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误会了Libra。
Facebook公布《Libra白皮书》后,马上有朋友问我Libra会不会对中国支付清算市场和金融安全构成威胁?网上盛传的“Libra会助长美国货币霸权和数字霸权”的论调是不是靠谱?
我的初步观点是,Libra短期内不会威胁到中国支付清算市场,也不存在所谓的“霸权阴谋”。
Libra在本质上,是一次“货币流通”和“账户体系”的技术革新,它并不是针对某种政权或某种货币的“扶持”或“打压”,所有认为这是一场政治博弈的观点,我觉得都是想多了。
Libra立志“让全球用户都能享受金融服务,让全球用户都能自由兑换他们想要的货币,避免因政府滥发货币而遭受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的终极目标并不是新生事物,其实早在20年前就有了。
1998年,网络支付鼻祖“paypal”诞生,其成立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改变这个世界的不公,让世界人民不再被政府用通货膨胀恶意掠夺手中的财富,立志创建全球自由货币转移和兑换系统。(《支付战争》有详细阐述)
可以说,Libra,其实就是“paypal+facebook”,是“互联网全球化”和“社交通讯全球化”的必然产物,并不值得“惊叹”。
如果硬要跟国内的支付服务类比,抛开支付介质、清算网络不谈,单纯看应用场景和表现形式,其实有点像“财付通+微信”,即微信支付。当然,就全球化而言,后者显然还有很大差距,造成差距的原因,一方面是各国监管的尺度不一,另一方面是微信的全球化步伐还有待加快。
所以,Libra更多的是一次商业创新和金融技术革命,并不包含“政治企图”。至于会不会助推“货币霸权”和“数字霸权”,我觉得主要取决于一国政府的货币政策是否“良性”,以及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程度,跟是否存在Libra没有直接关系。
近日,媒体报道,Libra项目被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发函叫停,金融服务委员会认为Libra和Calibra钱包可能会对以瑞士为中心的一个全球金融体系产生帮助,但是该金融体系可能会引发严重的侵犯隐私、洗钱交易和货币政策问题。
美国国会叫停Libra,我认为根本原因在于Libra脱离了以“银行账户”为基础的全球支付清算体系、监管体系和货币政策理论体系,监管部门显然还没有做好“银行账户监管和货币政策制定依据全面失效”的技术和理论准备。
Libra使货币流通完全脱离了“银行账户”,将导致货币政策制定的数据和理论基础面临巨大挑战。
一直以来,“银行账户”都是一国政府制定货币政策、进行金融监管的根基,如果没有“银行账户”,货币政策制定、支付清算网络运行、金融监管等工作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是重中之重。
存款准备金率,是金融机构按规定向央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率。
央行调高或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将对商业银行的存款和贷款规模构成直接影响。比如,当存款准备金率为7%时,商业银行每吸收100万元存款,就要向央行缴存7万元的存款准备金,根据“货币乘数”原理,能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就为93万元。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7.5%,那么商业银行每吸收100万元存款,就要向央行缴存7.5万元的存款准备金,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92.5万元。
一般情况下,当央行认为经济过热,需要降温时,就会提升存款准备金率,收紧货币政策;反之,则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放宽货币政策。
银行存款、贷款规模和资金流向,是目前各国央行制定货币政策、调控“存款准备金率”的基础,而统计存贷款规模、监测资金流向,都必须依托“银行账户”实现。
没有“银行账户”,或“银行账户”中没有资产,将导致货币政策就无从制定,金融安全也就难以保障。
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当前主流的移动支付方式,如微信、支付宝和paypal,都是以“银行账户”为必要媒介,用户和商户都需要绑定银行卡(借记卡或信用卡)才能走通完整的支付链路,交易资金的来源和最终去处,也必然是“银行账户”。
也许你要抬杠,说支付机构的支付账户之间也可以用余额交易,并非一定要提现到银行账户。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支付账户目前并不具有理财生息的功能,且入金和出金能力远低于“银行账户”,用户在支付账户中沉淀资金的意愿和金额要远远低于“银行账户”和基金、股票账户。
所以,目前还没有哪一家支付机构可以脱离“银行账户”,实现支付账户体系内的“闭环”交易,绝大部分交易资金都必然“从银行账户来,到银行账户去”。
然而,Libra却改变甚至颠覆了这一切,用户兑换到Libra加密币后,不再需要“银行账户”,而是直接在Calibra钱包中使用Libra加密币支付,而且《Libra白皮书》并未就加密币如何兑换当地货币,是否需要用“银行账户”承接当地货币等进行描述,似乎压根就不准备让用户将Calibra钱包的“余额”换回当地货币。
如果使用Calibra钱包的用户越来越多,将最终导致当地“银行账户”的存款和资金流动逐渐减少,整个国家的“银行账户”体系和支付清算系统将被逐渐“架空”。
同时,对于央行而言,Calibra钱包完全是一个“黑箱子”,里面有多少货币储备、货币流向如何,完全未知,原先那套制定货币政策、从事金融监管的技术体系很可能失效。
所以,我认为美国当局叫停Libra项目,更多的是因为这个“新鲜事物”给监管部门带来了巨大的“失控感”,这才是根本原因。
中国央行监管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经验,值得美国当局学习和借鉴。
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移动支付越发达的国家,其监管水平和经验也必然越先进。
就移动支付而言,中国无疑是世界领先的。美国虽然各项技术都牛逼,但唯独支付方式依然停留在银行卡时代。客观来讲,如果美国当局要实现对Libra和Calibra钱包的有效监管,中国央行的以下几点作法,值得美国当局借鉴:
1、客户备付金集中缴存,监测货币资金体量和流向。
2019年1月14日,在中国央行的推动下,全国非银行支付机构实现了客户备付金集中缴存。
简单讲,就是非银行支付机构要去央行开立一个备付金存管专户,客户交易资金全部要从这个专户进出,使得央行可以对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体量和流向进行全程监测,不至于因为“银行账户”资金被“支付账户”分流而影响央行职能的妥善履行。
虽然这个方法也有一定弊端,比如缴存在央行专户的客户备付金不具有货币乘数的能力,不能创造货币等,但这对于央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不会有太大的实质性影响。
Libra虽然用的是类似于“货币储备”的概念,抛开法律属性不谈,单就功能上看,其实与中国支付机构的客户备付金没有本质区别,Libra的货币储备账户,其实就是一个客户备付金总账户。
美国当局只要规定Libra的货币储备必须集中存管在监管部门指定的账户且必须使用监管部门指定的清算系统划转货币储备,从而实现对“储备货币”体量和流向的全程监测,即能很好地解决Libra分流“银行账户”资金,使得货币政策制定面临挑战的问题。
2、限制Calibra钱包账户的基础功能和交易额度,维护银行账户的主体地位。
中国央行早在2016年就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的支付账户功能、交易额度做了严格限制,比如规定支付账户只能用于小额便民支付,不得用于透资、理财等金融业务,若用户需要透资,则需要绑定信用卡或其他贷款渠道,交易资金必须从“银行账户”进出;若用户需要理财,则需另行开通基金、股票账户,资金也必须从基金和证券公司在银行开立的资金存管专户进出等等。这就严格限制了支付账户的资金体量和使用场景,保证“银行账户”的主体地位。
只要美国当局对Calibra钱包账户的功能、交易额度进行严格限制,保证“银行账户”的主体地位,就能在现有监管科技水平下,有效解决“失控”的难题。
当然,我并不是认为“限制支付账户功能和交易额度,以此维护银行账户主体地位”是合理的监管方向,但单纯从防止Calibra钱包账户迅速扩张、给监管部门留足时间完善监管科技的目的来看,无疑是可选方案之一。
3、清算网络向监管部门透明化,加强反洗钱和用户隐私保护审查。
中国央行在2017年底推行“断直连”政策,要求非银行支付机构和银行间的支付清算交易必须通过央行认可的清算组织(银联和网联)开展,这其实就是要求非银行支付机构的支付清算网络和交易数据向央行“透明化”,避免支付机构清算网络成为“黑箱子”,架空央行支付清算监控体系。
美国当局也可以要求Libra的清算网络向监管部门“透明化”,比如必须通过某个指定的清算系统进行Libra交易数据上报等,同时加强对Libra和Calibra账户体系的反洗钱审查和用户隐私保护审查,进而解决打击洗钱等犯罪活动和保护用户隐私的问题。
Libra被叫停是暂时的,上线是必然的,因为“货币数字化”和“银行账户边缘化”是大势所趋。
我说美国可以借鉴中国经验,本意并不是说中国监管部门对非银行支付机构的监管手段多么科学、多么合理,而是想说美国当局要实现对Libra的有效监管,并不需要多高的技术门槛,想明白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方式,其实并不难,也不会需要多长时间。
而观察微信、支付宝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发现,“货币数字化”和“银行账户边缘化”已是大势所趋,无论当局多么努力地维护“银行账户”的主体地位,打压支付账户的发展,最终不过是帮“银行账户”续命而已。
为什么?因为传统银行百年来的思维方式和经营理念根本无法满足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需要,无论他们怎么模仿互联网企业,最终也是东施效颦,账户被取代只是时间问题。
Libra显然看到了这个趋势,并决定顺势而为。
同时,Libra为了实现上线目标,也必然会跟监管部门达成妥协和共识。所以,被叫停很可能只是暂时的,待资金存管、交易透明、用户隐私保护等关键问题达成共识后,最终还是会上线。
Libra上线后,中国支付清算市场和人民币国际地位会受到冲击吗?
先说国内市场,只要监管部门不允许Libra进入国内(大概率是这样),那不太可能冲击到国内支付清算市场。
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能否保住就不好说了。
原因就是本文开头说的,Libra使得货币流通和兑换脱离了“银行账户”体系,而我国目前对人民币国际地位的维护,一定程度上靠央行严格的“外汇管制”实现,而“外汇管制”依然是以“银行账户”为基础的,一旦用户将人民币兑换成Libra加密币,就等于换汇和外币流通活动完全脱离了央行的管制范围,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也很可能受到强势货币的冲击。
中国应当如何应对?
有人说,应对Libra和美帝的“野心”,中国央行应该尽快推出自己的数字货币,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我觉得很可笑。
第一,Libra可能冲击的,是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但是,从根本上决定人民币国际地位的,必然是中国的综合国力和政府信用,只要综合国力和政府信用有保障,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就有保障,跟有没有“数字货币”无关。
第二,如果中国央行真的推行数字货币,只会成为间接助推Libra的帮手。因为推行数字货币,意味着必然要推行全新的货币发行、流通和支付清算网络和技术标准,这大概率会将当前国内顺畅运行的移动支付清算网络推倒重建,导致这几年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市场格局、产品和服务能力被打回原点,同时还可能会挑起支付机构、清算组织和商业银行间的恶性竞争,加剧中国支付市场内耗,最终导致中国在全球移动支付的领先地位荡然无存,被Libra反超。
所以,Libra应该会很乐意看到中国央行推行数字货币。
正确的做法
1、看清和接受“银行账户边缘化”的大趋势,承认“支付账户”的积极作用,赋予其类似于“银行账户”的功能和创新空间,同时提高监管部门对“支付账户”的监测和管控水平,积极为“支付账户”对抗“Calibra钱包账户”进行政策和技术上的提前布局。
如果继续指望用“银行账户”或“数字货币账户”对抗“Calibra钱包账户”,那只能是螳臂当车。
2、允许外国人使用国内支付账户绑定外卡,并用支付账户实现外汇兑换人民币,为外国人使用支付账户相关服务打开政策空间,让更多的外国人使用中国“支付账户”,继而对抗“Calibra钱包账户”,同时允许外国人直接使用支付账户将外币兑换成人民币,助力人民币国际化。
以上两点,是目前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但首先需要监管部门改变对非银行支付机构和支付账户的“傲慢与偏见”。
遗憾的是,这真的很难。
展开全文
- 清华金融评论 | 2021/1/27 11:11:43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2021/1/27 10:44:17
- 未央网 | 2020/12/9 9:18:59
- 华夏时报 | 2020/12/7 17:25:57
- 移动支付网 | 2020/12/7 10:32:43
- 财华社 | 2020/12/3 9:39:08
- 英国金融时报 | 2020/11/27 14:03:14
- 未央网 | 2020/11/26 10:34:13
- The Paypers | 2020/11/12 14:10:45
- 移动支付网 | 2020/10/29 10:34:18
- 移动支付网 | 2022/8/30 18:45:04
- 移动支付网 | 2022/8/29 18:19:22
- 移动支付网 | 2022/8/15 18:16:33
- 移动支付网 | 2022/8/9 10:50:34
- 移动支付网 | 2022/8/8 15:5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