忐忑、切割、激变,回顾支付2021年
慕楚移动支付网2021/12/28 17:34:49

2021年可谓是激荡的一年,国内新冠疫情此起彼伏,但总体可控。在不稳定因素潜伏的大背景下,支付行业的这一年,可谓战战兢兢。

2021年即将结束,我们一起来长话支付的2021,是挥手告别,也是继往开来。

忐忑开局

2021年的元旦假期刚刚结束,人民银行便举办了“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强化支付领域监管”“深入推进支付行业治理现代化”是为数不多对于支付行业的监管要求。

不久之后,支付行业2021年第一个重磅文件发布。

2021年1月20日,人民银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支付条例),这是继2010年2号令发布以来,决定支付行业监管逻辑的最新顶层文件。

虽仍在征求意见稿阶段,但支付条例的发布为2021年的支付行业悬上了一把达尔摩斯之剑。支付条例中对支付牌照类型的重新划分、反垄断、区域限制可能取消、企业支付限制等规定,一旦执行便是对当下的支付业态的彻底重置。

一般来说,政策的征求意见阶段,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落地的过度期,大多数的条款应该不会有变化,实在行业难以修改的业态,则在正式稿发布时进行修订。

支付条例将支付牌照重新划分为储值账户运营、支付交易处理两类,彻底解决了原来2号令通过渠道划分支付牌照类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业务边界不明问题,支付牌照的价值也将在支付条例执行之后重新估算。

反垄断是支付条例的重要内容,“非银行支付服务市场”“全国电子支付市场”的反垄断阈值设定,目前也并没有明确数据维度。移动支付网了解到,人民银行正在向支付机构收集数据,明确反垄断的数据维度。

而支付条例中对支付账户的定义,是为自然人(含个体工商户)开立。这让业界大为忐忑,支付账户是否还能再服务企业,对于许多向B端服务转型的支付机构来说,可谓釜底抽薪。特别是在微信与支付宝已经普及,C端市场再无机会的情况下,支付机构To B能力是那么重要。

以支付条例为一年开局,支付行业进入了2021这忐忑的一年,多年的支付行业强监管态势,让每一个机构都密切的关注着监管动向、市场突变,以随时变阵。

切割巨头

2021年真可谓是“锤年”。

这是一句调侃的话,却也真实的反应了在这百年不遇之大变局下各行各业的大破大立。

蚂蚁集团的整改,一直是支付行业的关注焦点。

2020年11月、2020年12月、2021年4月,蚂蚁集团一共经历了三次监管约谈。蚂蚁集团如何整改成为了支付行业未来发展的风向标。

2021年7月8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表示,“对蚂蚁集团采取的措施,我们也会推行到其他的支付服务市场主体。”这让腾讯、京东等头部机构瑟瑟发抖。

回顾蚂蚁集团在这一年的整改措施,实行花呗品牌隔离、入股钱塘征信、申设金融控股公司、设立蚂蚁消金等等动作,蚂蚁集团有得有失。业内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在支付巨头对抗中,支付宝的逐渐式微。

“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交易量比例,从原来的四六、三七,逐渐变成了二八、一九。千元以下的交易,微信支付甚至最高能达到95%。”一位服务商向移动支付网表示。

2021年10月,支付宝开始了新一轮的扫码领红包活动,在强监管下,线下促活仍然是支付宝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但随着互联互通的逐渐推进,互联网拆墙加速,可能正在改变原有的产业逻辑与竞合维度。

2021年作为《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的收官之年,许多规划指标也到了验收的时候,其中就包括互联互通的进度。规划要求,打通条码支付的服务壁垒,实现不同App和商户条码标识的互认互扫。

2021年,在反垄断的政策背景下,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的进度在加速。

截至目前,支付宝与银联已在全国范围实现收款码扫码互认,28家银行和机构App可以扫取支付宝收款码。淘宝等淘系应用都已经支持云闪付。

微信支付方面,微信支付已与银联云闪付App正式实现线下条码的互认互扫,建行、中行、交行、平安、中信等多家银行App可扫码微信收款码。微信小程序、QQ音乐、QQ充Q币、腾讯视频等腾讯系应用均支持云闪付。

在这一波互联互通大潮中,云闪付成了最大赢家。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几乎大部分场景都已经支持云闪付。未来就看云闪付如何吃下这一红利,盘活自身生态。

然而支付宝与微信支付之间始终没有迎来互认互扫,相比之下,在工信部的敦促下,微信屏蔽链接情况得以改善,淘宝链接可以在微信直接打开,互联网拆墙带来了新的场景互联想象空间。

蚂蚁整改、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的背后,有着向产业让利的政策趋势。对巨头的各类业务进行切割,提升产业活跃度。

到10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259号文)的发布,将条码支付纳入终端监管范围,也在进一步的推动支付巨头向产业让利。

比如最受关注的“微信支付宝收款码不能用于经营收款”误传背后,其本质是众多从业者对收单市场接手个人码收款市场的期望,让每一笔交易的性质明了,转账的归转账,消费的归消费,从而提升资金监管力度,降低洗钱、电信诈骗等风险。

有意思的是,似乎巨头已经逐渐明白账户侧和收单侧壁垒都将逐渐打破,于是加大对收单侧的市场掌控力度。2021年3月,腾讯与阿里同时入股了利楚扫呗,并持有等量股权。从业务性质来看,利楚扫呗的受众主要是腰部客户,区别于微信与支付宝各自收款码能够直接覆盖的小微商户。腰部客户定制化需求较强,非标准化产品可以满足。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的收单机会更多是满足支付巨头难以覆盖的可定制化收单需求,标准化、产品化的需求,支付巨头已经可以轻松覆盖。

在监管切割巨头的情况下,未来谁能更多的抢占“鲸落”后的边角料,谁便会是市场的赢家,变革的时代已经到来。

突变与激变

如果说反垄断、互联互通等强监管常态化的必然产物,可预测可评估的产业变革。那么偶发性的事件,或进一步的加速了趋势的发生,或激起了新的变化。

在2021年年初时,已经确认要冲刺上市的支付公司包括银联商务、连连数字、收钱吧、PingPong,兼具服务商和终端商身份的商米,还有备受监管“关注”的蚂蚁集团、京东科技。到9月,富友支付又加入了冲刺上市的队伍当中。

但整个2021年,国内没有一家支付相关企业上市成功。

甚至这一年,不少支付相关企业退市,其中包括港股上市的汇付天下,新三板企业包括POS商鼎合远传、预付卡持牌机构江西缴费通、收单系统服务商北京银商融信等。

而前两年,2019年拉卡拉A股上市,2020年移卡港股上市,在头部机构争相“上岸”的背景下,业界还期待着2021年是支付行业的“资本年“。

客观上来说,蚂蚁集团上市受阻,影响了整个支付行业的上市前景,而另一个偶发事件,也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支付公司上市。这就是年度黑天鹅事件——滴滴上市。

在这一上市闹剧中,数据安全问题被推至风口浪尖。事件爆发不久之后,7月10日《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发布,包含了“掌握超过100万用户个人信息的运营者赴国外上市,必须向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申报网络安全审查。”等内容。

此外,针对VIE构架海外上市的情况,7月23日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重大事项报告管理办法》,新增了“通过协议控制架构等方式赴境外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受更强监管的要求。

这意味着支付公司希望通过VIE架构谋求海外上市的可能性更低了。

此外,对于数据安全的监管态势在滴滴上市事件的负面影响下变的更加严格,2021年,针对数据保护的《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相继落地,划分数据收集权限和边界的《征信业务管理办法》也在这一年发布。

这些数据监管措施无不影响着支付行业的展业逻辑,数据是数字支付领域的最小原子,且多是真实、优质的数据资产。支付数据一旦滥用于某些业态,其影响力都是核弹级的。例如,前两年现金贷大火,各家支付机构或直接或成立子公司的都推出了自身助贷服务,存在套现行为的许多人都有资金需求,助贷服务的精准性极高,使得现金贷乱象频生。

数据监管还不断延伸到更加细分的领域。

扫码点餐在这一年也被舆论推至风口浪尖,过度收集个人信息、与适老化相违等问题,使得支付巨头也不得不作出政策变动。12月,微信就对开发者发出公告,扫码点餐将不能强制关注公众号,违者公众号将被限制二维码打开公众号能力。

工信部、网信办等机构不断点名App违规问题,各大银行因数据安全问题而被处罚,这都使得作为商业入口的支付业务,对数据的处理需更加谨慎。

2021年还有一件事也可能较为深远地影响支付行业的未来发展态势,那就是河南洪涝灾害。

7月下旬,河南洪涝灾害发生之后,当地多个片区出现了水、电、网络全无区域,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早已习惯了移动支付的人们措手不及,现金的重要性再次被提醒。

人民银行支付司在2021年支付清算论坛上表示,郑州市因持续特大暴雨引发城市内涝,造成大面积断电断网,移动支付等零售支付业务受到较大影响,当地甚至出现了以香烟换桶装水的以物易物的现象。保持灾难冲击下的支付连续性,成为了监管所关注的一个支付发展重要因素。在未来的政策制定中,或将有所体现。

产业逻辑改变

在2021年,许多支付人明显感受到,整个行业的运行逻辑正在发生改变。

首先是降费,在催化产业巨变。

6月25日,人民银行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降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付手续费的通知》,简单来说,降费政策是普通商户费率9折、优惠商户费率7.8折、政策维持3年。此后银行、清算机构、支付巨头、收单机构相继发布公告,积极响应降费政策。

支付行业薄利化更加严重,此前备付金集中交存、断直连等政策落地,深刻地改变了支付行业。大大降低备付金利息,预付卡企业首当其冲,加之移动支付冲击,税筹改制影响,仅今年,就有9家预付卡企业主动申请注销牌照。在2011年支付牌照发放之初,预付卡可是最具价值的支付类型。

互联网支付持牌机构,则加速依附互联网强企生态,牌照买卖案在今年此起彼伏,其中包括义乌小商品城与快捷通、B站与甬易支付、快手与易联支付、PingPong与航天电子、华为与讯联智付、PayPal与国付宝等等。

此外,2021年,国务院、商务部、人民银行等部委都发文鼓励外贸新业态发展,在中美对抗的大背景之下,大宗贸易并不稳定,跨境电商则能够化整为零。藉此,许多互联网支付持牌机构也向跨境电商收款进发,也有部分企业向外卡收单发展,甚至走出国门,在境外成立本地团队,服务全球。不过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跨境支付是否是一个好的破局点尚未可知,但相比国内各个产业内卷,走出去也未必不是一条好的道路。

收单机构在依托线下场景进行破局,分别在SaaS、精准营销、银行联合收单、到店服务等方面加大人力物力投入。

在监管对实体商户的要求下,收单市场也存在较大的动荡。10月,259号文的发布,5要素一致性要求的背景下,套现市场可能会引导较大冲击。此外,1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要求银行加强套现监测,并控制资金风险。

利空套现的同时,259号文释放了新的市场机会,那就是个人收款码不得用于经营收款,民众广泛关注的“从2022年3月1日起,微信、支付宝收款码不能用于经营收款”虽然存在一定的误传,但这依旧是切割支付巨头,让利支付产业的一个重要信号。收单机构未来也势必更加重视聚合支付业务。

总得来说,未来支付机构需要有场景或金融科技能力方能更好地生存。正如范一飞在支付清算论坛中的讲话,支付产业已经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换网络语来形容,那便是进入了更加内卷的时代。

另一种让支付行业改变运行逻辑的最大外在因素,可能是反电信诈骗、反跨境赌博。

这不仅仅在2021年,事实上,从2016年徐玉玉事件以来,各部委都针对电信诈骗密集发文。人民银行在2016年9月便发布了261号文,从开户到收单,深刻的影响了支付产业。

这两年疫情催生的无接触新常态下,通过电子支付进行电信诈骗、跨境赌博的资金转移,成为了监管难点。今年发布的259号文,出发点就是斩断跨境赌博等犯罪“资金链”。今年,整个支付产业链也忙于应对反电信诈骗、跨境赌博整治等各项事宜,从前端用户宣传到后端风控机制改变。

无论是电信诈骗和跨境赌博,其实都是通过洗钱,将资金送至灰黑产。2021年6月,《反洗钱法》修订迎来的阶段性进展,人民银行发布了《反洗钱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稿)》,新增了支付机构的相关要求。而从近两年的支付机构罚单中,许多都已经是“双罚制”。

从整个监管态势来看,在反电信诈骗、跨境赌博整治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焦点的背景下,整个支付产业链不触碰这两大禁区,成为了新的监管底线,也会变成支付企业的业务边界。

酝酿新的希望

2021年对于支付行业来说,最值得关注和期待的是什么?也许很多支付人都会说是数字人民币的进展。

从2020年10月首次亮相到现在,数字人民币试点已经一年有余,场景不断增加,角色逐渐丰富,数字人民币生态正在稳步构建。然而如何在数字人民币生态中赚钱一直是支付产业关注的问题。

7月,人民银行发布《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首次权威地解释了数字人民币的属性、进展及未来目标。然而等同于现金、没有交易费率、没有利息的属性,仍然让原来以费率为主要收入的支付从业者,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经过一年多的试点,业界已经普遍将智能合约作为最有可能盈利的切入点,但这需要较为强大的科技能力支撑,对于中小支付企业,又该如何切入?

2021年各大银行开始下达数字人民币的推广指标,部分服务商已经开始帮银行推广数字人民币,从而赚到了数字人民币的第一桶金。

然而,数字人民币在2021年也感受到了支付灰黑产的恶意,“跑分”、诈骗也开始盯上了数字人民币。

数字人民币的普及尚早,但其生态都需要收单角色的存在,这存在着诸多机遇和挑战,也为支付行业酝酿着新的希望。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