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前:法定数字货币对现行货币体制的优化及其发行设计
2019/3/29 10:34:32

法定数字货币有助于优化传统法币支付功能,可解决货币政策传导不畅、逆周期调控困难、货币“脱实向虚”、政策预期管理不足等现代货币政策困境。本文设计了法定数字货币发行的“前瞻条件触发”机制,可以实现货币政策实时传导、货币精准定向投放和逆周期货币调控,避免货币空转。内置这些前瞻条件也使货币本身兼具前瞻指引功能。

作者|姚前(人大金融科技研究所学术委员)

整理|袁阳

优化法定货币支付功能

传统法定货币支付功能的缺陷

由于法定货币的支付功能存在不足,而私人部门提供的支付服务则恰好能给予有效的补充,中央银行“不得不”向私人部门让渡货币发行权,允许私人部门发行银行存款货币或电子货币,以创建覆盖面广泛、支付方式多样的社会支付体系,但也因此承担了相应的监管成本或政策代价。

这些代价包括加重央行监管负担和压力,重复金基础设施建设、加重央行对私人部门的价值担保,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和削弱法定货币地位,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等。然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成熟,央行完全可以吸纳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灵活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和金融基础设施,主动创新法定货币发行和流通形式,推出法定数字货币。

法定数字货币对传统法定货币支付功能的优化

与传统法定货币相比,法定数字货币支付扬长避短,具有以下独特品质:一是保留无需依赖第三方服务机构的现金支付特点;二是法定数字货币的数字形式和系统无关性将极大拓展法定货币的支付网络;三是法定数字货币将有效解决现金的缺陷。

优化传统货币政策有效性

传统货币政策之所以面临着传导机制不畅、逆周期调控困难、货币“脱实向虚”、货币政策沟通不足等困境,在于传统法定货币的难以追踪性、同质单一性和操作当下性。难以追踪性是指央行难以追踪和监控货币投放后的流通路径;同质单一性是指传统法定货币的要素仅有面额,因此传统货币政策是总量式调控,难以精准定向投放;操作当下性是指传统法定货币的交易支付和央行对货币的掌控是实时、当下的;在货币投放的当下,央行即失去对货币的掌控,货币流向交予央行之外的各方力量和因素来决定,从而导致货币政策传导的不畅或失效,引起政策利率无法传导贷款利率、资金流向资产市场而非实体企业等政策困境。

传统货币政策制定流程

研究发现,法定数字货币的可追踪性和可编程性将会使法定货币焕发出全新功能,前者让中央银行可以追踪和监控数字货币投放后的流转信息,获取货币全息信息,后者则可通过“前瞻条件触发”设计,让法定货币很好地解决传导机制不畅、逆周期调控困难、货币“脱实向虚”、政策沟通不足等传统货币政策困境。

一是通过“时点条件触发”货币生效设计,减少货币政策传导时滞,并避免货币空转。

二是通过“流向主体条件触发”货币生效设计,精准定性货币投放,实施结构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空转,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三是通过“信贷利率条件触发”货币生效设计,实现基准利率向贷款利率的有效实时传导。

四是通过“经济状态条件触发”设计,根据宏观经济状态,逆周期调整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资金归还利率,减少商业银行风险特征及其贷款行为的顺周期性,从而实现经济的逆周期调控。

同时,由于法定数字货币在发行时即内置了这些条件设定,并能被商业银行公开获知,而这些条件设定恰是央行货币政策逻辑和意图的反映,因此法定数字货币兼具了前瞻指引功能。

法定数字货币发行设计

法定数字货币发行

在法定数字货币发行时,央行预先设定好四个前瞻条件,这些条件在货币发行时设定但在货币投放之后才会触发,而后则通过信贷拍卖机制向商业银行发行法定数字货币。

法定数字货币发行设计

法定数字货币生效

在数字货币发行的当下,货币并不一定生效,而只有当未来央行设定的条件触发时,货币才生效。通过这一设计,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不再局限于当下,而是能掌控货币的后续流通,不仅减少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实现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同时又达到货币精准投放的目的。

法定数字货币收回

当商业银行收回信贷后,将法定数字货币归还给中央银行。此时,可有两种模式:归还利率不调整模式和归还利率调整模式,这样的设计降低了商业银行面临的宏观经济风险。经济好时,提高商业银行的贷款资金成本;经济不好时,降低商业银行的贷款资金成本,甚至给予补贴,从而减少了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行为,并给予商业银行一个稳定的利润预期。

以下为部分文章截图

本文转载目的在于知识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刊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