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碳账户建设和推广,仍有几大问题待解
木子剑移动支付网2022/10/17 12:03:33

绿色金融是当下银行发力的方向之一。作为绿色金融的基础部分,碳账户正得到银行的重视。据《银行科技研究社》了解,已有多家银行探索建设碳账户,包括个人碳账户和企业碳账户。当然,目前已正式上线碳账户平台的银行只在少数,大多数还在观望或准备中。

碳账户一般包含碳减排数据采集、核算、等级评价等功能在内,且与金融服务挂钩,不同的碳积分或等级可对应不同的权益或服务。

不过,银行在碳账户的建设和推广上存在一定的挑战,或越发显现出一些问题。

核算标准统一是重点,客户信息采集和保护是难

《银行科技研究社》认为,当前银行碳账户建设和普及中存在的挑战和问题或有这几点。

一是宣传力度不够。对于目前银行推出的碳账户平台,多数客户可能完全不知道,或者对此不够了解,也没有较大的兴趣参与。而实现国家“双碳”目标,需要全民参与,因此银行需要加强碳账户相关宣传,提升公众的接受度,而吸引客户参与最有效的方式或是加大碳账户权益或服务的兑换力度。

二是需要简化参与方式和路径。众所周知,支付宝蚂蚁森林的用户已有数亿。可以发现,打开蚂蚁森林的路径比较简单,将蚂蚁森林添加至首页后,启动支付宝,就能进入收取能量。如果路径过于复杂、拖沓,则会“劝退”用户。

银行碳账户同理,用户较为频繁地参与低碳行为、然后打开碳账户平台领取积分或能量值,需要银行简化路径或提升启动速度。比如缩短甚至杜绝App启动广告、进入App后可快速打开碳账户页面等。另外,银行需优化开通方式。比如部分银行开通碳账户仅限于信用卡App,对于没有该行信用卡的客户,还需要下载注册,对于客户来说可能较为麻烦。

三是碳排放核算标准需要统一。各家银行打造各自的碳账户平台,那碳核算标准是不一样的。对于用户来说,同样的低碳行为在不同的碳账户平台却得到不同的积分,显然“有失公允”。另外,不同的标准也可能引发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未来,或需要第三方或监管方对相关核算标准进行统一。

四是各银行碳账户平台互联互通的问题。银行各自的碳账户平台采集外界信息,可能出现不同银行与同一个外部数据源合作,导致多个银行重复采集同一个低碳行为数据的问题。那么,是否需要考虑碳账户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或数据求交去重的环节。

五是客户信息采集难。对于银行来说,碳账户平台的开放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关乎到生态打造,也关系到客户低碳行为数据采集的全面性。碳账户平台理应采集客户全方位的低碳行为数据,以准确地衡量客户的低碳账户等级,确保公平性。但是,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日常行为数据比较分散,采集是一个难点。

六是客户隐私保护问题。银行碳账户采集客户更多行为数据,涉及到隐私保护问题。比如个人绿色出行数据、企业经营数据等。银行需要确保客户隐私信息不被泄露,合规成本较高。

七是个人碳账户和企业碳账户应同样重视。当前,在已上线碳账户平台的银行中,多数仅面向个人,而面向企业的较少。企业在碳排放上占据较大的比重,且针对企业的普惠金融等业务进一步开展或需要企业碳账户来度量,因此银行需注重企业碳账户的建设。

针对碳账户多维度数据采集和保护,安全共享重要性凸显

银行碳账户的建设和完善,需要多维度数据的支撑。银行只有全方位地掌握低碳行为数据,才能对碳账户主体的“低碳画像”进行全面刻画。

因此,未来可能需要银行和各行业进行合作,以共享低碳相关的数据。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国家也有意促进其高效流通。因此,政府可在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比如牵头建立碳账户相关数据共享机制。不过,其它企业机构作为数据输出者,除了考虑是否能从中获利,也担心数据泄露的问题。

在数据保护方面,银行和数据输出方可应用隐私计算技术。据《银行科技研究社》了解,建行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基于碳账本的个人金融服务”项目便采用了隐私计算。

该应用通过使用客户在公共交通出行、线上政务办理等场景中的碳减排行为数据构建碳减排计量模型,打造客户个人“碳账本”。基于“碳账本”,建行可为客户提供信用卡额度升级、分期福利、银行卡消费折扣、支付优惠、积分商城权益兑换等个人金融服务。

为避免数据泄露导致的风险,除了数据使用遵循最小必要原则获取客户授权,建行还通过隐私计算实现数据保护,做到“数据可用不可见”。其主要使用联邦学习技术,将建行内部数据(如手机银行生活缴费、ETC缴费等)和外部碳减排行为数据进行可信共享,确保各方原始数据不出域。

因此,在碳账户数据安全共享方面,隐私计算或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