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虚拟银行“虚拟卡”产品成为竞争焦点
佘云峰移动支付网2020/10/29 10:56:32

去年3月,香港虚拟银行牌照的发放,吸引了70多家机构的申请。香港金管局前后分三批发放了共计8张虚拟银行牌照,其中包括有着国内金融机构或互联网背景的多个企业。

今年,香港虚拟银行陆续从试业到开业,成为香港金融科技领域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截止9月底,包括众安银行、天星银行、汇立银行、Livi Bank、Mox Bank、蚂蚁银行、平安壹账通银行在内的7家银行已经正式开业,仅富融银行处于试营业状态。

开业以来,各虚拟银行纷纷拿出绝活吸纳用户,在高利息存款、电子支付、小额贷款等方面推出了各类不同的产品。不过在移动支付和无卡化的数字洪流下,虚拟卡产品显然成为了各虚拟银行竞争的重点。

四大虚拟银行推出“虚拟卡”产品

在作为银行,首要目标当然是拓展用户和吸储,不过拓展用户和支付渠道对于本就没有实体柜面的“虚拟银行”而言也同样重要。

今年4月,由渣打香港牵头成立的Mox Bank宣布试业,9月22日正式开启营业。而早在此前就宣布联合万事达卡推出的无卡号银行卡也随着营业正式推向市场。据移动支付网了解,Mox Card是亚洲首张全功能无号码银行卡,而Mox Bank也是香港首家同时支持Apple Pay及Google Pay的虚拟银行。

今年7月,WeLab旗下虚拟银行WeLab Bank(汇立银行)正式开业,是继众安银行、天星银行之后第三家正式投入服务的虚拟银行,该行也推出了首张全面公开在市场使用的无卡号WeLab Debit Card。尽管前有Mox Card号称是亚洲首张,但也因为Mox Bank开业时间略晚于WeLab Bank,所以其说自己是首张全面公开在市场使用的无卡号银行卡似乎也没什么问题。

作为第一家试业也是第一家正式开业的虚拟银行,ZA Bank(众安银行)显然不想去争夺这个“首张无卡号”银行卡的名号,它选择了另辟蹊径的玩法。10月19日,ZA Bank宣布香港第一张自定卡号的Visa卡——ZA Card面世。

另外一家由中银香港、京东数科和怡和集团合资成立的虚拟银行Livi Bank,于8月12日正式开业,在开业初期主打电子支付消费功能,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利用“银联二维码”进行线下消费。而银联二维码消费功能则来自于虚拟卡产品,即Livi Bank和银联国际合作发行银联版的虚拟借记卡。

除以上四家之外,于9月29日正式开业的平安壹账通银行也推出了“无卡取款”服务,通过与银联通宝有限公司合作,用户可以使用平安壹账通银行的手机App,在支持无卡取款的银通自动柜员机上提取现金。

四大虚拟卡产品的异同

从细节来看,几家虚拟银行的虚拟卡产品有一些异同点。

首先是卡片形态,其中ZA Bank、Mox Bank以及WeLab Bank的虚拟卡都提供了数字+实体的选择,一般都是先在App内申请和开通数字虚拟卡,然后再申请寄送实体卡产品。而三款拥有实体卡的产品无一例外都能在相应的ATM机进行取现。Livi Bank的虚拟卡产品目前来看则只提供了数字版本,也因此无法进行取现操作。

其次是产品特点,其中Mox Card和WeLab Debit Card都采用了“无卡号”的特点,也就是实体卡的卡面上除了银行和卡组织的标志之外,没有卡号、安全码、有效期等其它的资料,但实际上“无卡号”仅仅是相对于传统的实体银行卡而言的,其卡号并不是真正的没有,而是存在于相应的银行App中,通过应用程序进行管理。而实际上实体卡“无卡号”的形式由来已久,一度让消费者广为关注的当属Apple Card、Huawei Card等产品了。

与“无卡号”形式不一样的是,ZA Bank的ZA Card采用了“自定义卡号”的创新方式,为用户带来个性化的用卡选择。当然“自定义”也不意味着卡号可以自己随便编,自定义仅支持卡号的最后6位号码,而这个“自定义”不仅仅是影响于实体卡的,也就是说自己选择的这后6位卡号也同样是数字版的卡号。除此之外,ZA Card的实体卡也没有CVV、有效期以及签名等基本信息,但卡号仍然会显示在实体卡上。

Livi Bank的虚拟卡产品由于目前信息较少,并没有透露相关的特色点。

再次是合作的卡组织以及支持的线下支付方式,采用“无卡号”形式的Mox Card和WeLab Debit Card都是与万事达卡合作,除了绑定电子钱包进行支付之外,前者支持Apple Pay和Google Pay两种线下支付方式,后者目前则没有相关信息。ZA Card是与Visa合作,同样支持Apple Pay。而Livi Bank的虚拟卡则是与银联合作,采用的是银联二维码的形式可在当地受理银联二维码的商户扫码支付。

最后是优惠活动。四家虚拟银行由于开业不久,都针对新用户以及新产品推出了相应的优惠活动,其中针对虚拟卡的主要优惠形式就是“消费返现”。具体返现规则可查看表格内容,总体来看似乎Mox Card和WeLab Debit Card的返现上限最高,尽管优惠比例和规则不同,但总返现上限高达1000港币。

从虚拟银行到虚拟卡,数字化成大势所趋

众所周知,香港虚拟银行是采用互联网或其他形式电子传送渠道提供服务的银行,没有实体网点。

为促进引入虚拟银行,香港金管局于2018年5月30日发出《虚拟银行的认可》指引修订本,阐释了香港金管局发放虚拟银行牌照的原则。而实际上,《虚拟银行的认可》指引最早于2000年5月5日发布,并于2012年9月21日进行了修订。而2018年的最新版本则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完善,适应了新的市场变化。

由此可见,香港的虚拟银行构想由来已久,但为何从最初提出设想,到实际落地经历了整整20年时间之久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香港作为金融大都市,金融渗透率已经足够高,银行网点遍地都是,除了现金之外,银行卡和电子支付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体系。

那为何又要引入虚拟银行呢?香港金管局给出的答案是,其相信虚拟银行的发展可推动香港的金融科技和创新,并能为银行客户提供新体验。此外,由于虚拟银行一般以零售客户为服务对象,当中包括中小型企业,因此有助促进普及金融。

实际上,在移动支付网看来,虚拟银行的出现是数字化潮流的一种体现,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虚拟卡产品也同样如此。20年前的香港的确不需要虚拟银行来补充已经成熟的金融基础体系,但20年后的香港需要在金融创新方面作出改变。

就拿内地的金融环境而言,这些年的发展已经日新月异。实际上,香港虚拟银行的定位与目前内地的“互联网银行”“直销银行”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都不设物理网点,都是通过互联网的渠道进行金融服务的纯线上银行。

但内地的互联网银行则已经有了至少5年的历史,作为首家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银行的微众银行更是在2014年10月就被批准开业。目前,内地已经开业运营的民营银行已经多达19家,其中有8家属于互联网银行。

当然,由于内地的政策不一样,互联网银行尽管类型上与香港虚拟银行类似,但是内地对于开设账户有着严格的要求,2016年以后央行通过261号、302号以及16号文等一系列政策规范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个人银行账户分类体系,将个人银行账户分为了Ⅰ、Ⅱ、Ⅲ类,而完整的Ⅰ类账户只能通过银行柜台来开立,这便导致了互联网银行在远程开户问题上出现了限制。

结语

随着香港虚拟银行的开业,由于没有实体银行等带来的各项成本压力,其势必会通过更高的存款利率、更多样化的贷款选择、更优惠的活动以及更个性化的网上金融服务来抢占用户。

总的来说,虚拟银行乃至虚拟卡产品带给用户是更加灵活和高效的数字化体验,这也将会是未来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