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诈法》提出多项要求,近2年银行申请反诈专利至少24项
木子剑移动支付网2022/12/13 14:12:01

12月1日,《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以下简称“《反诈法》”)施行。

电信网络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通过远程、非接触等方式,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而《反诈法》旨在预防、遏制和惩治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加强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保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反诈法》对银行提出多项要求。

《反诈法》施行后,政策性银行、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等更多银行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活动,以提升公众的反诈意识和能力,同时组织员工参加反诈培训班,要求员工掌握电信网络诈骗可疑交易监测识别实务、新型电信网络诈骗手法案例及特点等。

当然,这些只是反诈的“开胃菜”,面对愈加隐蔽、复杂、多样的诈骗手段,金融科技发挥的作用才是更为重要的。

多家银行申请反诈相关专利

根据网上公开资料,《银行科技研究社》对近两年银行反诈相关专利进行了不完全统计,共统计到24项专利,主要集中于工、农、中、建四大行,也涉及到股份制银行、城商行、民营银行等。

其中,中行占10项,为最多的一家,工行则为6项,农行、建行各2项。

部分专利未在名称中体现“反诈”,但方法过程有涉及或目的也是为了反诈。比如中行“一种业务处理方法及系统”专利,主要针对老年人的金融需求,由于老年人对金融知识缺乏了解、对金融产品的真伪缺乏辨识能力,且对金融安全的防范意识薄弱,因此容易成为金融诈骗的主要受害群体。而该发明有助于避免老年用户陷入金融诈骗的陷阱。

在24项专利中,有1项处于“公布”状态,21项为“实质审查的生效”,另外还有2项为“授权”状态。

2项“授权”专利中,工行和厦门国际银行各1项。

其中,工行“验证电话客服身份及电话客服的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专利方法包括:接听名义客服给用户的来电;确定该客服是否按照约定方式播放验证信息;以及在客服按照约定方式播放验证信息的情况下,根据验证信息与用户在目标服务提供方的服务系统所预留的信息是否匹配来确定客服身份的合法性。从而准确地判定名义客服是非法的诈骗电话还是来自目标服务方的合法客服,避免因改号诈骗冒充服务提供方而导致用户资金和账户类风险。

厦门国际银行“一种基于异构图解构的金融反欺诈方法及装置”专利则是充分利用异构图所包含的实体信息,有效地替换掉专家经验制定规约规则,构建出通用的自适应的金融反欺诈解决方案。

另外,部分银行旗下子公司也有申请并公布反诈相关专利。

比如由邮储银行控股设立的中邮消费金融申请的“一种基于图像分析的线上金融团伙欺诈识别方法”专利;中行全资子公司中银金融科技申请的“基于反电诈评分的防止诈骗团伙划转资金的方法及系统”“一种基于多方联合开卡信息的预警方法及系统”等多项专利。

金融科技已成银行反诈着力点

在《反诈法》施行前,各家银行早已在反诈金融科技应用方面进行探索,并收获了一定的成果。

比如工行“融安e信”风险信息服务平台为金融消费者搭建起一道电信诈骗风险预警拦截网。目前,该预警平台已覆盖工行各网点柜面、自助设备、手机及网上银行等业务全渠道,实现对涉嫌信息诈骗犯罪的银行账户事中风险预警及拦堵控制。

中信银行打造“哨兵”智能反诈系统,其以建立联防联控体系为目标,构建电信诈骗防范体系,在欺诈交易关键链路上引入公安、社交、电信等外部风险信息,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技术,建立基于前置风险行为序列的链式反欺诈智能风控体系,并通过总分支三级联动响应机制,快速触达客户。

招行福州分行多措并举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其以智慧风控生态体系建设为抓手,组建“反诈融合团队”,通过研究电信诈骗的行为特征和大数据建模等方法,于2022年1月18日上线“反诈管控系统”,截至2022年9月已成功拦截可疑资金1.16亿元。

而近几年较受关注的隐私计算技术,在银行反诈体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或可打破数据孤岛,解决数据不够丰富、识别不够准确的问题。

浦发银行的电信欺诈风险识别体系建设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基础能力建设,包括价值数据、风险标签、业务规则的融合;二是应用体系设计,包括事前风险预警、事中风险识别、事后风险分析;三是关键技术支撑,包括AI、隐私计算等技术。

浦发银行曾介绍2个隐私计算反电诈案例,分别解决开户风险识别难、非活跃客户涉诈风险识别难问题。

中原银行也探索联邦学习等隐私计算技术在银行同业间反欺诈领域应用,通过建设联邦反欺诈平台,探索解决行业间数据孤岛问题,实现多家银行联合建模,有利于提升银行同业总体反欺诈水平,以阻止诈骗分子在成员行内实施欺诈,进而保障储户资金安全。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