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支付宝收款码被禁误传背后,两个核心问题待解
慕楚移动支付网2021/11/26 18:23:52

近日,“微信、支付宝收款码不能用于经营收款”“禁止个人静态收款条码被用于远程非面对面收款”在网络上刷屏。

原因是10月13日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银发〔2021〕259号)》(以下简称“259号文”),对个人码收款监管进行了强化。此前,移动支付网也已经对该政策进行解读(详情见:央行新规解读:个人码收款受限、POS一机一户落地)。

再回顾文件内容,今天的传闻存在一定的误读。

人民银行259号文原文的要求是,“对于具有明显经营活动特征的个人,条码支付收款服务机构应当为其提供特约商户收款条码,并参照执行特约商户有关管理规定,不得通过个人收款条码为其提供经营活动相关收款服务。”

这其实关乎两个问题,如何区分个人码与商户码?是否有经营活动?

收款码可分为个人码和商户码

流言所说“微信、支付宝收款码不能用于经营收款”,但微信、支付宝的收款码也分为个人码和商户码,259号文并不是禁止微信、支付宝的所有收款码,商户码不受任何影响,而个人码在有经营活动的情况下才会被禁止。

个人码与商户码的区分政策,人民银行也正在积极推动当中。

259号文规定,银行、支付机构、清算机构等为收款人提供收款条码相关支付服务的机构应当制定收款条码分类管理制度,有效区分个人和特约商户使用收款条码的场景和用途。

也就是说,人民银行正在积极推动个人码和商户码的区分工作,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具体而言,微信与支付宝均有进行个人码和商户码区分的相关动作。

2017年2月,支付宝上线收钱码,为小吃店、路边摊、水果店、杂货铺等小微商户提供便捷的收款服务。收钱码还提供了免费提现、每日账单等服务。到2017年年底,支付宝收钱码全国申请用户量已超4000万,从这一数据来看,大多数支付宝的收钱码其实已经被定位成服务小微商户的商户码,而非个人码。

无独有偶,微信支付在2017年年底,也推出了“中小商户智慧助力计划”,并以服务商户的方式,在二维码收款界面推出了“收款小账本”官方小程序,拥有收款语音提示、添加店员接收通知、申请制作收款码、免费提额、收入统计、顾客留言等功能。

微信支付的收款码商户服务界面

从微信、支付宝的相关动作来看,对于用户的收款码定位,两家都是以服务小微商户收款为出发点,而不是个人码转账。一旦人民银行确定具体执行标准,两家机构在原有服务上进行个人码和商户码区分的难度也不会太大。

在就259号文发布的背景答记者问时,人民银行就表示,“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收款条码转移赌资,为跨境赌博活动提供支付通道。为有效提升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风险管理水平,有力斩断跨境赌博等犯罪“资金链”,保障社会公众利益,人民银行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通知》。”

人民银行发布259号文的初衷是为了斩断犯罪“资金流”,保障社会公众利益。并不是一禁了之,影响人们日常的经营活动,甚至回归现金时代。

此外,流言所说“禁止个人静态收款条码被用于远程非面对面收款”,并不是完整内容。259号文规定,“确有必要进行远程非面对面收款的,条码支付收款服务机构应当对相应收款人实行白名单管理。”仍然有白名单管理这一缓冲机制。

那么如何判定是否有经营活动呢?

什么是经营活动?

个人码与商户码的区分,其本质是资金转移性质的鉴定,是否属于经营活动。

所谓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经营活动的范围很广,就工商企业来说主要包括: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经营性租赁、购买商品、接受劳务、广告宣传、推销产品、缴纳税款等。

通俗但不一定准确地说,经营活动就是看其是否存在售卖商品、提供服务的行为。

个人码的资金转移,更趋向于人与人之间的转账汇款,二者之间并没有发生经营性的往来,专业词来形容,就是无交易背景的贷记业务。这不计入消费,也不算生产额,更不会计入GDP中。

商户码的资金转移,则更趋向于是一次消费,商品或服务的交换,存在生产价值的转换,是重要的国民经济统计维度。这也就是259号文所说的经营活动。

此外,从税务的角度来看,如果是个人转账是不需要缴税的,但是如果是资金转移属于交易,存在经营活动,是需要缴税的。判断是否属于经营活动,也存在税务问题。

除了反赌反诈,人民银行的259号文另一个监管重点,便是希望银行、支付机构、清算机构等合力辨别用户的经营活动,进而根据用户行为类型,相应的提供个人码和商户码服务。将无背景的交易,纳入到可以判定为存在经营活动的有背景交易中,将交易性质从转账变成消费。

这并不容易,交易频次、额度、位置等信息都可以辅助判断一个个体是否存在经营活动,但并不能百分之百准确。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