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消息,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20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智慧金融峰会今日在举行,中国光大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杨兵兵出席会议并发表演讲。杨兵兵认为,从传统商业银行脱胎成为数字化银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兼容并包,久久为功。
“目前,商业银行已经普遍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在体系建设、技术投入、产品创新和流程改造上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杨兵兵指出,银行数字化转型正从局部突破走向全面开展,从通用领域走向细分领域。
对于银行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杨兵兵也做了深入的分析:风险管理能力不足、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客户服务能力不足。
“从整个银行业市场来看,数字化转型将呈现出螺旋上升、交替加速的竞争态势,未来还有大量的发展空间”,杨兵兵同时强调,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商业银行来说,挑战前所未有,它既对整个金融体系提出了改革要求,也是商业银行自身突破旧环境制约,实现第二发展曲线的必然方向。
以下为嘉宾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朋友、同仁、嘉宾:
大家好。感谢新浪财经的盛情邀请,结合本次峰会的主题,我今天将围绕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这个主题谈谈看法,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使得银行数字化转型成为大势所趋,推动银行业态转型升级,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经过多年发展,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线上化、智能化建设已取得长足进步,银行数字化转型正在进入深水区。转型的进一步推广和深入,需要银行在顶层设计、数据治理和创新机制等方面进行更多的投入。此外,新冠疫情的发生,也使银行进入推进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机会窗口期,数字经济生态的加快重塑为数字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坚定信心推进全面数字化转型,加快融入快速变化的数字经济生态体系,并不断探索在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创新服务。
我认为,未来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将会沿着业务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和数字业务化3个主要方向发展,并在开放平台建设、细分场景拓展这2方面积极寻求突破。
首先,我谈一下目前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现状。经过多年发展,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已基本完成线上服务体系的搭建工作。从网银到手机银行到开放银行,商业银行线上服务体系按照平台-移动平台-平台生态的发展逻辑,使线上服务体系的运营能力越来越强,平台功能越来越丰富,开放场景日趋完善。根据我们的总结,目前行业已经进入到开放银行3.0时代。1.0时代基本依赖单一产品,比如快捷支付、光大云缴费等就是典型的开放性产品;2.0时代以电子账户为输出载体,通过产品的组合为客户提供服务;3.0时代的特点是企业级的开放,开放银行3.0是承载银行全量金融服务的双向开放经营平台。
目前,商业银行已经普遍意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在体系建设、技术投入、产品创新和流程改造上也取得了长足进步。银行数字化转型正从局部突破走向全面开展,从通用领域走向细分领域。
其中,全面转型体现在银行各业务条线和前中后台数字化的整体推进。银行数字化不是一类业务、一个部门或者一个版块,而是整个业务形态、管理机制和商业模式的数字化。目前银行数字化转型正从零售板块向所有板块扩散,从个别产品创新向生态协同创新转型。深入转型则体现在银行数字化的价值领域发生变化。实现数字化转型价值的地方,正从通用市场向细分行业市场转变,从传统金融场景向金融+生活场景转变,从银行客户群体向银行客户+互联网用户群体转变。
接下来,我再谈一下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首先是风险管理能力不足。风险管理能力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保障,主要体现在风险识别与风控效率两个方面。通常银行风险识别能力不足容易导致银行在风险管理的指导思想上更倾向于将资金投放到表面安全的行业和区域,致使相关领域聚集过多信贷资源,信贷集中度风险不断加大。也误将一些极具发展潜质,但不易判断风险水平急需资金支持的新兴产业排斥在服务范围之外,从而造成金融服务供给不足,抑制了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风险管理能力不足也容易导致银行风控效率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和长尾客户小额高频金融服务的需求。面对小微企业和长尾客户整体规模大、单笔交易小的业务特征,银行传统风控手段边际成本较高,风险收益往往无法覆盖成本,使得普惠金融业务始终难以具有商业可持续性。
其次是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创新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根本,但目前银行产品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存在产品创新针对性弱、层次低和创新效果评估不准确等问题。在创新针对性上,部分机构为了创新而创新,并没有对目标客户需求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导致资源浪费;在创新层次上,通常以模仿为主,经常出现南橘北枳的情况;在创新效果评估上,多以直接收益评价结果,并没有综合考虑分析间接收益、品牌价值、社会责任等因素。上述问题一方面是银行内部管理流程和机制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处理能力弱造成的。
第三是客户服务能力不足。提升客户服务能力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目前,银行机构均面临着客户关系管理日益困难的情况,根本原因在于,互联网生态环境的演进使得客户更多地选择了在生活场景中办理金融业务,而不再局限于银行网点,从而与银行的关系逐步疏离。同时,银行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银行服务客户的方式,未能从等客上门的思维定式中走出来。同时,由于客户真实交易数据的流失,银行在客户分析和客户画像上存在弱势,从而导致客户服务针对性下降,进而导致服务销售成功率降低。然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很难通过对传统方式的改变和网点服务效率提升来实现。
从整个银行业市场来看,数字化转型将呈现出螺旋上升、交替加速的竞争态势,未来还有大量的发展空间。具体来说,一是整个国民经济特别是第一、第二产业还在数字化转型的初级阶段,这些部分将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蓝海。二是金融科技还在迅速发展迭代的上升曲线中,银行在区块链、物联网、虚拟现实等金融科技应用还存在较大创新和突破空间。三是虽然目前市场需求端已经形成了几个较为成熟的互联网商业生态,而在供给端,还没有占据领导地位的商业生态,在智慧政务、跨境服务等领域也还有很多市场空间等待开发。
下面,我就重点谈一下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方向。我认为,未来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将会沿着业务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和数字业务化三个主要方向展开。
首先是业务数字化。业务数字化是当前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内容。一是通过金融科技赋能银行产品和服务,使其具备线上化、智能化服务能力。二是建立开放的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用户经营能力,建立相适应的获客、引流和转化机制,并在实际运行中不断完善和升级。三是完善支持业务数字化转型的分布式核心系统以及强大的数据中台等智能化运营支持系统,为全面数字化转型提供科技支撑。
其次是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治理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一是树立数据决策的理念,建立以数据为核心的决策机制和管理流程。通过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处理,全面掌握全行经营管理的宏微观状态,实时监控内部风险传导和政策落实进度,从而有针对性的下达应对措施。二是加大金融科技在内部管理中的应用,提升管理效率,例如大数据考评、区块链信息平台、移动办公等,提升后台管理部门管理效率和能力,更好支持前台业务部门工作开展。
第三是数字业务化。数字业务化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方向。一是利用数据资产创新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银行长期经营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客户交易和资信数据,互联网、产业链、政府等外部生态也逐渐成为银行的重要数据源。整合利用多元数据,形成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是数字金融创新的主要方向。二是建立基于数据资产的新型经营模式。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数据可以作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国家级数据共享、数据安全标准即将发布,数据资产的重要价值将逐步显现。未来数据账户、数据交易、数据信用等领域都可能成为数字银行的重要经营领域。
银行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可以在开放平台建设和细分行业场景拓展两方面进行突破。平台开放化是数字金融业务融入互联网思维后的一种表现。一是降低客户进入门槛,广泛触达互联网用户。二是丰富和升级平台场景,提升吸引客户的能力,培育客户综合经营能力。三是建立产品输出体系,将API、SDK、H5等金融科技手段与银行电子账户、数字化产品乃至引入的生活内产品向外输出。一方面使银行产品和服务更方便的走出去,另一方面将互联网优质内容引进银行生态。随着主要商业银行基本都建成了金融+生活的平台功能和开放用户体系,未来开放平台在交易体验和互联网用户经营上的创新或成为重点突破方向。
银行推动场景化经营原因有三点,一是业务场景聚集了同类客群,产品的场景化创新和布放可以更高效的触达目标客户。二是业务场景可以提供更丰富交易信息,有利于银行控制风险,也使得贷后管理更加有效。三是垂直场景专业化日益加深,深耕场景有利于把业务做精做透,形成专业优势。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垂直场景是数字金融业务创新和银行生态体系建设的基础,一定要用慢工出细活,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态度来不断建设完善。
各位同仁、嘉宾、朋友们,从传统商业银行脱胎成为数字化银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兼容并包,久久为功。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传统商业银行来说,挑战前所未有,它既对整个金融体系提出了改革要求,也是商业银行自身突破旧环境制约,实现第二发展曲线的必然方向。开放才能发展,合作方能共赢,未来,光大银行愿与各位同仁和合作伙伴一道,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数字化转型为方向,更好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展开全文
- 新浪财经 | 2020/12/11 16:38:17
- 新浪财经 | 2020/12/11 16:29:27
- 新浪财经 | 2020/12/11 16:26:57
- 新浪财经 | 2020/12/11 16:23:32
- 新浪财经 | 2020/12/11 16:20:31
- 新浪财经 | 2020/12/11 16:17:24
- 新浪财经 | 2020/12/11 16:14:59
- 新浪财经 | 2020/12/11 16:07:55
- 新浪财经 | 2020/12/11 16:05:10
- 新浪财经 | 2020/12/11 15:59:30
- 新金融联盟 | 2022/8/15 9:39:05
- 银行家 | 2020/10/9 10:06:25
- 移动支付网 | 2020/5/21 15:01:19
- 《当代金融家》 | 2019/3/28 9:41:08
- 中国电子银行网 | 2018/12/14 15: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