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安全报告:一览用户习惯、安全操作、反诈数据
移动支付网 2023/2/20 18:59:35

2023年2月17日,中国银联发布《2022年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从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发展现状、移动支付用户行为及习惯、移动支付用户的安全感知及个人防范、移动支付相关网络诈骗、以及高风险人群画像等方面,全方位展示当下移动支付安全情况。

在此,移动支付网精选了该报告的部分数据,以飨读者。

移动支付习惯:移动支付完成86.1%日常消费金额

参与本次调研的受访者平均消费总支出由移动支付完成的消费金额所占比例已经达到86.1%。具体来看,越年轻这一比例越高。

调研数据显示,有77.5%的人每天都会使用移动支付来进行消费结算,37.2%的人每天使用移动支付的频次为1-3次,而每天5次以上使用移动支付的人数占到了17.4%。

移动支付的方式方面,二维码扫码支付最为普遍,但Pay类产品和生物识别支付粘度更高。

66.7%的人每天都会选用扫码支付来进行移动支付消费,每天使用频次在5次以上的用户占比为17.1%。相比之下,ApplePay、HuaweiPay以及生物识别、人脸支付等支付方式的被使用率则相对较低,每天使用次数在一次以下的用户占比分别为63.7%和70.0%。但这几类支付方式均拥有一批忠实用户,分别有28.8%和22.7%的人表示,每天超过3次使用这两种移动支付方式。

移动支付的使用场景方面,无论线上还是线下,移动支付都高度渗透于人们的各种生活场景中。

“商店、便利店及餐饮店”、“小摊贩、菜市场水果店”、“水电煤、网络费”这三大围绕居民日常生活的基础场景成为了移动支付发生最多的场合,分别有81.2%、73.1%、74.1%的被访者表示会在这三个场景中使用到移动支付,较去年的78%、68%、71%进一步增长。

在移动支付的绑定账户选择方面。数据显示,80.2%的人在移动支付时会使用银行储蓄卡账户,较去年的59%银行储蓄卡的选用率大幅提升。此外还有66.0%的人会使用银行信用卡账户,32.7%的人会使用第三方现金贷账户。首选的支付账户方面,有53.1%的人在进行移动支付时会首选使用银行信用卡账户,其次为银行储蓄卡账户有36.6%的人,另有8.8%的人会首选第三方现金贷账户。

在选择绑定银行信用卡账户时,“优惠力度大”是被最多提及的考虑因素,比例达到66.6%。其次为“选择日常最常用的信用卡便于账户管理”49.6%和“卡片安全有保障”35.6%。

在进行移动支付交易时银行卡/支付密码或指纹、刷脸等生物识别仍然是最为普遍的两种验证方式。本次调研数据显示,当前银行卡/支付密码的使用率为72.9%,生物识别的使用率为68.1%,两种验证方式的普及率与使用情况已进入难分上下的程度。

移动支付安全:平均每个用户1.2个不安全的行为习惯

用户对移动支付安全性方面自我保护能力的自评中,有37.1%的被访者对自己在移动支付安全性方面的自我保护能力非常有信心,47.3%的被访者表示比较有信心,同时还有15.6%的人持谨慎态度。

调查数据显示,在日常使用手机时平均每个用户存在1.2个不安全的行为习惯。发生率最高的三项不安全行为分别为“网站/APP内登录习惯设置记住密码或自动登录”、“在连接公共wifi的状态下支付”以及“所有支付密码都相同”,均有18%以上的被访者存在这三项问题。

本次调查活动对受访者支付行为的安全性进行研究。调查显示,受访者对账户信息的保护意识普遍较高,“在公共场合随便连接免费Wi-Fi”,各项银行卡使用时可能的不安全行为在受访者中的发生率均不到10%。但就“将银行卡(账户)与身份证分开存放”的习惯培养还需努力,数据显示仅有五分之一(20.1%)的持卡用户能做到这一点。

对于银行卡买卖的惩戒措施认知上,75.5%的人了解,仍有近四分之一的被访者表示对买卖银行卡的惩罚措施“不知晓”。

在移动支付安全的措施采用方面。在本次的调研活动中,有40%以上的被访者通过“关注每一笔交易提醒”、“转账时核验收款人信息”、“加强手机设备的安全性”以及“不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来提升自己在使用移动支付业务时的安全性。其次采用的防范风险措施还有“不轻易将个人二维码信息泄露给他人”、“选择大/实力强的设备/支付平台”等。调查数据同时显示,移动支付用户平均每人会采用5.2个主动防范风险措施,高线级城市居民的防范意识高于低线级城市。

调研数据显示,大部分的用户在使用移动支付时都曾有过个人权益受损的经历。在各类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中,“个人信息被过度采集”的问题最为严重,有超过4成的被访者表示曾经遭遇过。

但值得一提的是,“个人信息被过度采集”、“个人信息或隐私被泄露”、“交易前必须关注或绑定经营者的公众号或小程序”等问题有所改善,发生率较2021年明显下降。

移动支付遇上诈骗:25岁以下年轻群体更易上当

调查显示,67.1%的被访者表示曾遇到过电信诈骗,22.6%的被访者表示财产受到了损失,受损人群占比较2021年进一步增长了8.6%。受害者的平均损失金额为2759元,也较去年增长了1109元。

利用公众的爱心和人际间信任关系的情感爱心类是发生率第二高的电信诈骗种类,有15.7%的被访者表示曾经遭遇过。该类诈骗中的“冒充QQ、微信好友诈骗”情况最为严重,发生率高达26.4%。25岁以下年轻人和学生群体是受害于此类诈骗最严重的人群。

此外从整体看,男性在面对情感爱心类诈骗时更容易受骗,在“交友平台伪装身份”、“虚假爱心传递”、“猜猜我是谁”诈骗上,均有超过10%的男性用户表示曾经遭遇过。其他发生率同样较高的诈骗类型还有“网络平台抽奖扫码”,21.2%,“引诱贷款”,16.1%,“假冒公检法等电话”,18.6%等。

诈骗信息接收渠道方面。短信、电话、微信是诈骗信息主要传输渠道。

在防骗宣传接收渠道方面。路边标语/海报、短信、微信是比较排名前三的反诈信息宣传渠道。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