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的角度看支付
换个角度看支付移动支付网2019/4/10 14:33:44

引言

这里是“换个角度看支付”系列的第三个章节:“从互联网的角度看支付”。这个章节会被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介绍如下的内容:

第一部分聚焦在线上交易平台的兴起给中国与美国的支付市场带来的连锁效应上,向你介绍PayPal和支付宝是怎样以线上交易平台为基础在支付市场异军突起的。

第二部分聚焦在中国与美国的支付市场各自经历的“支付革命”上,向你介绍PayPal与VISA之间以及支付宝与银联之间的恩怨情仇。

第三部分聚焦在“支付革命”带来的副产品——“沉淀资金”上,向你介绍中美两国对于“沉淀资金”的不同监管方式。

第四部分聚焦在对下一个时代的展望上,展望在“后互联网时代”支付市场将何去何从。

本文主要参考了下面两本书内容:

《支付战争》

《蚂蚁金服科技金融独角兽的崛起》

1.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上一个章节《从“商业”的角度看支付》中介绍了类似VISA这样的“卡组织”,是如何以支付业务为基础打造出了一套成熟的商业模式。在“卡组织”的鼎盛年代,这个商业模式看上去似乎无懈可击。但是,当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一切都改变了。基于银行卡这种介质的消费模式在线上交易平台发生了明显的水土不服。因为VISA和银联这样的“卡组织”没有能在第一时间做出改变,来适应新的时代,于是PayPal和支付宝就抓住机会进入了支付市场,并最终成长为了新一代的行业巨头。

1.1 PayPal的故事

要了解PayPal的故事,就离不开美国的电商网站eBay。在eBay出现的年代,信用卡支付在美国的线下支付市场已经非常普遍了。于是,eBay上的买家们也自然得希望在线上能够使用同样的支付方式。但是,由于当时eBay上的大部分卖家都是“业余卖家”,只是在需要处理闲置物品的时候才会在网站上售卖,对于这样的“业余卖家”,信用卡的收款就成了大问题。这些“业余”卖家达不到向收单机构申请信用卡收款的资格,即使勉强申请下来,收单机构收取的高额手续费也是“业余卖家”不愿意接受的。在信用卡收款这条路走不通的情况下,为了促成生意的达成,这些“业余卖家”只能让买家邮寄支票来完成交易。邮寄支票需要消耗一段时间,卖家收到支票后去兑现又需要一定时间,两者加起来会耗时一周左右,这样的收款时效不管是对于买家还是卖家,无疑都是难以忍受的。

PayPal的创始团队很早就意识到了可以通过服务类似eBay这样的电商网站用户的方式来发展自身业务。针对eBay的收款难问题,PayPal给出了一套解决方案。PayPal通过自建一套账户体系,将线下交易中基于银行卡的“付款行为”转变成为了线上交易中基于PayPal账户的“转账行为”。“付款行为”与“转账行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两者对收款资格的门槛是不一样的。在基于银行卡的付款场景下,商户必须通过收单机构获取收款资格,并使用对应的读取银行卡信息的设备(比如POS)完成支付流程。而在基于账户的转账场景下,商户只需通过电子邮箱申请一个账户,就可以开始通过转账完成支付了。对于商户而言,PayPal的收款门槛只是一个电子邮箱而已,这无疑对eBay上的那些“业务卖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不管是PayPal的账户体系还是银行卡体系,作为支付业务的一种介质,起到的作用其实是一样。我们可以这样想,支付需要解决的本质问题是什么,那就是: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了明确一次货币转移的起点或终点,我们需要让付款方和收款方都拥有一个明确的身份标识,通过这个身份标识,我们就能定位这一次货币转移的起点与终点的“坐标”。在银行卡的场景下,用户通过发卡银行获得一张信用卡,就相当于给了付款方一个身份标示,商户通过收单机构获得收单服务,就相当于给了收款方一个身份标示;在PayPal账户体系的场景下,买家与卖家注册的账户同样也起到了给收款方和付款方一个身份标示的作用。

其实VISA的创始人——迪伊霍克就曾经预言过,支付介质会随着技术变革而发生变化。他在自传里写到:“我们所从事的并不是信用卡业务。“信用卡”这一称呼来源于银行业的行话,它其实是一个误称。这种卡只不过是负载着作为货币价值交换的一件工具而已。它以一张塑胶卡的形式呈现,也不过是时代和环境因素的巧合罢了。其实,我们真正从事的是货币价值交换的业务。”很显然,迪伊霍克在VISA的继承者们并没有他那么敏锐的预感,这造成了VISA没有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改变,适应互联网的时代。PayPal正是从VISA错过的这个市场空白开始,走向成为“支付巨头”的道路。

1.2支付宝的故事

PayPal故事离不开电商网站eBay,同样得,支付宝故事离不开电商网站淘宝。不过,两个故事的走向不太一样。走向不一样的最大原因是,中国的支付市场起步比较晚,在淘宝于2003年出现的时候,使用信用卡刷卡进行消费的习惯在线下都还没有完全普及,大部分线下交易还是在使用现金。对于淘宝的这种线上交易,买家和卖家之间并不会将信用卡作为付款的第一选择。一般而言,买家会选择使用借记卡的网上银行转账功能来进行付款。网上银行的跨行转账其实是利用的央行的大小额支付清算系统来完成的,与银联还没有关系(什么是大小额支付清算系统,可以参见第一个章节《从“流通”的角度看支付》)。所以,如果说eBay卖家遇到的收款难问题是由于VISA的线下支付模式在线上交易中“水土不服”的话,而淘宝卖家遇到的收款难则是因为银联当时在线上交易中几乎完全处于缺席的状态。

顶替银联这个卡组织在线上交易中支撑支付业务的央行大小额系统在当时也并不完善(中国的大额支付系统2002年才正式投产,小额支付系统2005年才正式投产),这就造成当时的网银转账也存在很大的体验问题。当一个淘宝用户与卖家沟通完毕准备进行付款时,首先需要在收银台页面上找到对应银行的网银跳转地址,然后又需要在网银页面输入包括卡号、姓名和开户行在内的各种信息才能保证最终付款的成功。整个付款过程中,只要有一个信息匹配不上,转账就会失败。同时,在转账过程中,用户还必须将银行指定的U盾之类的外设插在电脑上,才能保证转账的正常进行。根据《蚂蚁金服》里面的记载,当时农业银行网银的支付成功率只有50%。

为了保证电商业务的发展不会被过低的支付成功率影响,支付宝在不断的摸索中发展出了一种被称为“快捷支付”的模式。“快捷支付”从本质上说就是,支付宝跳过央行的大小额支付系统,直接与银行达成合作,从银行获得扣款接口。用户付款时,支付宝直接通过这个接口从银行卡里扣款。

在体验上,“快捷支付”可以用八个字来描述:一次授权,次次鉴权。“一次授权”是指用户需要将银行卡绑定到支付宝账户下,这个流程相当于是授权了支付宝对自己的银行卡调用扣款接口;“次次鉴权”是指每次支付时用户需要输入六位的“支付密码”,这个流程相当于支付宝在调用扣款接口之前对用户身份进行了校验。在“快捷支付”中,支付宝实质上代替银行承担了身份验证、安全校验等工作,让用户免去了使用网银时繁琐的“页面跳转”、“信息输入”等环节,使支付体验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虽然极大得提升了支付体验,但是,“快捷支付”在初期的发展并不顺利,大部分银行是不愿意与支付宝进行合作的。这种态度的产生原因,我们在第二个章节《从“商业”的角度看支付》里面曾经说过:对于传统意义上的银行来说,支付业务更像是一个消耗资源的“成本中心”。在不能为存款与款贷业务服务的情况下,银行是没有动力主动去拓展支付业务的。根据《蚂蚁金服》这本书里的记载,支付宝在初期推广“快捷支付”时,经常会通过承诺存款的方式来赢得银行的支持。这些承诺的存款其实是来源于支付宝采用的“担保交易”的付款方式,在“担保交易”中,在用户最终确认付款之前,支付的资金都会沉淀在支付宝的账户上,而对于这些沉淀资金,支付宝是可以指定一个银行来进行保存的。

在赢得了银行的支持之后,“快捷支付”这种全新的支付方式就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借助于“快捷支付”的东风,支付宝也就与PayPal一样,走上了成为“支付巨头”的道路。

2.互联网时代的“支付革命”

在PayPal和支付宝借助于电商平台日益壮大的过程中,VISA和银联都忽视了线上交易的支付市场。等到PayPal和支付宝看上去似乎已经成为“巨头”的时候,VISA和银联才总算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然而,此时的线上支付市场留给VISA和银联的机会已经不多了,因为PayPal和支付宝早已经掀起了一场针对二者的轰轰烈烈的“支付革命”。

2.1来自PayPal的革命

PayPal的“革命对象”是美国的卡组织VISA。PayPal发起“支付革命”的主要动机是在手续费上。在创业初期,PayPal会让用户将信用卡绑定到PayPal的账户下,买家付款时使用的其实还是信用卡里面的钱。在这种模式下,PayPal与VISA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因为四方模式中的“发卡银行”、“卡组织”、“收单机构”依然都可以正常获取收益。但是,问题在于VISA收取的2%手续费对于PayPal来说太高了。在创业初期,PayPal向eBay卖家提供的服务都是免费的,这就意味着,PayPal需要倒贴VISA手续费的费用。交易量越大,PayPal损失就越多。

对PayPal而言,避免亏损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在支付流程中绕开VISA。而最后PayPal也的确成功绕开了VISA,完成了自己对于VISA的“支付革命”。为了理解PayPal的这场革命,我们需要先来回顾一下上一个章节《从“商业”的角度看支付》中关于卡组织职责的描述:

卡组织的职责主要有两个部分:“交易转接”与“交易清算”。“交易转接”是指卡组织会通过自己通讯网络会将支付的请求在不同的发卡银行和收单机构之间进行转接。在这里,卡组织相当于做了信息流的传递者。“交易清算”是指卡组织会计算各个参与银行之间的净额债权关系,并根据这个债权关系调用央行的跨行清算系统进行资金调拨。在这里,卡组织相当于做了资金流的仲裁者。

PayPal通过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交易转接”和“交易清算”这两项工作,也就取代了卡组织的位置。

对于“交易转接”这一工作,PayPal可以借助自己的账户体系完成。之前已经说过,PayPal的账户体系与银行卡体系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给付款方和收款方一个身份标示作为货币转移中起点和终点的坐标。银行卡因为是由各个不同银行发出的身份体系,所以需要VISA作为“转接中介”保证支付请求可以在不同银行的网络中连通。而PayPal的账户体系是一套自建的独立系统,收款者与付款者都在一套网络下,完全无需额外的“转接中介”。

对于“交易清算”这一工作,对PayPal来说也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而已。PayPal相对VISA欠缺的是,VISA可以调用央行的跨行清算系统调拨资金,PayPal也需要找到这么一个可以进行资金调拨的跨行清算系统。PayPal最后找到的是ACH系统(Automated Clearing House自动清算所)。ACH系统是美国一个专门为支票交易进行跨行清算的系统。个人支票的使用在美国很普遍,这一点与中国有着很大的差异。在中国,个人使用支票是非常少见的,支票这种形式大都是在对公业务中以“银票”或“商票”的名字出现。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支付市场起步太晚,发展又太快,造成它从现金时代,跳过了支票时代,在银行卡时代短暂停留,然后直接进入了移动支付时代。但是,在美国社会,支票体系是非常完善的。个人用户可以很方便得在自己的支票本上找到自己的支票账户信息。下面这张图就是一个例子:

上图中,account number就是用户在某一个特定银行中的支票账户,routing number是银行的代码,有点类似中国的“开户行”信息,可以区分出不同的银行。当用户将自己的支票账户绑定到PayPal的账户后,PayPal就可以借助ACH系统很方便地在不同的支票账户之间进行资金调拨。

在美国的跨行清算系统里面,ACH系统相对于我们在第一章《从“流通”的角度看支付》中介绍过的FEDWIRE系统有很多劣势,但ACH系统同时也有一个根本性的优势,那就是资费非常便宜。而这一点正是PayPal最看重的,借助于ACH网络的低廉资费,PayPal就可以避免每一笔交易2%的手续费。

当VISA发现PayPal绕过自己完成支付,影响到自己的手续费收益之后,也做出了对应的反制措施。根据《支付战争》中的描述,Visa曾经威胁PayPal,称如果PayPal不按卡组织制定的规定运营,那么就会禁止PayPal使用任何VISA卡进行收款。

在故事的最后,我们再来说说PayPal对VISA发起的这场革命的结果如何。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两者似乎是达成了一种默契的平衡,VISA愿意将一些收益拿出来与PayPal共享,PayPal也不打算完全取代掉VISA。在VISA的官网上,可以看到一篇关于VISA与PayPal达成战略合作的文章。其中,战略协议的第一条是“Enhance consumers'choices and improve experience for Visa cardholders”,翻译过来就是,PayPal不应该主动引导用户去绑定支票账户,要给VISA大哥留一个面子;战略协议的第二条是“PayPal will join the Visa Digital Enablement Program(VDEP)to expand point-of-sale acceptance”,翻译过来就是,PayPal将会成为VISA电子支付计划里的成员,只要PayPal你给VISA大哥一个面子,VISA大哥就带你一起吃肉。另外,现在的PayPal早就已经开始实施收费战略了,即使依然需要缴纳交易手续费,PayPal也依然可以盈利。

2.2来自支付宝的革命

如果说PayPal对VISA发起革命,目的是在于降低手续费,那么,支付宝对银联发起的革命看起来更像是被逼上梁山的无奈之举。在之前介绍“支付宝的故事”时,曾经说过,因为中国的支付市场起步比较晚,在淘宝出现的2003年,银联在中国线上支付市场完全处于一个缺席的状态。不仅银联缺席,本来应该替代银联完成跨行转账工作的央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在当时也处于初期不完善的状态。为了不让淘宝的业务因为支付的不流畅而夭折,支付宝相当于自己承担起了卡组织系统和跨行清算系统这两个系统的责任,最终构建出了一套属于支付宝自己的支付体系。从最终的“革命成果”来看,支付宝比PayPal“革命”得更加彻底,PayPal借助自己的账户体系取代了卡组织——VISA,但是并没有自己搭建跨行清算系统,而是借用了ACH系统来做资金调拨的事宜。而支付宝则不仅取代了卡组织——银联的位置,甚至自己搭建了一套“影子跨行清算系统”,把大小额支付系统的位置也一并取代了。

支付宝的“影子跨行清算系统”的运行机制用一句话形容就是:自建清算账户,将跨行交易转变成行内交易。“自建清算账户”的方式是:在每家与支付宝达成“快捷支付”协议的银行里设立一个“收款账户”(这种账户的专业名字是“备付金汇缴账户”),因为支付宝每天都会收到来自不同银行的买家付款,所以支付宝在每个银行的“收款账户”里每天都会沉淀非常大规模的资金。有了足够多的余额,这些几乎遍布每个银行的“收款账户”就有了成为清算账户的基础。关于清算账户的概念,大家可以在第一章《从“流通”的角度看支付》中找到。“将跨行交易转变成行内交易”的方式则是:当一笔交易中,支付宝向买家收款的账户与向卖家付款的账户不在同一个银行的情况下,资金并不从实际的“收款账户”进行调拨,而是从与“付款账户”在同一个银行内的那个“收款账户”来调拨,然后支付宝对这笔交易进行记账,日终时,再根据账本对所有的“收款账户”进行统一的平账操作。通过这种方式,跨行转账的业务就可以变成行内转账。通过上面描述的这种机制,支付宝可以在不借助央行跨行清算系统的情况下,自行完成几乎所有的跨行转账。《蚂蚁金服》这本书里也这么说到:快捷支付相当于在中国二百多家银行之间,用商业的力量,做了一个事实上的跨行小额借记业务系统。

支付宝在主观上并不想对官方的任何金融组织进行“革命”,所有的“革命”其实都是实际的业务需求推动出来。所以,支付宝一直抱着一种“拥抱监管”的态度,想将自己的这套“影子跨行清算系统”主动纳入到监管体系中去。2015年10月,时任蚂蚁金服总裁的井贤栋在蚂蚁金服年度分享会上介绍说,蚂蚁金服开始实施0号项目——备付金透明监管项目。这个基于大数据的监管对接平台7×24小时对监管部门开放,可随时了解备付金(也就是前面说的支付宝在每个合作银行里的“收款账户”)的管理情况,全程透明。

在故事的最后,同样来说说支付宝对银联的这场革命的结果如何。2017年,央行发布政策,成立“网联清算平台”,中国所有的第三方支付机构都必须将支付请求首先统一上送网联平台处理,不得跳过网联直接与银行对接。卡组织承担的交易转接、交易清算的工作只能由网联和银联来执行。所有的线上交易由网联负责,所有的线下交易由银联负责。经过这次被业内称为“断直连”的行业改造之后,支付宝打造的直连银行的“快捷支付”模式也就不复存在。2018年,央行发布另一大政策,要求所有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央行建立新的备付金账户,所有商业银行内设立的备付金账户中全部作废。由于不能在多个商业银行同时设立备付金账户,支付宝在多备付金账户基础上构建“影子跨行清算体系”也就不复存在了。

2.3亲历革命的时代

到这里,PayPal和支付宝的“革命故事”差不多就讲完了。两者都在线上交易的时代里完成对传统卡组织的弯道超车,用创造性的方式走出了一条未有前人走过的道路。而后,又与传统的卡组织在新的条件下达成了一种平衡。从突破到平衡,仿佛就是一个时代的开场与落幕。PayPal在1998年创立、支付宝在2004年创立,两者并不算太长的发展时间意味着很多支付行业的从业者曾经亲身经历的“革命时代”从开场到落幕的变革。

我个人对一件事情印象非常深刻,最开始接触支付的时候,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搞清楚一个系统的名字,这个系统叫做“支付路由”。当时,我很困惑这个系统的作用,银联不是专职负责交易转接的工作吗,所有的支付请求不是应该直接上送银联吗,为什么还要“路由”。了解了支付宝打造的“快捷支付”的概念之后,我才真正明白支付路由的作用。由于“快捷支付”这种与银行进行“直连”的方式的存在,一家支付机构针对一个支付请求可能会有多种处理的方式。既可以通过银联进行交易转接,也可以通过已经与这家银行签订“快捷支付”协议的支付机构对外开放的接口进行交易转接,最后还可以选择自身直接与这家银行达成“快捷支付”的协议。这三种方式在费率上、渠道可用性上各有不同,支付路由的作用就是需要在各种特定情况下,根据每种方式的特点,进行交易转接的选择。曾经的“支付路由”系统是一个承载着非常复杂规则的系统,但是当“网联清算平台”在2018年6月30日正式将所有线上交易的交易转接工作统一收入囊中的时候,“支付路由”这个名字无疑将成为历史了。而“支付路由”这个名字,仿佛就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开场与落幕。

线上交易的支付市场就好像是一片没有开发过的原始丛林,支付宝和PayPal这样的支付机构们就像是一群需要将一担担货物从原始丛林的一头运到另一头的挑夫。原始丛林里没有现成的路,暂时也指望不上会有人来修路,为了货物能够正常交付,挑夫们就自己去找各种林间小道来完成货物的运输,最终挑夫们成功得走通了一条路。后来有一天,终于有人发现了这片原始丛林的重要性,于是建筑队开始进场,在原始森林里面建成了一条高速公路,从此以后所有货物的运输都需要统一走这条高速公路。在这个过程中,先进场的挑夫是丛林交通线的开创者,没有他们,原始丛林将一直是一种没有人可以走通的状态;而后进场的建筑队则是丛林交通线的规范者,没有他们,挑夫们的各行其是最终会在原始森林里形成一个无序而混乱的交通线。

3.“革命”的副产品

在上述的“支付革命”中,除了PayPal和支付宝自身的命运之外,还有一种“沉淀资金效应”不能忽略。对于任何一家支付公司而言,“沉淀资金”产生的收益都是不能忽视的。

沉淀资金在传统的信用卡交易模式中其实是不存在。对于信用卡公司而言,其本身就是资金的提供者,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是在为持卡人“垫付”资金。沉淀资金的产生主要基于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借记卡加入了日常消费的范围。借记卡与信用卡不同,消费时必须保证卡里有足够的余额。而在结算的过程中,用户的资金首先是进入到了支付公司的收款账户,也就是备付金账户。在交易后的第二天,这笔钱才会真正被结算到商户的账户中,在最终结算之前,这笔钱就暂时“沉淀”在了支付公司的备付金账户上。除了借记卡的因素之外,促使沉淀资金产生的第二个因素就是支付公司的“账户体系”。“账户体系”建立的过程在之前介绍PayPal的故事中已经讲过。而当账户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必然就会在账户中产生“账户余额”。我们经常接触的支付宝余额就是“账户余额”的一种。“账户余额”一般而言,会比结算资金在支付公司的账户上沉淀更长的时间。在经济学上,资金是有时间价值的,而庞大规模的沉淀资金所产生的价值无疑是无法让人忽视的。

之前的章节中曾经关于有一个关于“油”的比喻,这个比喻将支付描绘成“放在冰箱里的生肉,你把它从冰箱拿出来再放回去,似乎什么都没做,但手上已经沾满了油”的过程。第一章《从“流通”的角度看支付》中说过“存贷业务”是一种“油”;第二章《从“商业”的角度看支付》中说过“交易手续费”是一种“油”,而本章中,沉淀资金就可以被看做是第三种“油”。数量庞大的沉淀资金只要经过一定的金融操作就可以给支付公司带来巨额的收益。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支付公司就可以肆无忌惮得使用沉淀资金获取收益,很多国家都有专门的备付金监管条例来规范支付公司对沉淀资金的使用。

3.1美国的备付金监管体系

在美国,针对备付金的监管法规基本都是各州自行立法,相对而言比较通用的的法案是2001年通过的《统一货币服务法案》(Uniform Money Services Act),该法案当前已经被8个州采纳。这个法案规定了支付公司必须要持有市值不低于用户交易金额的“获许投资”。“获许投资”的类型可以是货币资金,也可以是银行存款,除此之外,允许的类型还包括:银行承兑汇票、受存款保险制度保护的债券或有担保的证券投资。我们可以看到,《统一货币服务法案》相当于是允许了支付机构在特定条件下对沉淀资金拥有使用权,支付公司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将沉淀资金转换为特定的金融资产并获取收益。

3.2中国的备付金监管体系

说完了美国的立法,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情况。中国针对备付金的立法主要体现在2010年央行发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和2013年央行发布的《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存管办法》。总体来说,中国对于备付金的监管与美国的相关方案保持了一致的原则,但是在限制条件上更加苛刻。中国版的“获许投资”只有一种,即商业银行的存款。虽然限制更加严格,但是中国的法案同样是允许了支付公司在特定条件下对沉淀资金拥有使用权,可以通过商业银行存款的形式来获取收益。

“沉淀资金”客观上对中国支付公司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推动力。比如,在支付宝的故事中,我们曾经说过,在推广“快捷支付”的初期,将沉淀资金转换为存款是支付宝赢得银行支持的重要手段之一。再比如,已经在香港上市的“汇付天下”在其财报中就显示了其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备付金账户所产生的利息收入分别达到了2310万、3470万及6000万元人民币。

从2017年起,中国的监管体系对于“沉淀资金”的监管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7年1月,央行发布《关于实施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开启了备付金从商业银行转移到央行的大幕。2018年6月,央行发布《关于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有关事宜的通知》,规定了支付机构必须在2019年1月14日之前实现备付金100%集中交存央行。备付金交存央行的主要原因,是要避免类似支付宝“影子跨行清算系统”的再次出现。而对于中国的支付公司来说,备付金交存央行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央行不再对沉淀资金计息了,也就是说中国的支付公司无法再从沉淀资金中获取任何收益。这对于中国的支付公司影响相当之大,比如对于已经上市的汇付而言,就意味着一下子就失去了每年高达6000万元人民币的利息收入。

4.下一个时代

今天,PayPal以及美国的众多支付公司还可以从沉淀资金中继续获取大量收益,而中国的支付公司则必须面对一个现实,沉淀资金无法再为自己产生任何收益了。除此之外,中国的支付公司还需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支付市场的手续费很低,一般只有千分之六,甚至更低,而美国支付市场的手续费则一般在百分之二以上。整体来说,中国的支付公司日子过得非常“清贫”。不过,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或许中国支付市场今天的“清贫”会带来一种“穷人孩子早当家”的效果,促使中国的支付市场比美国更早进入下一个时代。

那么下个时代会在哪里呢?现在可能还无法下定论,但有两个方向是非常有潜力的。

·模式错配

习惯了在低收益状态下生存的中国支付公司,如果得到机会进入到境外支付市场的话,那么低收益的模式就会成为一种竞争优势了,国外那些“过惯了好日子”的支付公司会很难在与中国支付公司的竞争中胜出。对商户而言,同样的服务内容,中国的支付公司只收千分之六的手续费,而其他支付公司要收百分之二以上的手续费,商户必然会选择中国的支付公司。同时,中国每年还有数量庞大的境外旅游市场可以支持中国支付公司在海外的发展。对中国消费者而言,国外的支付公司使用VISA或者MASTERCARD网络会向消费者额外收取1.5%的货币转换费用,而使用银联网络的中国支付公司则完全没有这部分费用。更何况,中国的支付公司还能支持中国消费者在国外使用最熟悉的二维码支付形式,消费者的选择不言自明。如果能将境外支付业务收入囊内,中国的支付公司就将获得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历史上,这类在海外市场获得成功的例子并不鲜见,比如美国二战后大量在欧洲的境外旅游消费就为美国运通公司支撑起来其著名的旅行支票业务和信用卡业务。

·沉淀数据

在“前互联网”时代,支付背后的交易信息是无法获取的。通过传统银行卡完成的支付,除了支付金额以及收款商户的信息之外,支付公司很难再获取到其他有价值的数据。而今天随着移动支付针对各种日常消费、公共缴费、公共交通等商业场景的整合与渗透,逐渐将流失的交易信息重新找了回来。阿里的CTO王坚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他说90年代的时候,各个学校都使用饭菜票,使用饭菜票能为食堂留下的信息最多也就是每个学生买了多少钱的饭菜票。2000年以后,各个学校换成了刷卡就餐,这就让食堂有了机会去获取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去哪些食堂买了什么菜的信息。这些信息已经远远地超出了饭卡支付本身的范畴,后来就有校长从中间分析出了学生饮食上的很多习惯,然后有针对性地做了很多改进。对于今天的支付公司而言,沉淀数据带来的价值可能已经超过了沉淀资金。以支付宝的母集团——蚂蚁金服为例,借助于多维度的支付数据,它可以为小微企业和普通人提供各种“前互联网时代”不敢想象的金融产品。在《蚂蚁金服科技金融独角兽的崛起》这本书里就提过一个例子,传统的银行贷款必须遵守“三亲原则”,即亲见原件、亲见本人、亲见签名,但蚂蚁金服旗下的网商银行却可以做到连本人都不见,就直接向小微商户提供贷款。而在这背后就是蚂蚁金服掌握了小微商户各种维度的支付数据之后产生的底气。

5.本章回顾

这一个章节的内容非常多,但是脉络很清晰。前半部分讲述了PayPal和支付宝,作为支付行业的新势力,是怎样与传统卡组织势力分庭抗礼,之后又怎样与其握手言和的故事。后半部分则介绍了中美两国针对备付金的不同监管制度,以及“后互联网时代”中支付行业的发展方向。我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这个章节,体会到互联网时代的“支付革命”在支付行业里带来的巨大影响。

作者简介:孙超,资深互联网支付产品经理,专注于支付核心系统与跨境支付方向。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