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亲属卡”诈骗案再出一起 已有人被骗3000元
近期,江苏南京市民杨女士在网上发布了一条房屋出租信息,几天后张某主动联系她,称自己刚调来南京工作,打算将这套房子租下来,并当即通过微信“亲属卡”转了3000元作为押金(亲属卡限额3000元)。
然而,没过多久张某就“反悔”了,以亲属卡不好用为由让杨女士退还押金。杨女士随即按张某所说的步骤进行操作,向其赠予了一张额度为3000元的“亲属卡”。
令杨女士没想到的是,“亲属卡”刚赠完,手机上就陆续出现了多条消费提醒,再联系张某时发现自己已被拉黑,随即报警。
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整个案件最关键的点就在于“亲属卡”,为什么张某不用转账、红包等方式,偏偏要用这个功能?他们又是如何通过这个功能行骗的?
什么是“亲属卡”?
“亲属卡”是微信上线的一个功能,具有“代付”性质,最高每月3000元。简单来说就是他人消费,开通者买单。这就是“亲属卡”的功能。
那问题来了,骗子是怎么通过“亲属卡”来诈骗的?
1.混淆概念
杨女士就是听信张某的一面之词,以为自己收到的是3000元押金,实际上只是一张额度为3000元的“亲属卡”。但在她的理解里,自己已经收到了款项。
2.自行解绑
杨女士领取“亲属卡”后,不法分子为了减少风险,会立即进行解绑,此时杨女士就算消费,张某也不需要对其进行“代付”。
3.要求退款
不法分子随后会以各种理由提出退款,并要求钱款“原路返回”,于是杨女士在张某的指引下,也为对方开通了“亲属卡”。
不同的是,之前杨女士接受“亲属卡”后并无消费,所以对于不法分子来说钱款分文未少,更不存在支出了3000元的说法。但是当杨女士成了代付方后,张某立即利用“亲属卡”功能多次消费,刷爆额度,使得杨女士损失了2980元。
发送“亲属卡”给他人,相当于默认替对方的消费买单,务必谨慎开通。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 移动支付网 | 2021/11/9 14:05:39
- 移动支付网 | 2019/6/26 14:10:22
- 张家口公安 | 2019/6/25 9:12:37
- 移动支付网 | 2018/6/12 18:21:55
- 移动支付网 | 2022/9/2 14:52:20
- 移动支付网 | 2022/8/31 9:51:59
- 移动支付网 | 2022/8/1 18:08:23
- 中国新闻网 | 2022/7/27 18:01:18
- 《公安研究》 | 2022/7/26 15:05:50
- 移动支付网 | 2022/7/26 9:06:17
- 长沙晚报 | 2022/7/25 18:39:04
- 移动支付网 | 2022/7/25 9:22:01
- 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 | 2022/7/4 9:42:35
- 移动支付网 | 2022/6/21 17:03:35
- 移动支付网 | 2022/6/20 17: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