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前分享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双层架构”:基于账户与钱包分层并用
2018/8/6 10:14:49

Bianews 8月5日消息,7月18至20日,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法定数字货币(Digital FIat Currency)焦点组第二次会议在纽约康奈尔大学科技园区召开。

国际电信联盟(ITU)是联合国机构中历史最长的一个国际组织,简称“国际电联”,主管信息通信技术事务,负责分配和管理全球无线电频谱与卫星轨道资源,制定全球电信标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电信援助,促进全球电信发展。

随着首次代币发行在许多国家被禁止,加密货币价格缩水,以及多起黑客攻击事件导致投资者数以亿计美元资金的损失,不少国家正在努力研究央行数字货币(CBDC)或法定数字货币(DFC)。

本次会议由旧金山数字货币研究所和ITU共同主办,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瑞典、挪威,菲律宾、巴西,埃及等国家中央银行代表进行了主题演讲,分享了该国在法定数字货币(DFC)领域的研究成果和试点计划。

此外,还有来自美联储、美国财政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ISO、Global Platform、GSMA、盖茨基金、VISA等机构负责人与各行业专家超过150余人出席讨论会。

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副司长、中国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博士发表了关于中国人民银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双层架构的主题演讲,分享了中国人民银行当前对法定数字货币的双层架构设计及其详细功能。

姚前分享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双层架构

自2014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在数字货币解决方案的研究和设计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全球正在关注中国如何部署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解决方案,因此,本次演讲中所谈的“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双层框架”得到了各国央行广泛关注。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框架呢?Bianews做了一些探索,搜集了部分现场演示文稿照片。

通过现场照片,可以得知演讲标题为:《一个双层框架内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科技方面》。

——暂时看不出什么。

央行数字货币框架设计原则部分提到:

一是安全稳定,要求商业市场分析,科技保障安全以及反馈措施;

二是便捷效率,包括程序优化和多种支持方案;

三是专利可控,在这一部分谈到了专利的设计发展与整合;

四是多层设计,识别所有的收益,弱关联的层设计,定义互动标准使连接受约束,中央化控制与分布式建设;

五是中立性与收益性,包括科技上的中立与竞争择优机制;

六是大众发展。

——还是看不出什么。

在谈到放宽关联时,演示文稿中则提到,放宽与银行账户形式上的关联,央行数字货币(CBDC)通过中心化发行与基于账户的弱关联,可以更方便流通,发展可控的匿名性。

——有线索了。

Bianews通过检索,发现此前姚前曾发表题为《理解央行数字货币一个系统性框架》的一篇论文,文中提到,在他发表于《清华金融评论》2017年5月刊上的《数字货币与银行账户》一文中,曾作为一种个人设想详细介绍了一个关于数字货币的双层框架。

这个双层框架的两层分别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又分别基于账户(account-based)与基于钱包(wallet-based)这两种形式。

以此为线索,Bianews对姚前所说的“双层架构”进行了一定了解。

深入探究“双层架构”:银行账户与数字货币钱包的分层并用

首先需要了解的是,我国的货币发行遵循“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的二元体系,而当前社会经济活动则主要基于商业银行账户体系开展。

如可以借助银行账户体系,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现有的成熟设施体系,将大大降低数字货币的推广门槛,提高使用便捷性和灵活性,有助于数字货币的广泛应用。

而借助账户体系,最直接的办法是扩展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接入范围。

但这事该中央银行管吗?

英格兰银行、欧洲央行和瑞典央行已经就此问题做了相关的研究。英格兰银行副行长本·布劳德本特道出了商业银行的担忧:那会引发存款从商业银行转移到央行,导致整个银行体系缩窄,成为“狭义银行”。姚前认为,这种担忧目前在监管层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不过,纯数字货币系统不一定非要与银行账户关联。

原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有这样的观点:“数字货币的技术路线可分为基于账户和不基于账户两种,也可分层并用而设法共存。”

此言深得姚前赞同,分层并用的思想显然要比直接在央行开户的方式考虑得更深。但原则性观点未免过于精辟,在如何实现的具体手段上,这段话似有不同解读,于是他从他自己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框架——商业银行传统账户体系+数字货币钱包属性。

数字货币系统不一定要与银行账户关联,但完全独立的数字货币体系显然也是不合适的:首先,给现有银行体系冲击太大;其次,对商业银行现有成熟系统来说是一种资源浪费。

因此,在具体设计上,姚前考虑在商业银行传统账户体系上,引入数字货币钱包属性,实现一个账户下既可以管理现有电子货币,也可以管理数字货币。

电子货币与数字货币管理上有其共性,如账号使用、身份认证、资金转移等,但也存在差异。数字货币管理,根据央行有关钱包设计标准,是一个类似保管箱的概念。银行根据与客户的约定权限管理保管箱(比如必须有客户和银行两把钥匙才能打开等等约定),从而保留数字货币作为加密货币的所有属性,将来也可以利用这些属性灵活定制应用。

这样做的好处是,沿用了货币发行二元体系,数字货币属于M0范畴,是发钞行(中央银行)的负债,不在账户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但由于账户行依然还在实质性管理客户与账户,不会导致商业银行被通道化或者边缘化,而又可以通过发钞行直接确权,不完全依赖账户行之间的跨行支付系统,利用客户端的数字货币钱包实现点对点交易。

而像这样,在中央银行统一发行数字货币的环境下,商业银行自己库中的数字货币属于商业银行的资产,中央银行的负债;商业银行客户账户中的数字货币则属于客户的资产,还是中央银行的负债。

客户之间点对点交易数字货币,由央行数字货币发行系统进行交易确认与管理,央行承担交易责任;与此相对的,电子货币交易则和现有流程一致,通过央行跨行支付系统、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完成。

当然,发钞行可以是央行,也可以是央行授权的发钞机构(例如港币发行模式),具体选择哪种发行方式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姚前同时也指出,发钞行和中央银行以及发钞行之间的互联互通,将由央行来做顶层设计,而该顶层是否能适用于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架构,将是业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在具体实现上,该框架在银行基本账户中增加了数字货币钱包ID字段。钱包起到保管箱功能,不参与日终计提等业务,最小化影响现有银行核心业务系统。

数字货币钱包设计则需符合央行规范。银行端的数字货币钱包较轻,仅提供安全管控以及账户层相关的必要功能,侧重于管理;应用服务商提供的客户端的钱包较重,其功能会延伸至展示层与应用层。

姚前谈到,智能合约的应用可以在客户端尽情施展,这也是应用服务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这是分层并用。

“双层架构”的深层意义:数字M0在商业银行体系中“安身立命”

姚前说,在全面数字化的世界里,不能因为表面上、形式上都是数,就混淆数字背后的经济金融内涵。此数字与彼数字尽管都是数,但它们有可能代表不同类型的资产,这是在考虑数字货币设计的时候必须牢记在心的。

实物货币转化为M1或M2,天然就有实物和数字的区隔,但数字M0则容易让人忽略这种区隔。数字资产之间的转换速度加快了,并不意味着不同类型的数字资产间的差异消失了。

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曾撰文指出:“法定数字货币必然受到现有支付体系、信息技术的影响,但也需要与现有支付体系适当区分,以专注于自身服务领域,发挥其替代传统货币的功能。从理论上说,支付体系主要处理的是广义货币中的活期存款部分,而数字货币则主要属于现金(M0)范畴。”

而通过商业银行账户与数字货币钱包的双层结构,法定数字货币不仅可以像与现有货币一样,纳入“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体系,享用现有成熟的金融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因特殊考虑了数字M0在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安身立命”问题,既可使之独立开来,又可分层并用,发钞行只需对数字货币本身负责,账户行承担实际管理业务,应用开发商落实具体应用,各司其职,边界清晰。

结语:架构乃应用之基石

此次会议,姚前博士所提出的这一双层架构,或许成为了中国人民银行向世界其他央行介绍CBDC技术应用的基石。

ITU法定数字货币焦点组会议,也是世界各主要国家中央银行之间讨论法定数字货币项目的唯一平台。可以说,这次会议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到各国央行如何应对加密货币和代币发行热潮带来的不稳定现状。

据悉,本次焦点组会议成果将出版发行,作为法定数字货币领域的权威资料。而中国人民银行所提出的这一“法定数字货币的双层架构”,也将收录其中,作为世界领先的解决方案,成为世界法定数字货币规则建设的与实践应用的重要参考。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