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牌照价值趋于理性 中小支付机构细分领域求生
2018/11/8 9:42:53

近期,《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央行放开支付牌照申请,“双寡头”格局已定的支付市场里,此前被爆炒的第三方支付牌照价格有所回落,中小支付机构在“巨头”的阴影下也只能在细分领域寻找机会。

趋于理性

依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分类,第三方支付业务主要分为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和银行卡收单三类。其中,网络支付又包括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等。

有数据显示,在2011年至2015年期间,央行共发放271张第三方支付牌照。此后,由于第三方支付陆续暴露出问题,2016年央行明确表示“一段时期内原则上不再批设新支付机构”,这也使得第三方支付牌照交易价格一路飙升。美团就曾在2016年9月,大约花了13亿元收购第三方支付公司钱袋宝,以此正式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

2017年以后,央行逐步放开第三方支付牌照申请。今年初,央行更是放开了外商投资支付机构准入限制,给予外商投资机构“全面国民待遇”。

根据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目前国内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为238家。截至2018年2月,可以开展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业务的有149家,可以开展互联网支付业务的有110家,可以开展银行卡收单业务的有61家,可以开展移动电话支付业务的有48家,可以开展固定电话支付的有8家,可以开展数字电视支付的有6家,可以开展预付卡受理业务的有5家。

在支付牌照申请重启、“双寡头”格局形成的背景下,有相关媒体报道,第三方支付牌照价格已大幅降价,甚至半年内缩水50%。

对此,易观智库金融行业分析师王蓬博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称,价格缩水是肯定的,但具体缩水幅度要看是什么类型的牌照。在强监管之下,市场比较稳定,有场景把控的企业基本上已有了支付牌照。同时,中国支付产业实际上费率很低,三方支付互相合作比较常见。此外,再加上央行又重启了支付牌照申请。

不过,某非银支付机构部门负责人朱捷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支付牌照缩水这个提法是否成立还有待考证,不同支付公司的估值水平不同,牌照经营范围和过往业务进展情况也不同。目前对支付机构资本价值并没有统一的估值方式,所以升值和缩水的说法都是舆论直观感受,不一定是真实现象。

王蓬博指出,第三方支付牌照价格之前炒得比较高,是因为移动支付对整体商业的价值显现了出来,而且市场需求很大。之后,第三方支付牌照价格会按照牌照类型和开展业务的不同价值而更加理性。

夹缝求生

虽然第三方支付牌照价格回落,但从已有的统计数据看,国内支付市场依然在高速发展,非银支付机构也在快速地抢占市场。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第二季度,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1230.14亿笔,金额48.2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4.37%和53.35%。

艾瑞咨询发布的报告显示,支付宝、财付通依然是支付领域的“双寡头”。而第二梯队的支付企业则在各种的细分领域寻找机会,其中联动优势受益于平台化、智能化、链化、国际化战略促进交易持续增长,京东支付受益于线下支付、金融领域的发力使得业务也呈现较为明显的增长,而连连支付积极开拓跨境支付市场,苏宁支付则致力于O2O化发展,为C端消费者、B端商户提供便捷、安全的覆盖线上线下的全场景支付服务。

朱捷指出,支付牌照不同于银行、证券、保险、公募基金、信托等其他金融牌照,支付机构中天生存在寡头,从市场格局看,更像互联网的“721分布”。国内支付市场自形成以来就存在寡头,这就要求其他支付机构不断寻找差异化竞争的策略。

王蓬博也表示,现在支付行业已经分流了,支付宝、财付通“双寡头”格局已定,其他支付机构只能在细分领域谋生破局。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则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曾经收购支付牌照的实业企业,如今发现支付业务并非那么容易开展,甚至有些自身有支付牌照,但大部分支付业务还是通过外部支付机构进行。比如,海尔有支付牌照,叫快捷通,但是海尔旗下的海融易、云贷、消费金融接的都是其他支付机构的通道。

至于为何自身有支付牌照还要接外部渠道,上述业内人士表示,技术、费率、内部沟通可能都会成为制约因素。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