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贷款新规如何影响消费金融?
2020/7/24 16:59:05

7月17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标志着,以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正式纳入监管,同样也标志着围绕着商业银行线上贷款业务的其他生态,其他业务同样也纳入监管。

值得一提的是,同时暂行办法中也提到:

第七十条过渡期为本办法实施之日起2年。过渡期内新增业务应当符合本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应当制定过渡期内的互联网贷款整改计划,明确时间进度安排,并于办法实施之日起1个月内将符合本办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书面报告和整改计划报送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由其监督实施。

也就是说,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同样也适用于本办法。近年来消费金融发展火热,除了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外,很多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加入消费金融、分期消费的主战场,推出一系列的分期产品。新崛起的电商平台,也充分利用自身的场景优势,打造消费金融新生态。那么,暂行办法对于未来的消费金融市场影响有哪些?消费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又是什么?

一、现阶段,评估消费金融做的好坏不能完全取决利润高低

任何一家企业,不管是实体行业还是金融行业,衡量企业的指标是利润的高低。但是,金融产业不能完全用利润去衡量。特别是今年上半年,经济下行,又受到疫情黑天鹅的冲击。传言某国有大行的行长在集团内部大会上曾表示:“以前银行是过好日子,现在是过紧日子,今后可能要过苦日子”。

因此,作为新兴的金融业态,消费金融和金融科技,短时间之内利润不高也在正常范围之内。例如,马上金融就曾公开表示,从来不是让自己变成利润最高、规模最大的公司,而是一家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回馈用户的事业。

如果说,金融行业短时间内获取极高的利润才可能出现一定的风险。任何行业都有周期性,一般来讲,金融行业的周期性会出现两个极端。

第一是快速获利。可能出现非法集资,违规放贷的行为,现金贷就是最好的例子。从利润率上来讲,现金贷的利润不超过200%,都不好意思出来见人。

第二是稳步获利。稳步获利是在风险防控和场景搭建完毕的基础之上,用现在的资源挣未来的钱。

那么,从消费金融的业务形式上来分析,不难发现消费金融并不是快速获利模式。

先说的专业一点,消费金融的业务形式从宏观上看,分为两种:

第一、买方信贷:对购买商品的消费者发放贷款。比如,电子数码分期,旅游分期,分期消费等等。通俗的说,就是给消费者买东西分期。

第二、卖方信贷:以分期付款做抵押,对销售企业发放贷款。比如:装修贷、房贷、汽车贷款。通俗的说,就是分期购买商品。

这两者看似相近,但确实是截然不同的业务形式。第一是钱给到消费者,买东西分期还。第二是钱给到企业,消费者分期还。这两种业务模式,最大的共同点有两个,消费者分期还款,再就是时间周期都较长。

买方信贷的还款周期一般来讲是90天以上,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个人资产状况。并且以此为依据进行分期。

卖方信贷的还款周期一般是在360天以上,除了取决于个人资产状况外,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卖方信贷的商品价值高低。说的直白一点,这个东西值钱,并且有一定的升值。不仅仅是我有多少钱的问题,主要是我能不能买得起的问题。

所以,综上所述。按照不同业务模式,消费金融也好,金融机构也罢,无法用横向比较利润来衡量做的好与坏。从金融业务属性上来看,消费金融必须要等到消费者还款后才能看出你是否赚钱。毕竟,一般的消费金融公司,消费者借贷还款周期都在12个月左右。

不同的业务模式,不同的消费场景,不同的产品以及不同的分期,这四个“不同”是直接影响利润率的主要因素。

那么,消费金融未来应该怎么干?核心竞争力又是什么?

二、完善消费场景,稳定客户群体是关键

前述我们提到了目前市场上有哪些消费金融玩家,仔细总结一下一共有三类。

1、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招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中原消费金融等。

2、互联网巨头: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这是基于互联网开拓的消费金融产品。可以理解为电商+信用卡产品。

3、电商:桔子分期;乐信旗下的分期乐等。基于电商开发的消费金融产品,场景化消费金融。

从整体上来看,这三大类主要的消费金融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有场景化消费”。从这一点来讲,要比信用卡有明显的优势。

虽然信用卡属于“无固定场景任意消费”,但是对于消费者数据的专一程度比不上消费金融。消费金融在特定的场景下,能够从不同数据维度,充分利用金融科技把消费者勾勒的更为清晰。

所以,近几年,涌入消费金融的巨头越来越多,最终比拼的是场景和金融科技的应用。为的就是做好风险控制,保护消费者。这也是未来消费金融竞争的核心所在。

其中,完善场景是前提。毕竟,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购买意愿以及购买水平,包括对商品的需求,用户体验都会不断变化。单一的场景无法持续的留存消费者。并且,消费金融的根本逻辑是生产——增加消费——扩大生产。在这个供求关系中,场景的好坏能够决定消费者判断力。

如果不对消费场景进行完善,消费者可能会出现“超脱自身消费能力”的“超前消费”,这样就会引来一定的风险。

综合分析暂行管理办法,对于消费金融的影响不仅仅是体现在保护消费者权益中,更为主要的一点是在于,对于金融科技的使用上。

从市场大环境来看,金融目前也已经完全进入“流量时代”。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助贷平台对于流量的需求增加,对于流量的争夺愈发激烈。除了流量竞争、场景竞争之外,更为考虑的是借助科技而进行的“风控竞争”。金融科技、线上贷款业务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风险控制。并且是,合法、合规、科学的风险控制。

金融科技的引入也并不仅仅表现在获客上。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能够不断完善消费场景的搭建,迭代风控技术。尤其是针对买方信贷的消费金融,行业发展时间不长,还没有经历过借款周期和经济周期的洗礼,没有固定的成功模式。说的通俗一点,目前的消费金融都处在初期阶段,金融科技技术能够帮助消费金融健康的发展。

并且,场景下的消费金融可以把“金融零售”进行精细化运作,结合暂行办法来看,打通消费信贷的每一个环节。从获客到审批、放款、贷后,按照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整个过程更加清晰。除此之外,暂行办法还要求要对消费者进行信息披露,让消费者享有知情权。

所以,未来的消费金融,竞争点依然集中在金融科技和场景完善中,控制风险,服务于消费者,才能让消费金融持续的做下去。消费金融发展的历程并不是3、5年,也许要经历更长的一个周期,特有的借贷模式让消费金融注重用户的沉淀,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快速获利。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