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四十年来,改革已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的大门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循序打开,全方位推进。金融领域的改革开放更是其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此,本刊特别开设专栏,以历史亲历亲为者的视角,回顾和总结这段伟大的历程。对改革开放最好的纪念,就是不断在改革开放中取得新的进展。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我国支付产业在改革大潮和经济腾飞中快速成长壮大。截至2017年末,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近67亿张,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联网商户2592.6万户、POS终端3118.9万台、ATM终端96.1万台。2017年全年,中国银联银行卡跨行交易与清算系统共处理成功交易293.5亿笔和93.9万亿元,交易量位居世界前列。中国成为支付大国,特别是在移动支付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可以说,依托政策推动与市场发展相结合的模式,从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到发挥后发优势,我国支付产业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支付产业伴随改革开放茁壮成长
特区经济衍生出的支付需求与引进技术相结合拉开了支付产业发展的序幕。1980年,国家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吸引外资流入特区进行开发建设。随着特区经济蓬勃发展,经贸活动及人员往来日趋频繁,支付结算便利化的需求愈发强烈。与此同时,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从专业政策性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开始经营外卡收单业务。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大陆第一张信用卡,两年后首台ATM在珠海出现,我国支付产业从改革开放的前沿重镇正式起步。
金融服务业市场化改革奠定支付产业发展模式。1993年召开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这一阶段,由中国人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构成的现代银行业体系初步形成。1994年全国“金卡工程”试点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后,上海、北京、天津、海南等18家地方性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先后建立起来,银行卡初步实现在这些城市的同城跨行通用。2002年3月,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批准,中国银联成立,标志着我国支付产业开始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支付产业整体效率提升。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逐步放宽,我国支付产业市场主体进一步多元化。中资银行基于自身对本土市场的深刻认知以及成熟的客户关系,外资银行立足高端定位及境内外联动优势,各自在支付领域采用差异化市场推广策略,联合产业链其他机构共同推动提升了支付产业的运行效率和市场化水平。
消费层次不断提升促使支付产业加速创新。近五年来,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接近60%。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的层次不断提升,我国居民出境游总支出跃居世界首位,推动支付交易规模迅速扩大。面对新的需求形势,支付产业各方积极研发个性化解决方案,不断优化支付服务体验,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推动支付产业整体实力大大增强。
支付产业发展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精心打造自主支付品牌。没有自主品牌,就无法掌握产业的自主权。2002年8月,成立不到半年的中国银联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申请首批国际BIN号,并于次年联合南京市商业银行发行了中国大陆地区第一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银联BIN号贷记卡。2005年10月,银联新标识正式启用,在红、蓝、绿三色衬托出的“银联”汉字造型旁增加了英文“UnionPay”,成为中国自主银行卡品牌的“形象代言人”。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中国银联已构建了一套覆盖发卡、受理、清算、定价、差错及争议处理等各个环节的业务规则体系,以及由基础标准、安全标准、平台标准、支付设备标准、终端标准五大类构成的标准体系;银联卡发行量、银联网络交易金额均位居全球各卡品牌之首,我国也成为少数拥有世界级自主银行卡品牌的国家之一。目前,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已跻身全球前十大信用卡发卡机构,银联商务已成为亚太地区处理交易规模最大的收单机构。
建设高效安全的支付网络及基础设施。通过与全球近2000家金融和支付机构的紧密合作,银联网络现已遍布中国城乡,并延伸至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等境外168个国家和地区,全球银联卡累计发行近70亿张,特约商户近5000万户,联网ATM近260万台。自2011年第二代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投产以来,中国银联现已形成以上海信息总中心为主生产中心,北京信息中心为收单业务双活、其他业务备份辅中心的格局。同时,银联还在深圳和香港布局了境外收单平台和境外个性化平台的主备系统,形成体系化、支撑全球业务发展的支付基础设施。2017年,银联实现了转接、收单、行业内容、国际业务、全渠道等重要业务系统全年零中断的运营目标。
构建立体纵深的产业链体系。近二十年来,随着支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分工愈发细化,产业链条持续延伸,覆盖传统制造业、金融业、信息产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据估算,全国直接参与产业链的机构从业人数约70万人。其中,发卡机构、收单机构、转接清算机构共同构成产业链的核心,其他专业化服务机构主要分布在发卡、收单两侧。从发卡端看,银行卡发行系统服务商提供发卡系统外包;卡片生产商、芯片生产商、App应用提供商提供卡片发行载体;银行卡权益提供商为卡基账户配备专属权益;智能设备生产商为银行卡使用提供基础硬件。从收单端看,收单交易处理商、支付网关、聚合支付服务提供商等机构协助完成交易信息传输及资金清算;软件开发商为餐饮、酒店、商超等行业商户提供CRM管理、进销存管理等增值服务;ATM、POS、扫码枪、收银台、外卖机终端厂商协助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持。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支付产业运行效率持续提升。
形成了规模可观的产业收入。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我国银行卡产业各方共创造近1万亿元的市场价值。以商业银行为例,银行卡业务收入已成为其零售业务收入的重要支柱。2017年,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六家机构的信用卡业务平均收入近350亿元,其中招商银行信用卡业务收入达544.51亿元。信用卡业务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利润的贡献不断加大,部分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利润占比接近50%,成为商业银行零售转型战略的重要推动力量。
支付产业助力实体经济和对外开放
降低社会成本。我国现金支付成本占交易金额的比例高达1.76%,而银行卡支付成本仅占0.67%,银行卡替代现金可以节约交易金额1.09%的社会成本。经测算,银行卡渗透率每提高10个百分点,可节约社会成本109亿元。从2002年至今,国内银行卡渗透率从2.8%上升至48.7%,总共节约社会成本近500亿元。同时,银行卡作为信贷工具促使边际消费倾向提升,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推动作用。截至2017年末,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达5.56万亿元,同比增长36.8%,占2017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1%。此外,银行卡还有利于提高税基统计准确性,实现财税缴费电子化,提高对洗钱、偷税漏税、贪污腐败等不法行为的稽查打击效率,降低了社会治理的综合成本。
打造便利、安全、惠民支付。多年来,支付产业各方联合构建了覆盖借记卡、信用卡、预付卡,磁条卡、芯片卡,普卡、金卡、高端卡等全方位的卡产品体系。随着智能手机、3G/4G网络日益普及,智能手机以其即时性、便捷性、交互性的特征成为广受新一代消费者欢迎的支付载体。以银行卡账户为基础,银联及相关支付机构推出了近场移动支付(NFC)、二维码支付两大主流移动支付模式,全面进入商超便利、餐饮、菜场、医院、公交地铁、信用卡还款、话费充值、公用事业缴费等各个应用场景,为消费者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支付便利。伴随产业升级,支付风险防范手段不断完善:磁条卡通过密码认证有效避免了现金被盗损失,芯片卡采用智能动态验证大幅降低了伪卡交易损失,移动支付基于token(支付标记)技术对账户敏感信息进行保护,确保账户信息在存储、处理和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与此同时,产业各方基于银行卡、移动APP打造了各具特色的营销活动和专属权益,有效提升了支付体验。
提升市场运行效率。与现金相比,受理银行卡为客户提供了便捷、安全的支付选项,有助于促成大额交易,缩短结账排队时间,提升商户销量。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线上支付为商户提供了全新的营销模式,推动流量转化率提升。商户可通过深入挖掘和分析移动APP收集的数据,归纳消费者偏好,开展精准营销,深度满足消费需求,推动交易转化率提升。在商户经营效率提升的同时,我国银行卡刷卡手续费定价机制对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产业发展初期,我国商户手续费总体水平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在政府指导、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下,交易处理成本进一步降低,手续费定价不断下降。特别是2016年的“价改”全面推动银行卡收费实现“借贷分离、取消行业分类”,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反映借贷记卡成本结构的差异,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
推动新技术应用落地。银行卡自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日臻成熟的产物,银行卡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产业各方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在发卡端,商业银行全面改造后台系统以处理卡基交易。在受理端,零售商户通过收单机构引入POS终端与收银系统对接完成交易电子化处理及入账;政府机关基于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系统实现电子收税及税款直接入库。银行卡清算机构依托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实现联网通用,产业整体信息化加速推进。由此,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生物识别等新兴技术在支付领域的应用具备了坚实的信息化基础,支付产业也成为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试验场。近年来,中国银联先后联合多家机构应用区块链技术完成跨行共享奖励积分,部署了跨地域、跨运营商的联盟链网络。
拓展支付产业国际合作。作为一个立足中国、走向全球的银行卡品牌,中国银联已在境外48个国家和地区发行近9000万张银联卡,境外受理商户累计超过2300万户,受理ATM累计超过164万台。近年来,中国银联联合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在“一带一路”沿线50多个市场与相关机构开展了业务、技术及股权等全方位合作。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累计发行超过2500万张银联卡,受理网络覆盖超过400万家商户和40万台ATM。在此基础上,银联大力推动与国际标准相符合的技术标准的国际合作:与国家开发银行、老挝中央银行合作建成老挝国家银行卡支付系统,与泰国本地金融机构合作建成了泰国首个本地转接网络;与亚洲支付联盟(Asian Payment Network,APN)7家会员机构达成芯片卡标准授权合作;推动国际芯片卡及支付技术标准组织(EMVCo)正式发布全球统一的二维码技术规范。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支付产业发展道路
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的有机结合之路
在国内支付产业起步晚、基础薄的背景下,政府的大力推动和引导为支付产业实现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倡导“金卡工程”,明确提出联网通用“314”目标,监管机构发布全面推行金融IC卡的指导意见推动产业升级。正是在政府的推动下,18家地方性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才得以合并组成了中国银联,商业银行出资参股,银行卡联网通用取得实质性突破;银联成立后,其子公司银联数据、银联商务又分别填补国内市场的发卡专业化服务空白以及收单专业化服务薄弱环节,而支付宝、财付通等非银行支付机构则进入线上支付领域。
与此同时,市场驱动在我国支付产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成长为世界上竞争最激烈、主体最多元、开放最大胆的支付市场之一。除了商业银行、卡组织等传统市场主体,国际卡公司、外资银行等境外机构以及非银行支付机构、传统零售商、手机制造商等各类产业新进入者纷纷参与我国支付市场。在四方(发卡机构、收单机构、持卡人、商户)卡组织模式下,我国支付产业以卡组织为枢纽,通过发卡机构、收单机构连接消费者、商户,实现了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随着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彼此的竞合关系不断强化,账户端及收单模式创新不断涌现,市场活力全面迸发。
发挥后发优势与因地制宜的跨越式发展之路
我国支付产业积极学习借鉴国际卡公司的品牌理念、业务规则和技术标准,并在充分考虑国情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储蓄账户匹配发行借记卡,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庞大的持卡人基础,从而形成有别于发达国家从信用卡业务起步的发展模式,使得我国越过个人支票阶段,仅用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实现了纸质货币向电子货币全面转化。此外,银联在发展初期就授权商业银行发行符合国际标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银联标准卡,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满足境内外持卡人不断提高的支付需求,“银联”品牌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随之大幅提升,短短十多年间就奠定了其全球影响力。
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我国支付产业以需求为导向,顺势完成了从实体卡支付到互联网支付、再到移动支付的转型升级。电子支付方式为电商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电商也为实体卡向无卡支付延伸提供了丰富的交易场景。我国支付产业抓住这一契机,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互联网支付与实体支付介质支付同步发展,互联网支付使用率(网上支付使用者占网民的比例)现已接近70%。从互联网支付到移动支付,产业各方通过多条路径不断探索移动支付发展模式:一方面基于磁条卡向芯片卡迁移,复用IC卡非接受理环境发展NFC移动支付;另一方面根据中小商户对低成本受理支付方式的需求及消费者对社交支付、移动理财的需求,积极发展二维码支付。近年来,NFC移动支付与二维码支付齐头并进,促使我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实现爆发式增长。
协同发展、合作共赢之路
在推动支付产业发展过程中,银联始终坚持银行卡组织四方模式,联合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产业各方不断丰富“规则联合制定、业务联合推广、市场联合拓展、秩序联合规范、风险联合防范”的发展机制内涵,完善合作内容,共同提升服务质量与水平。从多种标准到统一标准、从一柜多机到一柜一机、从分散建设网络到联合建设网络、从分散处理交易到集中处理交易再到切断直联交易,银联联合各家商业银行攻坚克难,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支付市场规范、高效发展。
随着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银联深刻认识到,只有充分发挥发挥自身平台的包容性、延展性,与产业参与各方共担责任、分享成果,才能构建可持续的支付生态。为此,银联与互联网公司、手机制造商、移动运营商等各类企业开展了一系列跨界合作,积极探索多元化支付创新模式,协调产业各方明确自身业务定位,共同遵循相关业务规则和技术标准,分别承担各自法定和合约职责,兼顾各方利益,制订合理的分润模式。
迎接支付产业发展新时代
“一带一路”倡议为支付产业发展提供战略新机遇。目前,许多中资银行已通过当地分支机构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融资支持。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支付清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奠定重要的商业基础,也为我国支付清算机构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开拓了广阔空间。
金融科技创新为支付业态全面升级提供重要新动力。我国支付产业为新兴技术应用提供了良好的试验环境,通过深入应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生物识别、大数据等技术,支付模式及流程将得到不断优化,我国有望继续引领全球支付产业的发展。同时,越来越多的金融科技企业正在通过业务合作、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进行经营模式的国际合作。
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为支付产业效率提升创造有利新环境。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上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中国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随着我国正式启动银行卡清算机构、外商投资非银行支付机构准入管理,内外资机构将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不断形成创新驱动的新局面,支付产业结构将得到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市场整体效率进一步提升。
(本文作者系中国银联总裁)
展开全文
- 移动支付网 | 2020/8/28 17:08:43
- 中国信用卡 | 2020/1/10 11:39:17
- 移动支付网 | 2019/11/28 12:10:07
- 人民日报 | 2018/11/13 9:06:00
- 中国金融 | 2018/9/20 17:55:03
- 腾讯《一线》 | 2018/4/11 15:32:02
- 移动支付网 | 2018/1/24 15:34:47
- 中国信用卡 | 2018/1/9 18:52:27
- 《中国金融》 2018年第1期 | 2018/1/5 21:55:29
- 人民日报 | 2017/9/7 10:33:41
- 移动支付网 | 2022/6/16 14:52:30
- 移动支付网 | 2022/6/16 14:48:48
- 移动支付网 | 2022/4/29 10:40:26
- 移动支付网 | 2022/3/23 10:13:01
- 移动支付网 | 2022/3/7 15:4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