上场景、大数据、以及他们同时布局的金控其它版块业务产生共振,这里头的想象空间可不小。”业内人士表示。
公募业务:阿里领先
2013年10月,蚂蚁金服以11.8亿元人民币认购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623亿元的注册资本持51%股份,成为最大控股股东,是当时轰动基金行业的事件,此后虽然经历股东纠纷,但蚂蚁最终还是拿下天弘基金的控股权。这意味着互联网巨头正式进入公募基金行业。
目前天弘基金的公募基金规模1.71万亿,加上非公募基金,预计有2万亿左右。业内人士认为,天弘基金对蚂蚁金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将为支付宝盘活资金起到关键作用,日后也成为蚂蚁金服理财业务板块的核心支柱。
另外,2015年,蚂蚁打算入股德邦基金,持股30%,但从现在德邦基金的股东看,并不包含蚂蚁金服。
再看腾讯在公募方面的布局,痕迹却不多。2014年市场曾传出由腾讯和高瓴资本联合发起的公募基金公司最快可能于年内成立,注册地在深圳前海;2015年证监会信息显示,高瓴资本和腾讯联合申请设立高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其中高瓴持股51%,腾讯持股49%。但到现在,高腾基金尚未获批,且不再出现在基金公司审批表上。
业内人士认为,腾讯做公募是迟早的事情,未来腾讯在微信平台和公募基金公司之间的业务交叉和融合最值得业内期待。但未来究竟是直接申请,还是控股、参股一家公募基金,就不好说了。
券商业务:腾讯领先
以阿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迄今为止没有一家拥有境内券商牌照。事实上,这几年,阿里曾经做过多次努力,但结果不尽如人意。
2015年5月,云锋金融控股持股73.21%的附属公司JadePassion斥资26.8亿港元,认购香港老牌券商瑞东集团13.4亿股的动作,此举意味着马云将此家香港券商纳入麾下。紧接着,2015年下半年,云锋金融(更名前为瑞东集团)按照CEPA协议向证监会申请,并筹备成立合资券商云锋证券。但同为第一批申请的华菁证券早已获批,云锋证券却至今未拿到批文。
2015年11月,蚂蚁金服在官方微博上宣布,入股德邦证券,与德邦证券已达成资本层面合作,正在等待监管部门批准,不过该笔交易至今没有成行。
为何执着于券商牌照?业内人士分析,目前蚂蚁金服已经在旗下多个APP设置了“股票”入口。但只能简单的查看行情,不具备真正交易功能。“只有能在支付宝上炒股了,才能真正激发这块业务,增加用户对这一功能使用的粘合度。而一旦支付宝平台引入股票交易,又完善了用户在这个平台投资除保险和基金外的其他选择。大众化股票交易将使得支付宝或者蚂蚁聚宝的用户成几何倍数增加。”
再看腾讯在券商领域的布局,腾讯曾多次投资港股、美股交易的富途证券,今年6月,提供港股、美股交易的富途证券宣布,完成1.455亿美元的C轮融资,投资者来自腾讯和红杉资本等。
同时,今年9月20日,腾讯宣布认购中金公司超2亿股H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4.95%,成为中金公司第三大股东,这被认为是互联网巨头首次间接获得境内券商牌照。业内人士表示,此次战略入股中金公司,无疑是腾讯在证券行业的重要一步。
腾讯还有一些零星布局,早在2012年初腾讯便收购益盟操盘手并合作推出了股票分析软件“腾讯操盘手”,2014年2月和国金证券合作推出“佣金宝”,此外,腾讯上线企业QQ证券理财服务平台,中山证券、华龙证券、华林证券等公司纷纷接入,腾讯成立微证券时,引入招商证券、华林证券。
未来在券商业务上,阿里和腾讯谁能更胜一筹,勾画出更大的想象空间,我们拭目以待。
展开全文
- 移动支付网 | 2022/9/1 14:04:03
- 移动支付网 | 2022/8/31 14:05:19
- 移动支付网 | 2022/8/30 13:22:46
- 移动支付网 | 2022/8/30 13:18:59
- 移动支付网 | 2022/8/29 14:13:30
- 移动支付网 | 2022/8/24 14:43:39
- 移动支付网 | 2022/8/23 14:14:58
- 移动支付网 | 2022/8/22 17:10:04
- 移动支付网 | 2022/8/19 14:12:55
- 移动支付网 | 2022/8/18 14:14:52
- Fintech的八宝粥 | 2020/6/28 14:22:59
- 财经 | 2019/12/9 10:05:03
- 央广网 | 2018/9/10 9:09:20
- 券商中国 | 2018/9/3 10:04:57
- 36氪 | 2018/2/7 8:5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