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机构的黑白之间
慕楚移动支付网2019/10/22 8:54:20

对于支付机构来说,上周可谓是思考业务发展方向的一周。金融监管加码之下,湖南率先“取缔”P2P网贷业务,上海央行发文警惕“炒鞋”也点名第三方支付机构。而这些场景,都是具有较大资金流水的场景,在监管的“判决”之下,支付机构们也在“黑白”之间游走。

P2P的支付始末

2015年10月,李克强曾主持召开金融企业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其中有一句话业界流传最广,“放宽金融行业准入,加快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民营银行,鼓励互联网金融依托实体经济规范有序发展。”

敏锐的金融从业者察觉到,互联网金融的春天将来临,民间借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许多人只记住了李克强总理的“鼓励互联网金融”,却转头忘记了“依托实体经济”。

P2P网贷行业在2014-2017年之间,可谓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到2018年,监管观察到产业发展有“异样”,备案开始了,然而备案制度一直悬而未决。

到本周,湖南率先“动枪”,湖南省整治名单内纳入行政核查的24家网贷机构P2P业务均不符合“一办法三个指引”有关规定,现予以取缔,在湖南P2P网贷全军覆没。10月18日,山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也发布了《网络借贷行业风险提示函》(以下简称《提示函》),称将取缔省内不合格业务。而根据这个《提示函》,目前山东省内未有一家平台完全合规通过验收。此外,媒体报道称,北京、厦门等6地方已经启动监管试点工作,没有纳入试点的机构将逐步退出或转型。

而在此之前,移动支付网了解到,8月中下旬,有部分银行和支付机构被监管层约谈,要求相关机构“审慎为开展P2P网贷业务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提供支付结算服务”。

一个行业从鼓励到取缔,这不是提供通道的支付机构能料到的。而P2P网贷,资金流水大,以头部机构人人贷为例,其官方网站展示出累计成交额超过940亿。

在2018年3月,第三方支付的快捷支付、代扣代付渠道骤然收紧,导致多个行业不同程度受到影响,互金受到的冲击最为直接明显,限额、费率上涨的问题,都使得互金平台“融资”成本上升,按照当下的线上支付通道费率,人人贷需要的通道费用都是在千万级。支付机构又怎么会错过这样的市场呢?然而世事难料,网贷产业的没落,也将波及第三方支付机构。

炒鞋的白与黑

炒鞋是今年的一大热词,曾经有一个段子,“70后炒股、80后炒房、90后炒币、00后炒鞋”,因炒鞋,月入百万的故事不断的在网络上传播。

近期,上海央行下发一份金融简报,其中明确提出,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提醒各机构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其实防范此类风险。其中,上海央行直接表明,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为炒鞋平台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杠杆服务,杠杆资金入场助长了金融风险。

据上海央行介绍,目前国内已有10余个“炒鞋”平台,毒、Nice、斗牛、当课(get)、YOHO!有货、识货、切克、Drop store、95分球鞋、盯潮等,呈现出参与者数量多、交易量大、价格波动剧烈等特征。

支付行业的人可能不太认识这10余个“炒鞋”平台,但是一定认识“交易量大”这几个字,量大意味着资金流水大,支付业务“雁过留毛”的特性,通道接入之后,盈利仍然是可观的。

“炒鞋”这一行业,从舆论发酵并逐渐浮现在大众视野之中,到上海央行发文警惕,仅仅数月的时间。接入炒鞋平台,早期对于支付机构而言,或许仅仅看做是一个电商平台的支付通道合作,而上海央行的发文,则逐渐将这个产业的性质从“白”向“黑”转变。这像极了P2P网贷从监管鼓励到监管“取缔”的过度,只是P2P网贷用了4-5年,而炒鞋可能只有4-5个月。

无论是P2P网贷,还是炒鞋,都在透视出支付机构尴尬的市场地位。

支付机构的“灰度”艺术

对于第三方支付来说,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生存压力大,这是行业所共同认知的事实。

在断直连和备付金集中交存之前,支付机构依靠备付金利息,生存环境仍然是较为舒适。而在政策落地之后,诸多第三方支付都提出了To B发展的战略。

这是由于小额支付领域基本已经被微信支付与支付宝所占据,其他支付机构根本没有机会,但是To B业务也不太好拓展。

一方面,大的B端商户由银行或者根正苗红的支付机构如银联商户所服务。大企业也会选择资质较为雄厚的机构服务,毕竟,涉及钱的事,谁都不敢马虎。

另一方面,小B业务也难发展,近几年聚合支付发展迅速,诸多小微商户均被市场瓜分。

此外,微信支付近期的“二次认证”政策,马化腾不断提倡的“产业互联网”,都在不断侵蚀B端商业的支付机会。

大B没能力服务,小B服务又苦又累,还需要规模化才能盈利,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又不断从小B向中B发展。中小支付机构未来的生存空间正在不断被挤压,活下来并非易事。

在此背景之下,也就能够更好的理解,为什么近期出现比较大争议的产业,都会出现支付机构的背影。简单来说,大机构或者银行觉得风险大,不愿意服务,而小机构资质上存疑,害怕“黑吃黑”。

在黑白之间还有“灰”,在支付行业,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大部分的支付机构,会都遵守监管要求,配合监管最新的政策落地;但同时,在监管不够明确之时,新事物的出现,需要有人支持,支付机构可以成为这样的服务者。但监管红线不可碰,至于监管红线是什么,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放,这就非常考验支付机构的“灰度”艺术了。

话说回来,P2P网贷的那几年,炒鞋的那几个月,谁家支付机构赚了呢?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