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银保监会、央行联名文件,看银行资产风险分类的演变……
卢华秋移动支付网2023/3/2 11:37:06

本月,银保监会和央行“联名”发布《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

《办法》共六章48条,要求商业银行遵循真实性、及时性、审慎性和独立性原则,对承担信用风险的全部表内外金融资产开展风险分类,这将使得我国商业银行资产管理迈上新的台阶。

银行资产风险分类管理演变:4级、5级,还有10级、12级?

关于《办法》制定的背景,银保监会、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信用风险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完善的风险分类制度是有效防控信用风险的前提和基础。

1998年,央行出台《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以风险为基础,提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等“五级”分类概念,通常后三者合称为“不良”。

而事实上,我国银行业资产风险还可往前追溯,那时候央行和财政甚至尚未“分家”。

一般认为,我国首次提及银行贷款风险分类制度的是1988年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国家专业银行建立贷款呆账准备金的暂行规定》,彼时的规定是,因借款人依法破产、死亡、遭受重大灾害等原因产生的欠款被算作“呆账贷款”。

1993年,财政部印发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又明确了逾期贷款和呆滞贷款的标准。规定了借款人逾期半年以上的贷款作为逾期贷款,逾期三年以上的贷款作为催收贷款管理,或称“呆滞贷款”。

央行、财政分家后,央行于1996年发布了《贷款通则》,将不良贷款分为呆账贷款、呆滞贷款和逾期贷款:

呆账贷款:指按财政部有关规定列为呆账的贷款。

呆滞贷款:指按财政部有关规定,逾期超过规定年限以上仍未归还的贷款,或虽未逾期或逾期不满规定年限但生产经营已终止、项目已停建的贷款(不含呆账贷款)。

逾期贷款:指借款合同约定到期未归还的贷款(不含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

此时,“一逾”和“两呆”再加上正常类,银行资产风险分类形成了“四级”分类。不过,这一分类法以贷款到期的时间节点,借款人的偿付情况作为评价标准,存在“不够动态”的问题,无法描述银行信贷资产的变化过程。甚至,银行还可能通过“借新还旧”等方式掩盖风险。

因此国际通行的五级分类法被逐步引进国内,除前文提及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外,原银监会于2007年发布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引》,更进一步明确了贷款风险的五级分类。

《贷款风险分类指引》还设定了贷款风险分类的基本标准及限制性规定,比如哪些贷款应至少归为关注类、次级类。五级分类都是银行业贷款资产风险分类最重要的标准,也是最低要求,银行可根据自身实际制定贷款分类制度、细化分类方法,但不得低于此指引。

事实上,以五级分类为基础,监管也曾有意推行更细化的分类。比如2009年8月,原银监会办公厅印发《农村银行机构公司类信贷资产风险十级分类指引(试行)》,将该特定类信贷资产的风险类别为十级,分别为“正常1、正常2、正常3”“关注1、关注2、关注3”“次级1、次级2”“可疑”和“损失”。

尽管该文件后来没有继续推行,但在实践中仍有一些银行在不断细化分类,特别是国有大行。根据2021年报披露的信息,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均有对公司类贷款实施了12或13级分类体系,当然这些细化分类均为内部分类。

对贷款以外的各类资产,包括表外项目中的直接信用替代项目,《贷款风险分类指引》也提出了按情况划分五类。换言之,该指引早已提倡银行们“严于律己”。

又过去了很多年,银行非信贷金融资产占比逐年提升,纯贷款资产风险越来越难以描述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全貌。于是到了2019年,《办法》征求意见稿出台,再如今正式落地。

银行资产风险分类真是一条漫漫长路吖。

《办法》落地,不良上涨?

《办法》依旧规定金融资产按照风险程度分为五类,分别为正常类、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损失类,后三类合称不良资产。

在字面上看,各年份文件对五级分类的定义差别不大,只在措辞上有所区别。比如对“正常”类的描述上,是从“充分把握”“足够理由”到“客观证据”的变化,详见上表。

除了分类相关内容,《办法》最重要的关注点至少还有两个,一是拓展了风险分类适用的资产范围;二是将“逾期天数”等作为资产质量恶化程度的指标。

风险分类扩容是行业最为关注的《办法》重点,要求风险分类覆盖银行承担风险(存在信用风险敞口)的资产,除了贷款,还要包括债券和其他投资、同业资产、应收款项等,表外资产中承担信用风险的也应比照按表内资产相关要求开展风险分类。正因如此,《办法》才被冠以“史上最严”的金融资产分类政策。

《贷款风险分类指引》只提及逾期天数是分类的重要参考指标,但无关于具体逾期天数的描述。相比之下,《办法》要清晰明了许多:只要发生逾期,就至少要归为关注类;逾期超过90天,至少归为次级类;逾期超过270天,至少归为可疑类;逾期超过360天,归为损失类。

业内有不少观点认为,随着《办法》落地,趋严管理将使银行业不良资产率有所上升,但预计幅度亦在银行承受范围之类。以大众喜闻乐见的信用卡资产为例,根据移动支付网对2021年银行财报数据统计,主流的国有大行、股份行,信用卡不良金额多在百亿元规模,不良率多在2.5%以下,即便最高的民生银行也在3%左右。

当然,相比于零售层面信用卡资产而言,公司类贷款,特别是短期的贷款可能需要承担更大压力。事实上,也有不少银行在内部对公司贷款有着特别分类,比如同一公司只要有任何一笔交易出现风险,那么就应将其所有的交易都认定为“不良”。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