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网慕楚:2022年人脸支付终端规模将达到185亿
慕楚移动支付网2019/11/6 22:06:28

人脸支付在2019年成为支付产业关注的焦点,无论是监管层、三大巨头,还是银行、支付机构以及收单外包机构,都在持续关注新兴技术带来的市场机遇。11月5日,由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移动支付网联合主办的2019第四届中国移动金融安全大会在深圳召开,会议齐聚超500专业人士,围绕人脸支付安全等话题展开讨论。

移动支付网主编、行业分析师慕楚在会上发布《2019中国人脸支付产业发展报告》,《报告》从市场现状分析,窥探产业发展趋势。

人脸支付的产业发展契机

人脸支付的兴起,存在着诸多必然和偶然因素。

首先是二维码支付市场趋于稳定。根据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计算,2018年基于微信支付、支付宝的成年人人均每日交易笔数约为2.2笔/天,这表明普通消费者已经习惯使用二维码支付。

此外,2018年末,微信支付对外公布数据,其绑卡用户数量已经突破8亿。2019年9月,支付宝则宣布其全球用户数已经突破12亿。作为后来者的云闪付App,也在2019年9月5日宣布其用户量突破2亿。这为人脸支付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账户基础。

其二,人脸识别技术不断成熟,消费者认知提升。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2018年发布的成绩,全球最好的人脸识别技术水平为千万分之一误报下的识别准确率接近99%。而支付宝在发布“蜻蜓”时也表明,其人脸识别99.99%金融级安全识别度。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具备在支付领域的商用能力。

在消费者认知方面,2017年9月,苹果发布Face ID,此后安卓阵营跟进。手机上的人脸识别应用,提升了人们对该技术的认知。此外,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在2016-2018年期间进行的移动支付用户调研报告显示,用户对包括人脸识别在内的生物识别技术认知,从2016年的70.6%提升到2018年的85%。

其三,政府鼓励,相关监管跟进。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已有超170个城市的政务服务支持“人脸办事”,在政务方面,政府鼓励应用人脸识别技术。此外,诸多政务类App也在积极应用人脸识别技术,以完成实名认证。

在金融领域,2018年年初,央行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优化企业开户服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7〕288号),鼓励银行积极运用技术手段提升账户审核水平,其中包括人脸识别。

央行也正在积极制定人脸支付标准,2019年5月23日,全国首笔基于央行支付标准的线下人脸支付交易在宁波完成。到10月20日,银联基于金融安全标准的“刷脸付”正式发布。

央行也看好人脸支付的发展,9月6日央行印发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中,就要求探索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安全应用,并予以规范。

其四,“码联”即将到来,巨头场景壁垒将消除。据《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银发〔2019〕209号)的要求,“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研究制定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标准,统一条码支付编码规则、构建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技术体系,打通条码支付服务壁垒,实现不同App和商户条码标识互认互扫。”

此外,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在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金融科技分论坛上表示,将进一步加快制定条码支付互联互通标准,统一监管规则,推动实现不同App和条码的互认互扫。

在“码联”即将到来之际,巨头的二维码支付场景壁垒将消除,这使得巨头有一定理由将目光转向人脸支付。

人脸支付仍然处于发展初期

人脸支付模式较重,涉及产业角色多,除了监管和支付账户提供者,大致上可以分为终端侧和收单侧,终端侧包括摄像头提供商、算法机构、TEE厂商、终端厂商、检测机构,此外还包括各类方案提供者,例如整机方案商、芯片提供者、模块提供者以及安全厂商。

在收单侧,包括收银系统提供者,支付机构/银行,以及没有支付牌照的聚合支付商和代理商。其中银行的角色较为特殊,既可以作为收单服务者,也可以是账户提供者。

整个人脸支付产业较为复杂,参与者众多,即使是支付巨头,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协调上下游产业链。

目前,支付宝、微信支付、银联都已经正式入局人脸支付市场,从市场的落地情况上,两大互联网巨头是人脸支付的主力,双方的政策也是犬牙交错,从补贴上来看,支付宝会略高于微信支付。此外,支付宝在摄像头、人脸算法、终端等产业链重要角色,都投以重金,通过入股、收购、成立新公司等方式,加强自身市场矩阵。

在产业的下游,也就是收单侧,特别是代理商群体,随着人脸支付发展,也出现诸多收单乱象,其中典型的包括收取高额代理费、宣传有广告分成、0费率、官方唯一,甚至还有免费赠送的。

对此,支付宝和微信支付,都先后发出声明遏制人脸支付收单乱象,支付宝表示,没有未授权任何公司举办相关线下推广活动。而微信支付则表示,微信刷脸支付从来没有代理和加盟,更没有代理和加盟政策。

除了市场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对人脸支付的监管也有许多细则尚不明朗,但监管方向是更加偏向于安全。目前主要的监管思路包括:人脸支付线上线下差别监管;“人脸识别+支付口令”是兼顾安全与便捷的实现方式;建立多维度、立体式监管体系;不宜将人脸作为唯一交易验证因素。

人脸支付未来可期

2019年,在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双巨头推动之下,可谓是中国人脸支付元年,但在这一年,巨头的政策与市场正处于磨合期,受限于终端设计周期与产能问题,2019年人脸支付终端市场规模将达到15亿元。

而到2022年,央行金融科技三年规划已经完成,政策稳定的同时,市场也将趋于稳定。从厂商终端情况、商户情况、市场接受度、政策等方面综合评估,2022年中国人脸支付终端市场规模将达到185亿元,并由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

市场发展迅速的同时,人脸信息安全问题正在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在此,列举几个与人脸信息安全相关的大事件。

2019年2月,“深网视界”发生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超过250万人脸信息泄露。

2019年9月,换脸App“ZAO”造成人们对人脸信息安全的担忧。

2019年9月上旬,在网络商城中有商家公开售卖“人脸数据”,数量达17万条。

2019年10月,丰巢智能柜人脸识别系统,被小学生用照片破解,取出父母的快递。

从事件爆发的时间来看,近期较为密集,这也表明着人们愈加关注人脸识别相关应用的安全性。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不断爆发的危机事件对于民众是很好的教育过程,在解决安全顾虑后,将有助于人脸支付普及。

此外,人脸支付的普及,对手机依赖较强的支付方式及产业链有较强的冲击。

首先是会冲击智能POS、扫码终端等设备,人脸支付设备正在从一个单纯的收单终端,变成一个综合的商户收银及管理设备。在功能上,逐渐覆盖智能POS和扫码终端。

其二,人脸支付会对手机Pay产生一定冲击,虽然国内主流支付方式是二维码支付,但凭借交通领域的便捷度,手机厂商的手机Pay类产品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市场,并且通过增加其他增值服务,增强金融属性。而人脸支付的普及,将抛弃手机,手机Pay的入口优势丧失,对此类产品的发展有较大冲击。

虽然人脸支付对其他支付方式有一定冲击,但是人脸支付终端却会向多种支付方式聚合的方向发展。

目前讨论最多的仍然是人脸支付本身的聚合,由于摄像头、算法、后台系统等方面的不同,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人脸支付聚合短期内难以实现。不过在银行系,基于银联标准体系,聚合会更加容易。此外,央行正在积极制定的人脸相关标准,也让人脸支付聚合更有实现可能。

而在其他支付方式方面,随着场景不断丰富,市场对多种支付方式的聚合诉求会更强烈,如公交领域已经对扫码、非接、刷脸支付实现支持。银联在10月20日发布的“刷脸付”,其终端大部分也聚合了非接和扫码支付。

更多内容,请订阅《2019中国人脸支付产业发展报告》。

下载地址:http://www.mpaypass.com.cn/Download/201911/06105451.html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