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王素珍:新技术在支付清算行业的创新应用
2018/12/19 16:13:19

近年来,在技术变革外部驱动和转型发展内生需求的双重作用下,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已成为零售支付的主流方式,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提供支付服务的企业带来了巨大商机。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进一步向支付清算领域渗透,行业迎来了新的蓬勃发展机遇。

新技术加快支付清算行业创新发展

(一)技术发展促进支付领域全方位持续变革

众所周知,货币的产生源于物物交换效率低下而引致的对价值载体的需求。作为价值载体,货币通过交换媒介,可以较好地耦合买卖双方交换商品的需求,完成商品交换。而货币在买卖双方之间的转移过程,就是支付,即付款人向收款人转移可接受的货币债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支付的过程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支付的方式也从简单的现金支付发展到非现金支付。但无论其过程和方式如何演变,价值载体、转移方式和鉴权方法一直是支付不可回避的三个问题。

从价值载体看,货币作为价值载体自产生以来,其物质形态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牲畜、贝壳,到金银等贵金属货币,再到纸币与银行存款货币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负债,货币已经历了由实物货币到信用货币的演进。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基于密码算法的数字货币正向我们走来。

从转移方式看,支付的过程是传达收(付)款人的支付指令,实现债权债务清偿和货币债权最终转移的过程。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渗透,支付过程中的债权转移方式已由最初的现金支付逐渐衍生出基于银行账户的非现金支付,以及当前在零售支付领域被普遍采用的基于支付账户的非现金支付;而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支付的实现形式也由“固定场所支付”而不断地“移动化”。

从鉴权方法看,支付的交易环节包括有关各方的身份确认、对支付方式和支付能力的确认,以及收付款人账户所在方对货币债权转移指令的确认等等。随着科技的渗透,用户访问支付系统的前端设备已发生巨大变化,支付的鉴权方式亦经历了由静态密码到动态口令、由数字签名到生物识别的演进过程。特别是近年来,生物识别技术在支付领域逐渐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鉴权的效率,节省了鉴权的成本。

总之,技术创新发展与应用使支付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所带来的网络外部性和规模经济大大降低了支付服务成本,提高了支付服务效率,增强了客户体验。支付方式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未来也必将随着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演进而继续升级。

(二)技术创新驱动支付清算行业推陈出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相继经历了贸易时代、工厂时代、资源时代和新经济时代的更迭。进入21世纪,以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为突破口的新经济不断推陈出新,以轻资产、大数据、共享经济等为特征的新型商业模式得到快速发展。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支付领域的运用,较好地满足了新经济时代企业和个人的金融需求,科技已成为推动支付清算行业与新经济加速融合与发展的新引擎。从新技术推动角度看,我国支付清算行业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基础储备期(1980-1999年)。这段时期,随着各国支付系统的相继建立,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并在银行与非银行机构间开展资金清结算服务,为支付清算行业发展搭建了基础信息平台。在国内,人民银行组织实施电子联行“天地对接”工程,极大地提高了电子联行系统处理速度;商业银行也开始普遍使用计算机技术,加强行内资金汇兑系统建设。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诞生了我国第一张银行卡,1986年我国第一部ATM机投放使用。90年代后期,随着Internet技术的进步,陆续出现了纯粹的网上银行、网上认证系统、网上支付系统、电子货币、电子支票、虚拟账户、虚拟卡等新型工具。至此,我国初步建立起支付清算行业信息基础架构体系,为进一步实现支付系统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启动探索期(1999-2005年)。从2000年开始,我国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基础上,加快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与此同时,银行业机构开始了行内数据的大集中,极大地改善了银行业支付服务基础。网络支付服务领域的创新也得到快速发展,1999年首家网上支付服务平台首信易支付成立;2002年中国银联成立,解决了银行卡跨行交易结算问题,极大地推动了银行卡支付产业发展。随后,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机构纷纷探索网上支付模式,双方合作加速了支付清算行业发展的步伐。

市场启动期(2005-2011年)。在这段时期内,小额支付系统、境内外币支付系统、支票影像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纷纷上线,极大提高了我国支付系统的信息化水平。与此同时,依托互联网技术的普及,非银行支付机构从网关支付模式向增值空间更大的账户模式转变。2008-2010年,伴随着电商行业的发展,非银行机构异军突起,行业交易额连续三年增长率超过100%。2011年,人民银行发放首批支付服务牌照,标志着非银行支付机构获得合法地位,进一步促进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发展。至此,我国已初步形成以人民银行跨行支付清算系统为核心、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为基础、专业清算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为补充的支付基础设施网络。

快速发展期(2011-2016年)。2011年,快捷支付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互联网支付的便捷性和成功率,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支付的快速普及。再加上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电子商务的兴起,支付清算行业迎来了一段快速发展期。此后,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支付迅速向移动端迁移,从商超、餐饮到打车、抢红包,移动支付不断向人们日常生活场景渗透。特别是条码支付的出现,使得移动支付广泛应用于线下实体场景,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加速增长。这段时期,从事互联网支付业务的支付机构在满足众多小微企业金融需求的同时,较好地发挥了“鲶鱼效应”,推动传统金融向移动金融、数字金融转型,进一步扩大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

调整规范期(2016年-至今)。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支付清算市场主体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拓展市场空间,扩大市场覆盖面,也加速了传统支付产业的发展与变革。然而,支付清算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市场乱象和风险隐患。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人民银行据此对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跨机构清算业务以及无证经营支付业务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整治,加强市场纪律约束,促使支付业务回归本源。未来,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开拓创新将是支付清算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支付清算行业科技创新发展特点和路径趋势

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及大数据、人工智能、共享经济等新词,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一系列国家政策出台和科技创新信号释放,预示着国家战略和政策导向为支付清算行业科技创新打开了窗口期。

(一)科技创新政策背景下支付清算行业发展特点

一是科技创新助推行业多元化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的逐步应用和发展,对支付清算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支付载体更加多元化。传统交通、家居、医疗等领域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逐步形成新的支付场景,汽车、家用电器、可穿戴医疗设备等向新型支付载体演变。支付流程更加无感化。借助智能设备和系统,用户身份和行为可被自动捕捉、分析并验证,使得支付体验更加流畅。支付风险防控更加自动化。风控手段逐步从人工审核、后验策略转向自动化决策、模型预测为主,通过基于多维度数据关联的用户行为分析、深度学习建模开展实时监控,系统初步具备一定的风险自动识别能力。参与主体范围更加扩大化。科技创新推动支付产业链不断延伸,在原有以卡组织、银行业为主的支付清算模式上增加了互联网企业、特约商户、电信运营商、终端提供商和平台服务商等更多参与方,并分布在金融、服务、信息等各个产业。支付产品和方式更加多元化。从传统的现金、纸质票据、银行卡支付,到网上支付、二维码支付、手机支付、可穿戴支付等新兴支付,支付服务产品和方式不断扩大,极大地丰富了支付生态环境。

二是科技创新促进支付场景与金融服务日趋融合。科技支持支付创新,打破了原有的线上线下金融服务边界,并使之深度融合,推动商业模式重塑,使线上线下商业服务和支付服务更加一体化,并将支付业务与商业服务场景紧密关联,推进金融服务和商业服务共同向信息化、智能化和个性化发展。同时,科技也正在推动支付加速向其他金融服务领域渗透,基于支付延伸的消费信贷、投资理财、保险等金融服务快速增长,支付与其他金融服务融合趋势日益明显。

三是科技创新助推支付业务的泛金融化。支付与金融有着天然的连接接口。得益于这一优势,支付清算行业依托在线理财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呈现泛金融化特征。相对于国外成熟市场,国内包括基金、保险在内的金融理财服务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产品销售主要依赖传统渠道。而传统渠道的支付成本较高,且跨行基金支付存在障碍,使得基金和保险等金融机构对第三方支付有着较大的需求。借助网络和移动互联技术优势,从事互联网支付业务的支付机构掌握了海量客户入口,在不断拓展金融衍生业务的同时,为金融机构提供风控数据支持,以泛金融服务的方式提升金融服务效率。

四是科技创新助推支付清算行业资源的整合优化。当前,以移动互联为技术支撑的市场格局趋于稳固,市场主体在业务体系稳步发展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与优化,实现业务创新发展。鉴于互联网支付业务模式日渐成熟,市场主体纷纷开始考虑引入战略投资者,并在资本市场筹划上市,形成新的治理结构,进一步实现了资源的整合与强化。与此同时,实体企业以及其他金融和类金融机构以并购互联网支付机构的方式进入支付市场,希望通过支付接口达到资源整合的目的。

五是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效率。一方面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打造平台经济模式,可充分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优势资源,简化供需双方的交易中间环节,从而便利资金供需匹配,提升资金融通效率。另一方面,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跨层级、跨区域的分布式支付系统,可按需分配、弹性扩展资源,最大限度提高支付业务的响应速度和支撑效率。此外,区块链技术也有望解决支付领域的一些痛点和难点,比如降低交易的复杂性,提升交易速度、资产与资金有效获取,降低交易过程中的沟通成本,提高交易记录的透明度和不可篡改性,降低运营的风险。

六是科技创新助推支付清算行业衍生增值服务升级。作为金融科技最早开发的领域,如今支付已成为金融科技机构获取基础数据的最主要来源之一,支付独有的闭环特性,使得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提炼用户画像和精准营销这一方式广泛应用于金融和非金融领域,通过支付入口实现理财、征信、保险等众多增值服务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增长点。

(二)支付清算行业创新发展路径及趋势

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智能支付终端开始取代传统支付终端。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蓬勃发展,科技继续引领行业变革。在付款端,指纹识别、声纹识别、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正逐步应用于支付的用户身份认证和指令识别环节;在收款端,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促使支付与场景的深度结合。

1.移动金融场景化——移动支付。移动支付发展迅猛,以云闪付、支付宝、微信支付等为代表的中国支付品牌,正在推动中国移动支付业务模式、标准规范、系统平台、应用场景逐渐走向海外。随着5G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无线接入技术的更新迭代,将带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快速发展。未来,移动支付将成为广大民众获取基础性金融服务的重要渠道,进一步扩大普惠金融的服务范围,激发支付清算行业创新发展的活力。

2.支付服务云端化——云计算。随着“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分布式云计算架构能帮助支付系统实现资源弹性扩容,大大缩短应用部署时间、实现故障自动检测、业务升级不中断,从而能更好地适应“互联网+金融”的服务模式。目前,我国已形成特定市场监管环境布局“行业云”、多家金融机构建设“私有云”的“行业云”+“私有云”的部署,云计算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未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在金融云领域的运用,通过对信息价值的挖掘,可以优化企业要素资源配置,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3.系统架构弱中心化——区块链。在实践中,区块链有利于降低支付成本和提高效率,有效防范交易对手间的信用风险和因此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利用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实现支付清算,以链表格式存储交易数据,将会大幅降低区块链的磁盘存储空间利用效率,极大提高支付清算系统利用率。此外,区块链在跨境支付、数字票据等领域也进行了实践探索。未来,随着区块链在金融领域应用的逐步深入,区块链技术将为支付架构搭建、支付风险防范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4.业务支持海量化——大数据。大数据与支付业务深度融合,形成支付业务的数据驱动引擎。在消费环节,通过大数据精准提炼用户画像,对用户行为进行深度分析。在营销环节,在对客户精准分层的基础下,针对不同层次用户进行精准营销,同时也能为特约商户定制财务管理、营销规划等服务。在风险防控环节,基于海量数据的大数据分析,为支付风险防控提供更强的决策支持,打造全数据、自动化、高时效的支付风险防控体系。在征信环节,通过实名认证用户身份信息核实和个人消费信用数据分析,建设大数据消费信用体系。未来,随着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大数据技术将广泛应用于支付领域,以大数据为引擎的支付生态将日趋细分化和专业化。

5.支付过程智能化——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步运用于支付领域,主要通过生物识别、机器学习等技术来提高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促进支付业务创新,创新提升用户体验,提高运营效能,强化风险控制。未来,以人工智能为支撑的科技参与支付体系的要素整合,将会促使支付机构更加公平、有效地扩大服务范围。

6.支付创新感知化——物联网。目前,“无人经济”颠覆了传统商业场景,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实现开门取物、支付等操作,使物流业在拓展空间、时间概念的同时,也推动感知支付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开立支付账户,可登录物联网的身份验证和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关联一个物联网账户即可实现多平台登录。另一方面,利用指纹、虹膜、掌纹、掌静脉、声纹等进行个人身份鉴定的生物识别技术将使密码支付向识别支付过渡。未来,物联网通过透彻感知,将支付行为与企业运营状态、用户基本情况的动态变化相关联,可实现动态调整支付额度,帮助市场主体防控风险。

新技术给支付清算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以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将不断提升支付的安全与效率和支付体验的智能化程度。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技术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在为支付清算行业开启机遇之门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

(一)新技术给支付清算行业带来的机遇

一是支付与场景的融合扩大支付服务范畴。新技术的应用使支付创新从产品端向应用端演进,线上服务加速向各类生活服务渗透,不断创造出新的支付场景,丰富了原有的支付生态。金融科技和支付业务的叠加融合,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在技术成熟度曲线中向高点移动,有效扩大了支付服务的范畴。

二是支付业务多维度延展可为市场提供多元化的解决方案。支付服务提供者以支付为基础依托,创新运用新技术,全面拓展综合金融服务业务场景,为行业客户提供供应链融资、投资理财、消费信贷、财务资金管理、营销服务等综合支付服务解决方案。

三是支付向移动端迁移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在移动互联的大背景下,移动支付基本覆盖了主流的消费群体,且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接受程度、使用率和满意度仍处于上升趋势,支付与移动互联生态相结合,将产生更多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

四是支付科技企业出海开拓海外市场空间。“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给支付清算行业带来了一次难得的做大做强的机遇。国内支付市场主体以技术应用为依托,纷纷走出国门,在满足国民海外支付需求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了市场空间。部分支付市场主体还在持续关注资本市场的海外布局,带动国内支付科技企业海外上市热潮。

(二)新技术给支付清算行业带来的挑战

一是市场参与主体面临文化差异与碰撞。新科技的进步不断改变金融渠道、创新金融产品。在支付清算市场,由于参与各方在企业战略和商业模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更需要各方加强沟通与交流,求同存异,探索并加强符合整个行业发展的共同文化基因,形成共识,共同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科技风险给支付清算市场发展带来隐患。金融科技的发展使支付市场参与主体间的关联性越来越强、联动性越来越大,增大了单点风险演变为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随着业务规模和客户数量的增加,数据安全、隐私保护、交易安全、身份认证等问题更加突出,风险的传染性和不确定性更强。

三是科技创新给现有监管体系带来新的挑战。由于科技的发展,现行的分业监管机制难以防范跨界经营带来的潜在风险。此外,现有监管科技手段还比较落后,难以对创新科技形成有效的监管,致使新的支付科技创新往往处于监管真空地带。

四是法律法规不健全难以应对创新科技的瞬息万变。当前大部分支付监管制度属于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法律层级普遍较低,约束力不强,在规范市场和管控风险中的惩戒力度明显不足,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难以对打着创新之名,行诈骗之实的伪创新形成有效且有力的打击。

促进新技术在支付清算行业创新应用的建议

一是鼓励支付市场主体在风险可控、依法合规经营的前提下,发挥新技术推动支付创新的能力,不断创新支付服务与手段,开拓更广泛的便民、惠民支付服务市场空间。

二是整合科技资源,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底层架构、开放代码、技术接口等方面寻求合理化解决方案,避免重复投资造成的资源浪费。

三是行业各方应切实维护支付服务消费者合法权益,平衡好支付安全与效率的关系。同时,加强支付知识宣传和消费者教育,增强消费者风险意识和安全支付意识。

四是发展监管科技和合规科技,借鉴国外沙盒监管经验,使监管部门在创新问世前尽早了解其风险点,从容应对,避免监管滞后或监管空白。

五是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集合行业创新科技力量,深入开展创新科技在支付清算行业应用的研究和实践探索,营造行业创新科技氛围,构建和谐创新科技环境。

总之,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支付清算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强有力的动力,推动了我国支付服务的业务创新和模式创新,激发了更多的新型支付手段、新型支付方式。创新科技已经为支付清算行业开辟了市场、丰富了场景、构建了生态、加速了变革,未来还将引领行业拓展支付边界、扩大普惠范畴、拓宽海外市场,为服务实体经济、助力普惠金融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